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2023-01-15钱栖榕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二十大文明精神

钱栖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确定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抓好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党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坚持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切实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人民事业。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兒,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立物易,立心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百年不懈奋斗中,我们党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党的二十大把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等要求明确写入党章。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明确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文明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出明确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深刻论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宣示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当代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猜你喜欢

二十大文明精神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