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作式精神卫生服务的数字化青少年网络防沉迷体系建构初探

2023-01-16

健康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协作青少年数字化

骆 宏

(杭州师范大学 医学部,浙江 杭州 311121)

0 提出背景

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关注度高、解决难度大的心理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19年在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正式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障碍范畴,其症状包括:无节制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等。《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1],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5%。网络产品特别是网络游戏凭借操作简单、内容新潮、上手快等特点,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深陷于此,消磨未成年人学习热情,弱化社交能力,侵蚀身心健康,引发各类社会问题。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在谈到青少年教育问题时指出[2]:“不仅是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网络上还有很多污七八糟的东西,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属于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1 理论依据

协作式精神卫生服务(collaborative mental healthcare,CMHC)指的是一系列以团队为基础的整合干预措施,结合了不同专业、学科和部门,以此促进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更大互相支持,最终为服务对象提供更有效的服务[3]。目前,这一模式已被广泛认为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干预常见精神障碍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已成为国际上不同国家普遍实践的一种做法。然而,要有效实践CMHC模式面临一个最大的挑战: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模型,每个项目中提供者的不同及目标人群的不同、环境的限制以及追求结果的差异,都会让服务产生不同的预期结果,即干预手段的多样性导致了干预结果的多样性[4]。已有研究初步显示,专业人员提供的个案管理服务、精神科医生提供的诊疗服务、基于临床实践指南和循证疗法的实践、系统的检测和监测流程以及各个服务模块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是保障该模式成功的有效因素。更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如何引导当事人及家属更多地主动参与是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2022年初,浙江省利用数字化改革契机,聚焦“网络游戏防沉迷”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以建设全省“青少年成长守护”数字化平台系统为整合工具,汇聚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医院、网络企业等各方主体力量,对全省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开展系统化治理,同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爱保护工作进行业务重塑和机制创新。本文基于协作式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以杭州市临平区试点建设为例,对现有数字化青少年网络防沉迷体系建构进行概念化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实践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2 实践路径

2.1 清晰青少年网络防沉迷途径,明确沉迷的孩子在哪里 通过扫描归集网络游戏企业数据、省级部门协同数据、各类投诉举报信息、学校筛查数据、医院诊疗数据、家长求助信息等数据信息,丰富各类数据来源,提高对网络沉迷青少年目标群体的靶向性,对应解决沉迷的孩子在哪里,发现孩子沉迷的问题。初步形成的途径可归纳为:经青少年法定监护人申请授权后,1)通过“浙里办”等服务端通道,对相关的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情况报告,反馈给相关监护人,提示其掌握孩子上网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和干预管理;2)通过“家校通”等服务端通道,将网络游戏确定沉迷和疑似沉迷的中小学生信息反馈给所在学校老师和县级平台,提醒各方注意掌握孩子的日常状态和身心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教育和干预管理;3)通过平台系统,对网络游戏确定沉迷和疑似沉迷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异常账号,自动反馈给各游戏企业,提示游戏运营商对相关异常账号予以重点监测,严格落实限制时长时段、实名认证、青少年模式等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4)通过“浙政钉”通道,将网络游戏企业主体的疑似违规违法信息发送至属地文化执法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发起线下核查和案件办理流程。

2.2 研发青少年网络沉迷评价标准,明确沉迷的孩子都是谁 委托专业机构遴选及开发网络游戏沉迷评估工具,建立倾向、过度、沉迷由轻到重三个等级的“沉迷评价模型”,并通过群体数据的动态连续测量形成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群体“态势感知模型”,以及针对“多账号切换”“一人多号”“账号买卖”等规避手段的“人号不符”异常账号建立“分析筛查模型”,最终构建综合立体智控的AI模型库,提高对网络游戏青少年目标群体分类的精准性。

2.3 细化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分类管理,明确孩子沉迷后怎么办 通过整合各部门现有针对未成年人成长教育的各类工作载体、阵地、力量和资源,激活并发挥这些阵地资源的更大效能作用,为家长提供陪同孩子参加各类活动资源信息汇聚和自主选择平台,对应解决孩子脱离网络环境后怎么办、去哪里、干什么的问题。其中,倾向阶段重在通过宣传教育打造支持性守护成长环境,沉迷阶段重在通过专业介入提供支持性守护成长团队。具体干预要点见表1。

表1 不同游戏沉迷阶段心理社会干预要点

2.4 建立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协作机制,明确如何防止孩子沉迷 通过畅通完善跨部门间协同机制,致力于构建起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医院和网络企业“六位一体”的全过程立体化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防治模式,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问题开展系统化治理,同时撬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爱保护工作的业务重塑和机制创新,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对应解决如何从机制上保障综合治理效果,实现防沉迷保障机制常态长效运行。

3 讨论与总结

3.1 当前数字化改革为青少年网络游戏防沉迷协作式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这一体系以青少年为核心,在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专业四个角度明晰了任务职责(见图1),未来各方可以根据态势感知系统反馈的各类信息,梳理在日常职责履行、工作推动中的短板,分析其背后原因,并在后续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加强改进,提升治理效果。

图1 围绕青少年的协作式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3.2 引导更多地参与将是未来该协作式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数字化集成总在使用,为此,个人及家庭的广泛参与(patient and family engagement),包括决策共享、个案管理、自我管理支持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5]。此外,政策及经费的保障也是决定服务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

3.3 不断升级改进是该协作式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具有持久发展的关键 数字化平台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更新迭代,能够利用PDCA做好持续质量改进将是衡量本项目是否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保证。

3.4 面对日益增多的问题,青少年协作式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亟待整合及健全[6]当前,各城市青少年精神科门诊和住院的服务量均增长较快,涉及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从过去关注相对比较集中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破坏性行为、焦虑、抑郁等问题,逐渐泛化到创伤暴露、强迫障碍、进食障碍及网络成瘾,目前更是出现了双相情感障碍、非自杀性自残、冲动性自杀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增加的趋势。如何利用数字化改革进一步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式维护,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猜你喜欢

协作青少年数字化
青少年发明家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团结协作成功易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
数字化制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