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01-16孙小龙朱林彤
郜 捷,孙小龙,朱林彤
(1.贵州师范学院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2.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0 引言
2017年“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工作的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不仅可解决我国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不对等的矛盾,也是为了平衡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不对等问题,更是对旅游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贵州省以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世界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等抓手,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阶段性成效,旅游业步入新征程。仍需指出的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在全省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上,2018年全省旅游收入位列第一的贵阳市与相对滞后的六盘水市、黔西南州旅游收入差额达到2100亿元和1900亿元(1)数据来源:贵州省宏观经济数据库[EB/OL].[2021-05-08].http:guizhou.gov.cn/index.vhtml#。。不均衡发展将影响贵州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因此了解地区间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成为加快落后地市(州)旅游发展,增强优势地区核心竞争力,实现贵州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1 研究溯源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影响因素、实现路径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周文等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力、结构协调、绿色、全面的发展[1];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配置的协调性、市场产业结构合理性、旅游资源环境的绿色性、旅游资源共享性等[2]。吴含青[3]、孙晓[4]等围绕高质量发展理念,在构建包含科技创新、环境状况、入境旅游、基础设施等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展开分析。廖军华等分析了新阶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困境,并提出创新旅游开发理念、构建特色产业化发展体系和提高品牌建设能力策略[5]。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在19世纪初形成体系。在旅游业空间差异方面国外学者更注重旅游行为对区域的影响,以及影响旅游业空间差异的要素等,如Pearce认为旅游吸引物、住宿、交通、支持设施、基础设施等是影响旅游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6]。国内学者楚义芳从旅游空间发展角度对旅游活动进行经济研究[7],开启了国内旅游空间布局研究。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旅游地与客源地间空间关系、城市及各类旅游空间布局、影响旅游业空间差异的因素、旅游业空间优化等方面,如吴必虎指出旅游地与客源地城市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8];唐健雄等从最邻近指数、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基于城市、县、地区等多尺度指出地方工业旅游的空间布局特征和联动模式[9];谢春山[10]、杨国良[11]都认为旅游业空间差异受旅游资源禀赋、区位、集聚效应等影响;梁琦在分析我国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局限性下,提出优化策略[12]。
纵观目前国内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业空间差异研究,高质量发展更加侧重内涵和本质、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路径等研究,且更多聚焦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外旅游业空间常用核心边缘理论、引力模型、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布局优化发展模式;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分析某地旅游业空间布局特征、合理化的角度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和优化策略,但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对旅游业空间布局的差异性分析和发展优化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2 贵州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2.1 区域概况
贵州省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重要枢纽。全省共有6个地级市(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3个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0个县级市(清镇市、赤水市、仁怀市、黔西市、盘州市、都匀市、福泉市、兴义市、兴仁市、凯里市)、50县、11自治县、1特区(六枝特区)、16个市辖区。
2.2 研究设计
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结合贵州省各地市(州)资源禀赋、区位差异条件存在很大不同,拟通过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衡量贵州省总体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引入比率变化分析法测量贵州省内各地市(州)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贵州省总体旅游业发展间的相对差异程度和趋势,找出省内各地市州发展的差距。
2.2.1 数据选取
选取旅游总收入代表贵州省9个地市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结合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历程,时间节点确定为2009年到2019年期间。所有数据来源于同期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年鉴》和贵州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2.2.2 研究方法
通过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衡量贵州省总体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一般情况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完全可以同时从相对及绝对层面测量出区域间的差距状况。标准差计算公式如下:
其次,引入比率变化分析法测量贵州省内各地市(州)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贵州省总体旅游业发展间的相对差异程度和趋势,用变化率反映基期到考察期内,贵州省各地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贵州省旅游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差距扩大或缩小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2.3 旅游业总体格局变动趋势
如图1所示,贵州省旅游业保持稳步较快的发展速度,尤其是从2015年到2019年期间旅游收入曲线出现一次大幅度提升波段。从全国范围来看,贵州省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说明贵州省在全国旅游业的经济地位在逐渐提升,与此同时旅游业在贵州省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更为凸显。
在看到贵州省旅游业总体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发现省内各地市(州)由于资源禀赋和地理区域的不同,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均衡。如图2显示,2009—2019年贵州省9个地市(州)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在不断增大,说明贵州省9个地市(州)之间的绝对差异和差距在逐年拉大,尤其是在2018年和2019年两年间差异分别扩大到633.23和807.05,旅游业发展较快的贵阳市和旅游业收入较少的黔西南州,在2019年两地的收入差距有2300亿元之多,充分说明贵州省内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平衡。
2009—2019年的变异系数变动较平缓,从2009年到2015年期间基本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2015年到2019年间出现一次明显的下降,从2015年的0.72缩小到2019年的0.6,说明贵州省9个地市(州)旅游业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但缩小的速度和程度较低。2015年到2016年是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的交接年,2015年贵州省提出健康、休闲和温泉养生等业态,并在2016年提出“山地公园省”的旅游发展定位。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力推动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缩小各地市(州)旅游业发展的相对差距,但绝对差距也在发展中由于各地区自身的缺陷仍然在逐渐扩大,并在考察期内的2018年和2019年达到最大。
图1 贵州省旅游业整体发展趋势图
图2 贵州省旅游收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图
2.4 各市州旅游业发展时空差异
由于2011年到2015年期间各地区间变异系数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选择2009年、2010年、2016年、2019年作为时间点,展开进一步的比率变化的分析,根据前文比率变化值(R)的计算公式,得到表1。
表1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变化差异
根据变化率R值的正、负变化值,贵州省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两大状态:变化率R值为正的代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贵州省整体旅游业的差距扩大,相反变化率R值为负的代表考察期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贵州省整体旅游业的差距缩小。结合各地区旅游收入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的高低情况,进一步反映出是正向或反向差距,所以具体可以再细化为四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相对差距正向缩小。当变化率为负值,地区旅游收入高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增长率,主要是贵阳市,2009年到2019年贵阳市旅游收入比率降低0.35%,但降幅不大。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一直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中心,从旅游发展格局来看,比率降低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在充分调动地区优势发挥拉动作用的同时,缩小与其它地区间的差距。
第二种状态,相对差距正向扩大。当变化率为正值,本地区考察期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呈现此种差异状态的主要分布在遵义市和黔南州。贵州省旅游业收入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和遵义市两个地区,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普遍高于其它地市(州),虽然2010年出现差距小幅下降,但2016年到2019年期间与其它地区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第三种情况,相对差距反向缩小。当变化率为负值,考察期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旅游收入低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呈现此种差异状态的地市州相对较多,主要包括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市。这些地区比率值普遍存在从2010年—2019年间逐年递增的状态,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总体幅度都较小,其中六盘水市是全省旅游业发展相对最慢的地区。
第四种情况,相对差距反向扩大。当变化率为正值,考察期地区旅游收入低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2016年变化值R出现小幅度下降,2019年差距逐渐扩大。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与省内其它地区比较相对丰富,且2019年旅游收入占比全省9.9%,但近几年旅游增速较慢。
2.5 贵州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特征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发现:首先,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全国旅游业的占比也在逐渐提升;全省各地区间旅游业发展绝对差异非常明显,差距相对较大,两级分化较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区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虽然缩小幅度不是很明显。其次,贵阳市旅游收入远远高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但与其它地区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从旅游发展格局来看,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第三,遵义市和黔南州旅游业发展成绩突出,在全省范围内与其它地区间的相对差距正向扩大。第四,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市等地旅游收入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考察期内相对差距逐渐反向缩小,但总体幅度都较小,其中六盘水市是全省旅游业发展相对最慢的地区。最后,黔东南州考察期内旅游业收入和发展水平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相对差距反向扩大。
3 贵州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依据谢春山、杨国良等人[10-12]研究,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服务接待能力和发展水平,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同时结合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影响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主要体现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环境情况、基础设施等[2-4]。综合以上要素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选取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星级酒店、交通区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展开高质量发展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3.1 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
旅游资源禀赋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是提升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关键。从旅游资源以及旅游A级景区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贵州省旅游资源和A级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遵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个地市(州)内。景区在全省空间布局情况看,主要呈现为分散形聚集状态,大多数旅游景区主要聚集在省内地理面积较大的遵义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值得注意的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虽地域空间不大,但其景区数量占比为全省景区数量的11.2%,相比辖区地理面积较大的六盘水市景区数量只占全省景区数量的5.8%,与其在全省旅游业中发展缓慢的格局相对应。2019年到2021年期间,各地A级景区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幅,全省范围内地理面积最小的铜仁市,其A级景区数量增幅最少。(详见图3)。
图3 2019年与2021年贵州省各地A级景区对比图
3.2 星级酒店基础设施
截止2019年7月,贵州省星级酒店248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7家,同时也明显低于周边云南省和四川省。从星级酒店在省内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贵阳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从星级酒店等级来看,只有贵阳市和黔西南州拥有五星级酒店,其中贵阳市有4家,黔西南州有2家。其它市(州)最高等级只有四星级酒店(详见表2)。
2020年贵阳市星级饭店42家,与2019年相比星级酒店数量总数减少4家,虽其它地市(州)星级酒店没有进行最新的统计,但从贵阳市的星级酒店情况,可以看出全省星级酒店数量近期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
表2 2019年贵州省星级酒店分布情况表 (单位:家)
3.3 交通区位
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可达性的必要条件。2019年贵州省运行机场11个,高速公路里程7600km,铁路营运总里程3753km,截止2021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至8010km,机场增加至13个(2)数据来源:贵州省宏观经济数据库[EB/OL].[2021-05-08].http:guizhou.gov.cn/index.vhtml#。,全省已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连接省内外的公路基础设施已得到非常大的改善。省会城市贵阳市和黔北经济文化中心遵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中遵义市南北与贵阳市和重庆直辖市接壤,目前区域内有新舟机场和茅台机场两个机场,成为重要的旅游交通枢纽,也成为省内旅游业增速最快的地区。虽然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大步提升,但省内旅游交通体系还很不完善,大量景区景点通过公共交通方式无法到达,景区内外链接不畅,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跨区域无缝衔接不足,旅游交通可达性还有待改进。
3.4 地区经济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是旅游发展的动力,本文选取贵州省各地2019年与2021年GDP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来看,贵阳市、遵义市GDP总量分列前二,与其旅游业发展水平成正比;毕节市和黔南州GDP总量排在第二梯队;六盘水、黔西南州、铜仁市GDP总量基本持平;黔东南州与安顺市GDP明显低于全省其它地市州。特别是安顺市旅游景区数量和等级在全省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并在前文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分析的考察期间旅游业呈现递增的状态,但其GDP总量位于全省最低行列,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导致其旅游业增幅缓慢。同样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丰富,但考察期内地区GDP和旅游业发展水平都低于全省其它地区。
图4 2019年与2021年贵州省各地GDP对比图
4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旅游业发展建议
结合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绿色环保、良性循环等要求,以及前文对于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4.1 绿色合作,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优势
首先,充分发挥贵阳和遵义的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提升文化品牌和城市影响力,拓展旅游市场,带动周边地州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兼顾资本在旅游业的无序扩张,从而形成可持续、绿色开放的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其次,依据前文全省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分析,贵阳市与其它省内地市(州)的发展差距在逐渐减小,符合旅游业整体发展格局,在完善基础公共服务、旅游集散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并依托贵阳会议中心、交通中心的辐射作用,全面带动周边等地在国内外的旅游城市影响力。最后,遵义市旅游景区数量和资源禀赋较高,其与其它地区间的差距在逐渐加大。需充分发挥遵义市的优质资源优势,在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其辖区内所在县的旅游产品,如红色文化、国酒文化等与其它辖区外的旅游资源和线路形成串联。
4.2 整合资源,协调创新发展特色旅游圈
4.3 围绕特色,构建高质共享旅游服务体系
重点围绕特色住宿和交通优势,打造优质旅游服务体系。结合贵州省旅游住宿企业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品牌化、规模化住宿企业相对较少,缺乏地方性特色住宿产品,卫生和服务质量不佳等问题,逐步在全省形成合理的住宿接待空间布局和产品体系,融合地方历史和民族文化发展特色酒店,在原有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优势基础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住宿品牌,特别是依托民族村寨、历史古镇等人文景区的周边住宿须与景区特色和形象相统一,提升游客的文化认同和体验,并逐渐形成规模化;通过调整旅游住宿的档次和规模,提供多样化的住宿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和旅游淡旺季的需求,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新型旅游住宿产品的发展,并采用多种预约方式减少房间空闲率。
交通格局对旅游业发展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省内范围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积极打造贵州省与相邻周边省份或地区之间的交通渠道,构建省外地区间合作,特别是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通达问题,实现景区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逐步改善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到各景区之间的交通系统,并加强旅游交通系统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