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初探*

2023-01-16张明波

广州化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药学物理化学中药

李 莉,李 伟,张明波,张 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我们要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的指示,不忘教育的初心和本源,把人才培养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以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高校教师有责任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使命,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对本科生进行价值引领、传递正确导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3]。物理化学各章节的内容,都与中药学专业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需要相平衡的知识,药物的稳定性及体内代谢等更是直接与化学动力学规律相关,中药制剂中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剂型的配制都需要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知识。由此不难发现,物理化学已渗透到中药学专业各门课程中,物理化学的学习将对中药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1 物理化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

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已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医药科研、生产的实践中被证明,具有巨大的作用,因而被列为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说,中药的研究、生产领域的所有原理都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接触过,因而学好物理化学,对于满足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理化学是原理性学科,学习物理化学,对于学生走入科学殿堂、感受到科学本身的魅力,体验科学之美、自然的奇妙,从而构建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很大的帮助。学好物理化学的学生,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和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并具备将来在中药教育、管理、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发展的潜能,最终形成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3]。“物理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各个概念、定律和定理均是哲学原理的鲜活例证,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思政元素。因此在我校中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化学” 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涉及的物理化学知识作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与物理化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并融入到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同向而行[4]。

2 挖掘思政元素 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2.1 理论课部分

首先在绪论中要介绍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人人都逃不掉,最基本的规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就是理论,就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告诉同学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不过,人会不会按照正确的指导去行为,那要看自身的愿望,懂得科学和按照科学规律做事是两件事,如同都知道“人必有一死”,有人积极认真的活着,有人只是消极苟活,能否积极认真地体验人生非常重要,认真学习物理化学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其次要介绍物理化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取过程中,经常需要采用蒸馏、萃取、乳化、吸附等操作,这就需要掌握有关热力学、相平衡、表面现象、胶体化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实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第一章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不同形式能量在传递和转化过程中的守恒,介绍这一定律时我们会讲“混”与“混”守恒,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真正努力的人不管找工作还是保研都随便选,平时只打游戏到考试时只能抓瞎,所以上课时我会勉励同学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虽然你学的可能工作中用不到,但却是你被社会承认的敲门砖。

状态函数也是第一章的重要概念,状态函数的值由状态决定,与过程无关。讲完这个概念,向同学提问“人生是不是状态函数”?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看来部分同学还没有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告诉同学人生不是状态函数,我们的人生不是出生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创造自己灿烂的人生。还有状态函数变化量与过程无关,那么直接上大学或先工作再上大学,始终态都一样,但我们都上大学了。上大学的意义,并不是以后挣钱多,也不是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更不是升官发财,上大学的意义是让同学成为可以独立思考的人,是让不成熟的心灵变得成熟,是让人开阔眼界,让浅薄的人变得厚重,让浮躁的心变得沉稳。通过这样举例讲解,同学们对状态函数这一概念理解的更透彻了,同时也引导了同学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章主要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学习,第二定律是由熵函数引出的,熵是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对我们个人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从环境中吸取“有序”来维持自身的“有序”,吃喝就是其中一种摄取“有序”的过程,食物的有序经过消化被降低,最终以拉撒的方式将“无序”排放回环境。另外,生物会通过散发热量把生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熵排放到环境中就总体而言,排放的熵要大于摄取的负熵,所以满足熵增原理。然而,个人的各种欲望是自然发展的趋向(不断熵增的过程),如果不加以管理,控制,必将使人体走向混乱,最终死亡,所以告诉同学应该修身养性,通过自身熵减,来对抗不可避免的熵增。对社会来说,社会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组成的一个巨大系统,如果不对个体加以管理,控制,这个系统必将趋向于混乱。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就是自我约束管理可以减小混乱度,有效避免传染。同时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时,我们会遇到几位外国科学家,例如卡诺、克劳修斯、吉布斯、波尔滋曼等科学家。我们把出现的几位科学家的简历都做出来,向同学们介绍,同时也强调有些科学家都是半路出身,不是学化学的,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物理化学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对于我们在座的学生来说,有目标就去努力,不努力就不会成功[5],一个努力是尝试,两个努力是持续,N个努力是信念,努力了就有机会实现。

在讲第七章溶胶时将物理化学与前沿科学技术相结合,带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物理化学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纳米材料就是利用胶体化学中具有纳米尺寸的油包水胶束作为纳米反应器,从而合成了各种无机、有机、高分子纳米粒子,因此,物理化学原理是一些高科技的根与源,而物理化学教学则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学生临窗眺望了高科技园区的无限风光[6],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入门作用。

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掌握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6]。我校中药学专业是在大二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在这之前学生关于中药方面的专业课学的很少,缺乏中医药的思维方法。在学习最后一章大分子溶液时,因为疫苗是大分子溶液,我们就结合当前世界上新冠肺炎疫情情况,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我们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党中央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统一部署,很快将疫情控制下来,彰显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其次介绍几种中成药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效果也非常好,通过这样的实例营造中医药文化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

2.2 实验课部分

思政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各环节中,在实验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1)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中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通常2~3名同学一组,学生分组协助完成一个实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协作意识。(2)安全意识的培养。同学进入实验室通过学习安全知识手册,培养安全意识[9]。(3)环保意识的培养。将思政元素和实验内容巧妙结合起来,例如,在做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这个实验时,要讲电导的应用,要测量水的纯度,当今社会一些工厂随意排放废水、污水,污染了我们的水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4]。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保护环境。(4)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要求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操作、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认真对待,不允许抄袭和弄虚作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9]。(5)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开设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蔗糖转化速率”实验,在这个实验里盐酸是催化剂,除了给同学讲催化剂的性质、用途外,还会向同学简单介绍一些新型的催化剂及催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结 语

改进和提升思政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明确要求,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作为以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必须贯彻执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积极探索和践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无缝衔接,切实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中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更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思政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人才[10]。

猜你喜欢

中药学物理化学中药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Chemical Concept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