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血管端侧吻合方式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中的应用
2023-01-16郑颂耀王静马立保刘奕璠张圣星俞亮彭志祥曾政何鸿业
郑颂耀,王静,马立保,刘奕璠,张圣星,俞亮,彭志祥,曾政,何鸿业
(惠阳三和医院 手足显微外科,广东 惠州 526211)
自1989年Koshima和Soeda首先报道穿支类型皮瓣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后,逐渐成为显微外科创面修复的发展趋势[1-2]。2021年6月-12月,我院手足显微外科对16例四肢软组织创面缺损患者,采用改良动脉端侧吻合游离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1~52岁,平均(30.5±1.6)岁。创面面积:3.2 cm×2.0 cm~17.8 cm×4.2 cm。手部创面12例,前臂创面1侧,足部创面2例,膝部创面1例。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9例,股前外侧动脉降支斜支穿支皮瓣修复7例。本研究获得惠阳三和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受区准备
患者取仰卧位,上肢外展备止血带。供受区为同一上肢体,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供受区为同一下肢体,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供受区为不同肢体则采用全麻并气管插管。麻醉满意后对受区彻底清创,根据残留创面大小、组织缺损情况选择供区并设计皮瓣布样,以供区能一期直接缝合为原则[3]。切开探查准备受区的血管,保留动脉主干动脉延续性,避免过度分离,保留原位相关穿支血管,避免非必要破坏导致结扎,邻近静脉解剖后尽可能保留、备用,创面彻底止血后湿盐水纱布包扎止血,再行后续手术。
1.2.2 皮瓣设计及切取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穿支皮瓣设计及切取:桡骨茎突桡动脉搏动点标记为A点,舟骨结节处标记为B点,AB两点连线为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处的血管体表大体走行,用布样标记需切取范围,描画皮瓣轮廓。腕部行皮肤提捏试验,检测是否能直接闭合创面。切取皮瓣时,第一步在B点上切开靠近手掌鱼际处皮肤,探及桡动脉掌浅支进入鱼际区血管束,避免损伤邻近所有过路神经组织,并在神经组织的浅层分离并保护好神经组织;第二步切开A点,适当分离桡动脉血管鞘并探及桡动脉掌浅支动脉出芽处,避免损伤桡动脉掌浅支穿支进入皮肤的血管。桡侧,在桡神经浅支及前臂外侧皮感觉神经的浅面分离皮瓣的桡侧缘;尺侧,在探及正中神经掌浅支后在掌长肌腱鞘管浅面分离,尽可能保留掌长肌腱及桡侧腕屈肌腱鞘周组织,浅层分离皮瓣尺侧缘[4-5]。四周分离完成后保留桡动脉掌浅支及伴行静脉,松开上臂止血带确认皮瓣血供无误后切断蒂部动静脉血管并结扎。腕部供区线性皮内缝合,皮瓣切取备用。
股前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设计及切取:髂骨前上棘处标记为A点,髌骨外侧缘标记为B点,AB连线中点为O点,在O点上下3.0 cm处标记为O1、O2两点,耻骨结节处触及动脉搏动点为C点,OC连线,根据创面大小,修剪布样轮廓在O点AB线上,以AB线分为内侧1/3,外侧2/3。第一步在O1、O2点内侧缘切开探及深筋膜至黄色脂肪时,切开扩筋膜张肌内侧缘并寻找股直肌及股前外侧肌间的肌间隙,并顺利寻找到股前外侧动脉降支相关血管神经束,寻找其沿途的相关穿支及血管穿出途径,并未发现相关进入皮瓣内血管,继续探查发现为斜支动脉进入皮瓣,适当分离并保护,顺行探寻至扩筋膜深层为皮瓣的进入点,予保留扩筋膜张肌筋膜进入点处直径3.0 cm为宜,再次根据穿支血管明确穿出点调整皮瓣相关位置;第二步切开皮瓣外侧缘,探及穿支血管穿出点处并注意保护,股前外侧皮神经适当分离并携带入皮瓣内,完全游离皮瓣,确认皮瓣供血情况无误后,依据受区血管吻合条件,适当游离股前外侧动脉斜支的血管束长度,并未发现相关的神经组织加入血管束内,避免损伤神经组织,断蒂前适当对皮瓣进行修薄处理,以蒂部向外周斜面式剔除相关臃余脂肪组织,遇见相关血管束予适当保留。彻底止血后,再次确认皮瓣血运无误后,结扎相关动静脉血管。大腿部供区直接逐层缝合,尽可能关闭扩筋膜张肌筋膜组织。留置引流管,线性间断缝合皮内伤口,皮瓣切取备用[6]。
1.2.3 皮瓣修复及血管束吻合
将皮瓣置于创面区域内,以5/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固定皮瓣。于电子显微镜下将皮瓣血管蒂支与受区的相关血管吻合:6例与指动脉端侧吻合1根,皮下静脉与伴行静脉吻合1根;6例与桡动脉腕背深支端侧吻合1根,伴行静脉吻合2根;1例与尺动脉端侧吻合1根,伴行静脉吻合1根;2例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1根,伴行静脉吻合2根;1例与膝内降动脉端侧吻合1根,皮下静脉吻合1根。确认血管吻合通畅,皮瓣血供无误,血管蒂部无迂曲扭转及组织卡压,皮下放置引流管,关闭皮肤。
1.2.4 改良端侧血管吻合的操作方法
将受区主干动脉斜剪一刀,形成一个活瓣,在活瓣相对面的中点平行于主干再剪一刀,适当长度,形成三个活瓣;将皮瓣动脉口径斜剪一刀,斜面最低点平行血管剪一刀,适当长度,形成三个活瓣。第一针缝合9点方向,9点至6点间断缝合,6点至3点间断缝合,完成一半的缝合后检查已缝合处管径内膜完好外翻,内径光滑,再次由9点至12点间断缝合,最后用肝素钠生理盐水冲洗,确认内径光滑,最后予3点至12点缝合完成(图1-3)。
图1 血管开窗示意图
图2 形成瓣叶状示意图
图3 血管吻合后血流通畅示意图
1.3 术后处理
术后皮瓣留置观察窗,周边予松软纱条包扎,并予石膏托适当制动,保持适宜体位。供区予松软纱条包扎并适当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术后患者卧床休息,适当抬高患肢,持续侧灯保温,输液扩容、抗痉挛(罂粟碱)、活血(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镇痛(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抗感染(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等常规处理[7]。术后3 d内,每1~2小时观察皮瓣血运,由值班护士拍视频至微信工作群内;术后4~7 d,每4~6小时观察皮瓣血运;如厕前后必须严密观察血运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对症处理。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行健侧肢体适当功能训练,引流管48 h换药时取出,10 d后皮瓣及供区弹力绷带适当包扎。
2 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血供良好均成活,其中2例修薄区皮缘早期出现部分缺血表现,经换药3周后脱痂愈合。随诊12~20(16±2)周,皮瓣外形满意,皮瓣质地及弹性良好,无色素沉着,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以线性瘢痕为主,无感觉功能障碍。
典型病例:患者 男,36岁,因交通事故致左前臂后侧软组织缺损4 h入院。予局部换药包扎,7 d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侧前臂扩创、游离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瓣成活良好,皮瓣外形、质地及弹性均满意。供区存留线性瘢痕,无感觉功能障碍(图4-8)。
图4 左侧股前外侧皮瓣设计
图5 股前外侧皮瓣游离
图6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后即刻
图7 术后10 d皮瓣成活
图8 术后10 d供区及受区
3 讨论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穿支血管相对于主干血管对供区血供的干扰甚微,目前可切取的穿支蒂游离皮瓣甚多。术中供受区血管吻合的方法依据血管条件多行端端吻合[1],此吻合方式对受区远端或多或少造成干扰,尤其在较轻微创伤时,行动脉端端吻合术后肢体远端更易导致瘢痕增生,甚至挛缩,影响肢体功能。而端侧吻合如T形血管吻合、Flowthrough吻合,对受区以远的供血干扰甚微,更符合显微外科皮瓣修复重建特点,利于创面愈合[2]。
本研究在以往传统端侧血管吻合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可有效避免对主干血管的损伤,不干扰远端血供,趋于无创性缝合,对于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的医师难度不大[8],且此改良端侧吻合血管的术式多样化,以主干血管开窗为主,修剪或侧口切开多见[3]。
3.1 与传统血管端侧吻合术式比较存在的优势
⑴增大血管管径。将主干动脉斜行剪开,形成一个活瓣,增加相对管径,有效分流;⑵增加血管通畅率。此方法为瓣叶状缝合,难度较小,能增加管径的通畅率,更符合血流动力的方向,不易形成涡流,减少血栓形成风险;⑶改善血管入口狭窄。瓣叶状缝合可有效解决血管吻合口分流入口相对狭窄的问题,提供良好供血。相较传统行端侧吻合的皮瓣发生血管危象风险较低,避免过度灌流导致的不良后果。
3.2 术中注意事项
⑴穿支血管修剪斜口斜面角度约60°为宜,避免血管吻合后过度冗余,导致管腔通血后膨大,容易形成涡流;⑵主干血管修剪开口角度避免垂直,斜剪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对;⑶主干血管在修剪开口前避免过度修剪,容易导致显微镊夹持困难,增加手术操作时间;⑷血管吻合顺序可行三点固定法吻合,由9点至6点后3点顺序,更好检查相关吻合区内侧面情况;⑸主干血管斜开口时,需参考穿支对接血管口径。
总之,此改良端侧吻合血管术式可确保主干血管的连续性,减少对血流干扰性损伤,确保有效供血;血管瓣叶状开窗吻合确保血流通畅,可操作性强。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尚需大量临床病例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