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知识变成安全能力
——访“安全影响力”创始人曹贤龙
2023-01-16袁辉
本刊记者 袁辉|文
对于企业而言,安全培训是促进员工整体安全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虽然很多企业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在基层实践中却仍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安全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针对如何做好“安全培训”相关问题。本刊采访了创办全国首个安全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安全影响力”的培训师曹贤龙,其曾供职美国杜邦公司,并获得了由应急管理部培训中心颁发的“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教师”证书。
记者:您认为,企业做好安全培训,对于企业整体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曹贤龙: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 号)曾强调“安全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对于企业来讲,做好安全培训的意义主要有3 个方面:一是满足安全生产法规的合规要求;二是提升各级人员的安全综合能力,包括安全意识、知识、技能层面,然后通过人员安全能力的提升来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三是安全培训是安全文化建设重要的载体,对形成全员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全影响力”创始人曹贤龙
记者:您认为,企业在开展安全培训时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曹贤龙:安全培训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安全培训需求调研、计划制定、课程开发、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对于企业而言,每个环节都应关注,都要做好。例如:安全培训需求调研不能只以安全法规的要求或者领导的要求去做安全培训计划,还要去了解员工的需求、当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安全培训怎样去支撑业务的需要。在课程开发层面,企业则需要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根据受训对象的特点来设计安全课程。在实施层面,企业需要有一支合格的安全内训师队伍,且要有较好的教育技术装备和良好的教室环境。在安全培训评估层面,企业不仅要评价学员的学习情况和讲师教学情况,还要对培训组织、培训后学员的行为与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每家企业安全培训工作都有各自的背景和特点,安全管理的现状和行业属性也不一样。对此,个人认为,如果是安全管理基础较薄弱的企业,安全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各级人员的风险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和岗位安全胜任力上,如果是安全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管理者的安全培训重点可放在安全领导力、安全文化建设上,员工安全培训的重点则可放在现场作业风险防护措施、应急处置和安全改善上。
记者:刚才您提到安全培训对于企业整体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据您了解目前企业在开展安全培训时,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误区?
曹贤龙:第一,在安全培训的认识方面,很多企业总是想着要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其实,提升干部的安全认知和安全管理能力更重要,只有领导干部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能管好自己负责的区域和业务涉及到的安全工作,才能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绩效。
第二,传统的安全培训重视安全课堂上的“培”,其实,我认为更应该重视在课堂上和生产现场上的“训”,不能只是填鸭式的“灌输”,而要通过引导式的学习、课题研讨、现场实操来强化从安全知识到安全能力的转化。
第三,安全培训工作不应只是“传播”安全知识,还要“生产”安全知识,这就对企业从事安全培训工作和管理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能够发现和萃取本企业优秀的安全管理做法,并形成专业化的安全课程来推广实践运用。
第四,很多企业忽视了安全培训碎片化学习的作用,集中式、停产式的学习显然不适合连续生产型的企业,尤其是在基层的生产班组。有些企业会利用班前班后会、生产间隙的时间或者每周安全日来开展安全学习活动,这种安全培训方式有灵活的弹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但实践中往往也存在缺乏系列性、“想一出是一出”等问题。我认为,集中式的安全培训要和碎片化的安全学习结合起来,同时碎片化的安全学习要事先制定好计划,做好系列性的课程。
第五,各企业普遍缺乏优秀的安全内训师。安全培训的内容多数是相对严肃和枯燥的,如果培训讲师的授课技巧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枯燥乏味的安全培训很容易使学员不愿意参加,而且培训效果也不会很好。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企业开展安全培训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那您认为,产生这些问题、误区的原因是什么?又应如何避免、解决?
曹贤龙:我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都在企业身上,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
第一,目前国家层面缺少安全培训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更多的是法规和要求,因此很多企业不清楚安全培训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只能自己闭门造车。第二,很多安全生产行业的协会、学会及研究机构对安全培训管理的研究较少,没有充分发挥赋能指导的作用。第三,从企业安全管理层面来看,很多企业缺少系统的安全培训管理和专业的安全培训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互动也较少,没有形成较好的合力。
如果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如果其他安全管理要素比较薄弱,单靠安全培训的作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例如,某企业多起工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备防护的缺陷,那仅去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作业技能显然无法从根源上消除工伤事故,还需要设备防护的改进以及定期维护保养的制度和执行,所以,企业需要推行适合自己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其次,要建立安全培训的全流程管理,包括安全培训需求的调研、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制定、安全课程开发与设计、安全内训师的培养、安全培训组织与实施、安全培训效果评估等。对于大企业,则应安排专人负责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最后,企业应建立安全内训师队伍,应通过相关激励措施,让有安全专业技能的管理者、作业人员愿意当安全讲师,同时还要通过相应的课程帮助他们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授课的技巧。
记者:请您从实践角度,对于企业如何做好安全培训,分享一些具体的经验做法。
曹贤龙:我举三个案例。第一个是本人曾辅导某大型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完成了安全教育培训的“四库资源”项目(安全师资库、安全课程库、安全案例库、安全试题库)。通过建立“四库”,可以促进企业形成一种安全教育培训知识和技能的共建共享机制,能够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和有效性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个是某企业的一个安全惯例。该企业农历新年开工的第一天会安排全员安全培训,而且是由总经理来授课。他们的安全理念有一条是“管理干部首先是安全培训师”。他们还推行了内部安全讲师认证制度,并给予安全讲师许多荣誉和物质激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浓厚安全学习氛围的形成。
第三个是有家企业推行了自主安全班组管理模式,让员工轮流每天在班前会分享某一个岗位风险知识或虚惊事件案例。这种把安全培训融入到班组活动里的做法非常接地气,紧贴生产现场,而且员工也有很强烈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们的安全意识。
记者:根据您的从业经历,企业在开展安全培训时,通常会有哪些现实困难?又应如何克服解决?
曹贤龙:第一是时间问题。企业管理者通常工作比较繁忙,很难抽出时间来参加安全培训,有些即便来参加,也往往会因各种原因突然离开。同时,一线员工由于要从事生产工作,对于工作外时间参加安全培训通常比较抗拒。第二是课程内容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安全培训课程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第三是安全师资问题。许多企业的现状是安全培训课程都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来讲,其他的直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去讲安全课。第四是安全培训的效果很难量化,不知道安全培训对安全管理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这些现实问题综合起来又会影响到安全培训的整体效果,有些企业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安全培训工作成了“应付”法规的形式做法。
要解决这些问题,本人认为,一是企业高层领导必须真正重视安全培训工作,自己带头去讲安全课,出席安全课程。二是在安全培训制度上要体现考核措施,对于故意不参加培训的人员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三是在安全培训组织方面要提前做好计划,要根据实际生产的特点来安排培训。四是要建立内部的安全讲师队伍。五是要做课题式的安全培训,把安全培训和各层级当前面临的安全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培训来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并最终制定计划去执行,同时这种安全培训的方式最后也更容易量化成果。六是部分安全培训可以放在线上进行,要求学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让广大员工能够灵活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
记者:您刚才分享了很多企业如何做好安全培训的建议,为了确保安全培训工作做到位,您认为,企业还应做好哪些配套工作?
曹贤龙:安全培训不一定是发生在教室里,应该是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的。一是管理者要具有“教练”的思维,随时引导下属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去总结;二是同事之间乐于分享安全的知识与案例。要达到这种状况就需要企业建立一种开放的信任的学习文化。要想把安全培训工作做好,除了企业文化理念引领之外,要有懂安全培训的专业人员,还有制度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优秀的安全师资、良好的学习环境都不可少。
记者: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及VR、AR 等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项工作之中,您认为,这些现代化科技是否有助于企业开展安全培训?企业又应如何利用好这些现代化科技更好地开展安全培训?
曹贤龙:我认为,对于有条件的企业,一定要把这些新技术运用在安全培训上。虚拟体验式的安全培训能够快速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对岗位操作技能、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应用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对各地的员工进行远程安全培训,也可以让员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安排学习,这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安全培训的限制,让安全培训更加简单和便捷。
同时,对于企业而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更好地分析员工的安全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还可以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并更好地优化改进课程以及一些安全管理性的措施。例如,通过数据显示某线上课程学习量最大,那就可以了解员工喜欢什么课程。再例如某道安全试题,多数员工都答错了,那就说明这个知识点没掌握好,可更有针对性地优化相关课程或讲解方式。
当然,这些新技术也有不成熟的地方,需要企业和提供商密切沟通,甚至请他们的工程师到企业现场去调研、了解过往的事故案例,找到各级人员真正的“安全痛点”,以便做出更适合企业特点的安全培训产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