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手机制作实验微视频的化学教学改革*

2023-01-16

广州化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验报告现象实验

郑 权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1 实验报告的改革

1.1 改革目的

改革目的是尝试采用新的完成实验作业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留存可回放的实验记忆。我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医用化学使用的学生实验报告册,都是同样的版式: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内容;四、实验原理;五、实验步骤;六、问题讨论;七、指导老师意见。实验报告中内容皆可在微视频中呈现。在制作视频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学习的主动者[1]。

1.2 教学现状和个人的改革实践

1.2.1 教学现状

我校自2007年中专升大专以来,各门化学课程已开设十余年,药学系每年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生达800余人,临床系、护理系学习《医用化学》课程的学生更多,化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可是如果教学沉闷,枯燥乏味,一味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没有学习兴趣,为学而学,为考而考,尽管期末考试题容易,仍然有不少学生在不及格边缘徘徊,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其学习兴趣。近些年学校招生中,文科生比例很大,不少班级占五分之四左右,很多文科生对学化学兴趣低。微视频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用性、常识性、趣味性的微视频,是很好的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1.2.2 改革实践

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教学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趋势[3],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更新换代,抖音、快手、刷宝、火山等APP里面,微视频层出不穷,每天有更新内容。微视频优势在于短时间内一目了然。一看就会,一看就懂,一看就知道大事小情,观看者学习快,接受快。拍摄范围广泛,受启发者还可举一反三,略作变化,再创作出新作品,重新上传。有些优质视频可以下载收集,在教学中或其它地方加以运用。

不是倡导学生纷纷在抖音、快手等APP中发布视频,而是让学生用一种新的方式,记录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实际上有缺陷的视频并不适宜发布,缺乏严谨性。

交视频实验报告的改革,已经进行三批次,千余名学生参与。所带教的班级,全未订购实验报告册,都以实验微视频代替。学期伊始,学生做第一次实验时,每班只有寥寥几人会制作微视频,在集体环境中相互学习,一个教一个,慢慢都学会。从实施结果来看,以拍摄和编辑加工的实验微视频,代替实验报告的书写,完全可行。像纸质实验报告一样,只要认真对待,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能交上各自的作品。

同一个实验,不同学生做的视频,其角度、表达方式多样化,思维发散,精彩纷呈,收获丰富。

1.3 普通学生制作的实验视频

能够让每位学生都能制作出实验微视频,但不能苛求人人都能够制作出可以发表的高水平视频作品。普通学生制作的实验视频并不完美,只是学生把自己做的实验相关内容拍录下来,配上不同花样的文字说明,亦可适当添加一些个人喜欢的音乐,较完整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我校理论课和实验课都是任课老师主讲,与实验老师共同辅导实验。有位实验老师,担忧学生在网上发布不规范操作的实验视频,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使用剪映、快影等剪辑APP制作的视频可以不发布,只保存到手机相册中。学生还没有自信到认为自己做的东西,已经可以放给任何人看,让别人评头论足。能够把作业完成,达到实验要求,得到老师的好评,获得一次好成绩,就已经很满足。

当然如果视频做得足够好,并且没有错误,在抖音或快手等APP中发布,亦无不可,本来这类网站,就是让普通人能发布自己的作品,说自己想说的话,传送信息,满足个人需求,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和谐共存,不代表国家权威机构的发声和行为。

1.4 多掌握一项技能

做实验和制作实验微视频,学生掌握的是实验操作和用手机制作微视频两项技能,而不仅仅是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技多不压身”,用手机制作微视频这项技能,在其它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还可以运用。事实上,我校一位老师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得知学生交《有机化学》实验微视频,也开始布置同批次学生,拍摄校园药用植物的视频,学生很感兴趣,自发购置了手机拍摄三角支架,拍摄的药用植物视频,发到“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抖音的账号中。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学习方式。

2 实验微视频与纸质实验报告对比

2.1 实验微视频的优势

2.1.1 占据空间体量对比

各班级交的实验微视频,分别存于不同班级购置的优盘中,即使有十几个优盘,一个小盒或小包足以容纳,占据空间体积小,便携。带着优盘,如果时间允许,有电脑的地方都可以随时随地批阅。而多个班级如果一起交实验报告册,就会堆满教师的整个办公桌。

2.1.2 实验仪器、装置图对比

学生在实验报告册中用铅笔画的仪器、实验装置图,例如蒸馏装置,加热回流装置,不如视频和照片中的直观和美观,画出来比较困难,有时还会画面比例失当,而在实验时搭建好装置,用手机拍摄下来,轻松又完整。

2.1.3 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对比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有份纸质实验报告这样表达实验结果:现象:溶液分成两层,上层:乙酸乙酯,无色油状,下层:水溶液。如果从未做过此化学实验,根据文字无法想象出实验现象。而微视频或照片直观清晰地显示出在分液漏斗中出现的分层现象,而上述文字亦可添加在视频中对应的位置。

2.1.4 字迹对比

有些同学写字一笔一划不马虎,或从小练过字,报告书写工整,字迹赏心悦目,但也有一些同学,个别字迹极难辨认,费时费劲,甚至连姓名都认不出来。视频作业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中的文字采用标准字体,一般不存在辨认不了的情况。

2.1.5 存留可能性对比

用视频记录实验的过程、特殊现象,优秀的或不优秀的、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实验结果,留存资源,可待师生以后翻阅、借鉴、对比、记忆。学生自己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实验微视频,可以保存着手机或云盘里,多年后可以像看老照片一样,留存一份青葱岁月的实验记忆。老师保留有特色的学生实验视频,可辅助以后的教学。纸质实验报告册,学生毕业时多作为废纸变卖,很少存留。

2.1.6 实验真实性对比

普通专科学校,不像一流本科学校学霸多,少数学生学习不够自觉自律,个别的从头至尾偷玩手机,实验完全不动手,或中途溜号,百度搜索或抄写书本内容和同学作业,即可完成实验报告。纸质实验报告,容易借鉴或抄袭,格式千篇一律。

学生实验视频,不是一气呵成地连续拍出来的,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断断续续拍照片或视频,一次性在手机相册中积累多张照片或多个录像视频,从中选取素材,通过手机剪辑APP处理完成的。即使2~3人或4~5人一组做实验,共用相同照片或录像视频,后期剪辑处理后,也会不同,因为剪辑过程中,加入了个人设计或创意。实验视频每个人做出来都是独特的,抄袭很容易发现。

而没有做完全部实验的学生,在视频中也容易发现。例如乙酸乙酯的制备,只有一步接一步做下来,才会拍到酯和水分层的现象。

2.1.7 价格对比

U盘的价格低于班级全体的纸质实验报告价格,我校化学实验报告册,学生个人购置,每本3.8元,假设一个班级有50人,共要花费近200元。目前在网上商城,全班购置一个32 G及以下容量的 U盘,金额在20元左右,可容纳所有的实验视频及其它内容。当然,价格不是决定实验视频代替实验报告的主要因素。

2.2 实验微视频的劣势

交视频实验报告,必须在认真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拍照片或录像,如果未做出正确的现象,教师需要及时指正,学生需要反复地做,边做边拍,有时出现排队等着取试剂的现象,每次实验完,手机储存下许多有用和没用的照片或短录像,学生从相册中选取有用的素材资源,添加文字说明,剪辑拼接,才能交上相对满意的作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制作都耗时长。不如用手机玩游戏或聊天轻松,有些学生,久而生厌。另外视频剪辑,占手机内存空间大,需要经常清理,班级建群集中上交,稍显繁琐。

3 反馈、指导及使用

3.1 反馈既往不足

3.1.1 不合格的视频

从头至尾缺少文字说明或声音,学生没有学习和掌握简单的制作技能,使用剪辑软件“语音转文字”或“加字幕”功能,很容易配上文字。目前发现有位学生把两次实验的照片、短录像剪辑到一个实验中,而且两次实验的视频内容都很少。

3.1.2 有小缺陷的视频

(1)用词不当

化学实验科学严谨,不适合网络化表达,例如氢氧化钠写成“亲氧化钠”。

少数文科生化学基础薄弱,化学术语名词记得少,解说文字表达不准确,例如配制9%NaCl溶液,固体的氯化钠(食盐)加入水中,“溶解”写成“融化”。盐酸溶液写成“氯化氢溶液”,在天平上量取0.45 g氯化钠,絮状沉淀写成“绒状沉淀”,“重铬酸钾”写成“重络酸钾”,“乙酸乙酯”写成“乙酸乙脂”,若返回稍微修改文字,还是好作品。

(2)有不适当的画面

正常状态下,实验室最多容纳48位学生同时做实验,但实际上容纳了近60名左右学生,实验室拥挤,有些同学拍摄不注意,不顾忌,就会把其他同学的不适当姿态和声音录入,使视频画面质量降低。视频中杂音大,剪辑时“关闭原声”可以消除杂音;同一场景,改变拍摄角度,是可以不把别人全拍进来的。

(3)拍摄时未适当收整

桌面有大片水渍、火柴棍、碎纸片、洒落的药品等不整洁杂物,照拍不误。个别学生本末倒置,注重拍不注重做,不动手做实验,只顾拍别组先做好的画面。自己动手做和看别人做实验,感知的细节完全不相同。

(4)个别现象不正确

做实验前没有预习,或在老师集中讲解时,少数学生没有认真听,按实验内容把试剂加到一起,草草了事,试管或试剂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现象做出来,是否正确,心中无数,就会在视频中出现个别不正确现象。

(5)实验视频的命名

前两批次学生,交的视频名称杂乱,有的只写自己名字,有的只写实验名称,如果混在一起,不打开视频,无法知道,是谁交的,是什么实验的视频。第三批次学生,统一要求命名格式,“班级+姓名+实验名称”,例如“中药20-2班xxx熔点的测定”,效果变好。

3.3 适当的指导和使用

以学生为制作视频的主体。一个人或几人的教师团队,制作的视频,虽然内容的质量有保证,但跳脱不出个人的固有思维和表达方式,有时单一、枯燥。同一题材,教师自己制作,只有一个样式。一百个学生制作,有一百个样式,呈现思维发散状态,但需要教师组织、管理、批阅、纠错、对比、总结,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

3.3.1 简单指导视频的制作

手机剪辑软件多种,剪映、快影、快剪辑、soloop即录等,操作大同小异。用手机制作视频,这一技能,难度不大,仅花费时间较多。刚开始,每一批次,大多数学生也不会用手机剪辑制作实验视频,只有少数学生会剪辑。集体环境中互相教一教,很快就学会。也可自学,搜索教程视频→学习→试做→熟练。

简单传授学生视频的剪辑制作方法,使用“剪映”APP制作视频,在抖音APP中可以找到教程;使用“快影”APP制作视频,在快手APP中可以找到教程。“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实验过程中,累计下拍照片、录像、剪辑的经验,从不熟练甚至完全不会,达到较熟练的程度。

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拍摄角度,教会学生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拍视频要注意收拾桌面,及倒完试剂,盖瓶盖,不能任由液体有机试剂挥发等)。

3.3.2 累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在指导学生实验和用手机拍摄照片、录像过程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学相长。积累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该拍什么,该加哪些文字,思索实验能否进行其它的改变或创新。要让学生知道,好的视频中有实验名称、实验主要仪器标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或现象呈现,更好的视频里有未成功的实验与成功的实验现象对比,探究实验关键步骤所在。

较好的或不合格的视频、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实验结果,非实验内容的特殊现象(如冬天实验室里,乙酸结冰),都可留存为教学资源,供借鉴、对比、使用。

3.3.3 使用实验视频,补充教学内容

在上课时间利用PPT课件教学时,可适当穿插微视频,前提是已经有合适的视频,能够无缝衔接。除了上课时间,还可利用空闲时间(如课间10 min)播放给学生看,让其模仿学习往届学生的,激发起学生好胜上进的心理,使其进步。通过教学知识点甄选视频资源、多方式应用资源,于课程教学中[4]。

在线下课程教学中,使用收集的微视频,辅助使用ppt课件的教学。例如2020年上半年《有机化学》网课期间,布置学生在家中做小实验,拍摄的食醋与食用碱的反应,在《医用化学》和《有机化学》教学中,讲授羧酸的酸性(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之一)时,都可使用。

3.3.4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能力

大多数学生如果实验做不出预期现象或结果,就会放弃,尤其是写纸质实验报告,可以抄书、抄同学的、抄百度搜索的。少数同学会坚持不懈地努力,例如醛酮的性质实验中,乙醛和丙酮中分别加入希夫试剂,会出现不同的现象,但有些同学做出来的是两支试管都显紫红,丙酮试管里明显受污染,老师指导学生洗刷试管,做出的现象仍然不正确,有位同学边反复洗刷试管,边进行思考,最终醒悟到是试管刷不干净(眼睛看不出来),找到失败原因,成功拍摄下正确的实验现象,做出视频,但删除了不正确现象的照片。以后做实验视频时,会指导学生把失败的和成功的画面,都放入编辑的视频内容中,并配上文字说明,使实验视频质量有所提高,放在理论课上放映,可加深印象。

学生实验虽然多数是验证性实验,但认真指导过学生实验,就会知道,有时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预料的不完全一样,需要反复做,思索原因,改变试剂剂量,或延长实验时间等,才能拍出较理想的实验现象。

4 结 语

以视频代替纸质实验报告,符合当今时代创新理念,丰富学生的才能塑造。一举两得,既可以鲜明清晰地记录实验过程,又可以学习和提高编辑视频的能力,学生初始缺乏经验,制作不完善,后来越来越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做完实验后,剪辑视频时进行了一次回顾,做完视频后需要自己再过一遍,又加深一次记忆。视频将实验结果体现得更加清楚,颜色变化、有无沉淀,更加直观。学习视频制作,把学生带入新鲜有趣世界。后续还会继续尝试改革,让学生站在自己对某些理论课的知识点理解的角度,制作一些相关的微视频。有用的微视频资源可成为学生身边的老师[5]。

猜你喜欢

实验报告现象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算法对于提高实验报告质量的作用探讨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实验报告无纸化管理平台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