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托邦”里汹涌的权欲
2023-01-15艾弗尤
艾弗尤
《私托邦》(Privatopia)是美国政治学家厄文·麦肯锡1994年出版的著作。“私托邦”是自创词,该书副标题给出了详尽的注解:屋主协会和住宅私立政府的崛起。
在美国,协会多如牛毛,都是典型的非政府组织。那么,麦教授为什么要将屋主协会称为私托邦,并与不伦不类的所谓“私立政府”联系在一起呢?
加利福尼亚上诉法院在2000年一宗案件的判词中,先后将屋主协会称为“第二市政府”“准政府”“微型政府”,因为它们“在很多方面管制(屋主们的)日常生活”,“在权力、义务和责任等几乎所有方面都与市政府平行”。
各州、各市乃至各个屋主协会都不尽相同,管事的多寡和程度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有着类似基层政府的权力。美国法律给政府设置了很多限制;权力分立和互相制衡渗透到了各级政府的骨架和血肉之中。然而,屋主协会并不是真正的政府,不受政府所必受的那些限制。
按理说,屋主协会的宪章和盟约等,是由屋主们共同制定、修正和维护的。协会的权力机构董事会也是屋主们在年度屋主会议上,从自己人中选举产生的。协会取代了很多政府的日常管理职能,政府也乐得逍遥,只要对方没有违法,政府几乎不插手小区事务。因而,不少人说屋主协会是自治的最直接体现。
然而,实际操作却有很大不同。屋主协会的章程和盟约,大多是由开发商制订的,其董事会也是由开发商任命的,等到房产卖出,移交给屋主们的协会已经是生米煮成的熟饭。要想改变,很是困难,对买二手房的来说,尤其如此。
董事会的成员都是义工。他们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的是维护社区公益和治安、执行社区的共同意志。屋主似应心怀感激,不宜挑刺。得益于董事们的义务劳动,美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干净整洁、修葺一新的住宅小区。难怪美国的屋主协会已从1970年代的1万来个上升到如今的35万多个。全美有275万住宅属于屋主协会,其覆盖的居民占美国人口的将近27%。
只不过,义务奉献精神固好,不受制衡的决断或许更具诱惑力。而且,在公益大旗的掩护下,权欲的膨胀和腐蚀更是张狂无忌。若是事态演化为与屋主的权利较量的话,董事被刺激的权欲更有可能节节攀升。《消费者事务》杂志说:“假若历数美国屋主协会邪恶的话,那样的文章会比《战争与和平》还长。”
其实,有些单个案例就足以写成一部巨著。2008年,一对华盛顿郊区的夫妇在院子里竖起了一块为奥巴马助选的招牌。招牌比规定的超标4英寸—该得有多么敬业,才能发现这微小的越规!敬业的董事会勒令立即改正。夫妇将招牌砍成两半。被惹恼的董事会通过决议,每项违规将被罚款900美元。后来,夫妇申请改造屋顶和阳台,被董事会否决。此后的诉讼长达四年之久,协会会费从650美元渐次上升至3500美元,主要用于支付律师费。
法庭调查证实了夫妇的指控:董事會通过针对他们的决议的会议,都是秘密举行的,违反了自身章程。法庭判董事会败诉,必须支付总计40万美元的各类费用。屋主协会投票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