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职业院校道桥专业群为例浅谈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2023-01-15安芃芃付清华杨昱鑫李铁根李飞任小艳王红霞
安芃芃,付清华,杨昱鑫,李铁根,李飞,任小艳,王红霞
(1.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60)
1 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
新时代对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正本清源,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改革要以类型特色为基点出发,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以能力为本位。
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而不是一味的重视知识的储备、学术、学历的提升。以能力为本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其内涵为:一是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工作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零距离、能上手”。二是重视学生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思想品格、个人修养、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
(2)以就业为导向。
大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是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学生最终要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因此,就业是根本。换言之,职业教育要紧跟经济发展的需求,包括专业的设置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等,以培养出满足生产岗位需求的新时代技术人才。
(3)以服务为宗旨。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的教学方针,使职业教育更好的履行培养人才、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能。一是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等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二是职业教育要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针,尤其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贡献。
2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发点
2.1 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道桥专业群由道路建设工程监理、道桥工程检测、桥梁工程技术、道路养护与管理、工程造价5个专业组成,密切对接、高度契合甘肃公路交通大走廊、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对应甘肃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对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建设设计、施工与检测;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渗透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对工程全过程起到协调、控制等作用;工程造价对应上述工程建设的造价编制、计量计价、项目管理等工作;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提高公路使用水平,对应高等级公路养护与“四好”农村公路。群内专业贯穿于公路建设设计、施工、检测、监理、造价、运营维护全产业链条,全寿命周期、全岗位工作。
2.2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道桥专业群致力于培养不仅吃苦耐劳、品行良好、工作敬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而且需要实践能力强、学识扎实、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较好地适应交通一线施工企业的需求。道桥专业群面向的工作岗位有:施工员、测量员、安全员、检测员、造价员以及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2.3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是在现有职业教育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从硬件和软实力2个方面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1)改善职业院校的硬件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的基本社会职能是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调研一线企业所采用的先进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按照新标准要求引进和改善教学设备、仪器、实训设备等办学硬件条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2)优化职业教育办学制度。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办学制度立足以下4点:一是职业教育要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二是要使职业教育纵向融通,中职、高职、职教本科无缝衔接;三是教育要给学生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四是根据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改革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与办学制度,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社会需求相互吻合。
2.4 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新时代背景下以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原则。
培养学生首先要重视德育的培养,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过程中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能力素质的共同培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制定教学计划。
(2)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人才培养通道,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办好职业教育,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课程体系,统筹安排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实训实践课、劳动教育课,使职业教育课堂向任务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其次,丰富的教学内容、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创建生动形象、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最后,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制度。
3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难点
3.1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产教融合,学校也在实行产教融合,但是效果不好,产教融合还停留在表面,企业与学校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机制做保障,然而,我国产教融合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这使得校企合作无形中增加了风险和隐患,如果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往往会造成不得不终止合作。
3.2 教学体系相对滞后
新时代一线企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相对滞后的教学体系,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具体表现为教材更新较慢,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师资建设乏力,“双师型”教师人员不足等。
3.3 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虽然政策导向一直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但是普通高等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有较深的烙印。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上本科院校,甚至一本院校、重点大学。有选择条件的情况下不太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院校,认为职业院校是考不上大学的“差生”没办法才选择的学校,所以生源较差。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和经费投入明显不如本科院校。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不被足够重视,投入力度不足,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根本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试验仪器、培训设备落后、甚至已经被淘汰,生产岗位已经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另一方面,对老师开展的技术更新培训不够,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所以给学生授课的内容跟不上生产岗位的需求变化。
4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
4.1 对接产业,追踪趋势调专业
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为适应新基建带来的新要求,适应全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交通基础设施高端化趋势,推进群内传统专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程造价专业围绕公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造价控制,结合建筑BIM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向智能化、机械化、信息化方向改造升级。
服务“新基建”开设新专业。服务智慧交通,设置智能交通技术等专业(偏基建方向);服务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设置土木工程检测技术;服务城市地铁及管廊工程,设置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
4.2 聚焦能力,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二是按照“岗位相近、知识关联、技能相连”的组群逻辑,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确定专业群核心能力,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确保学生“零距离、能上手”;三是筛选确定优质合作企业,在实训教学、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改革,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确保学生“有发展、能提升”。
4.3 创新模式,构建“模块化”知识结构
(1)构建“模块化”知识结构,开发“德技并修、共享互融”教学体系。
专业群通过分析设计、施工、测量、检测、造价等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构建“德技并修、共享互融”的融合型“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群对接岗位知识结构,构建“基本素质模块、岗位通用模块、职业岗位模块”三级递进知识模块;对接职业能力构建“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级递进技能模块。
(2)建设“一主两副、教培互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以学历教育为主,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两副,推进筑路工、桥隧工等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为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4.4 内培外引,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
(1)引聘结合,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全职与兼职相结合,设立特聘专家、客座教授、产业教授岗位,引进行业企业高水平专家。拟聘兰州交大教授1人担任科研带头人,道路、桥梁、隧道行业著名专家1人担任技术带头人、1人担任产业带头人。聘请甘肃公交建集团等单位高水平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紧跟产业转型。
(2)名师引领,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
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造价、施工、养护、监理、检测等5个教学团队,开展模块化教学、教育培训,培育年轻教师和技术骨干。
(3)实施岗位互换,提升“专兼职”教师能力。
做到每学年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参加教学能力培养,提升教学水平;参加科研能力培训,提升科研水平;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前沿知识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聘任行业内的专家、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技术能手、技术标兵、优秀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兼职代课,把企业一线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
4.5 校企共建,打造“信息化”实践基地
(1)基于基本技能培养,建设“基础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在新校区新建包含力学实训室、水泥材料实训室等总建筑面积约3000m2的材料实训中心,增加材料实验教学设备种类、数量,改善实训环境,完善实训中心功能,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真实地质结构实训场,开展地质结构超前预报实训、培训。建设地下工程实训场,开展地下工程施工实训,培养学生在地下工程明挖车站、隧道暗挖等方面的施工能力;新建安全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安全工程实训体验区;新建铁道工程实训中心。拟购买高速铁路长轨精调软件(含50个节点)、CPIII控制测量系统、轨缝探伤仪、CRTIII型轨道板及磨具检测工装等实训设备,提升实训中心水平。
(2)基于专业技能培养,建设“综合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新建无损检测实训中心,建设标准化无损检测场地、无损检测智慧化教室,购置路面病害检测车等先进设备,基于真实生产环境开展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技术培训、行业比对、对外服务等业务,提升教育教学及技术服务水平;新建典型地形地物测绘室外实训场,模拟真实环境的测绘实训。瞄准先进测绘技术装备和理念,结合高铁、城轨、桥梁、高层建筑等高精度生产勘测的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全自动测量机器人、高精度电子水准仪等先进测量仪器设备数量,与数字化实训平台相结合开展实训教学,确保学生对行业新型技术装备的掌握,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数字化测绘实训中心。
(3)对接各类证书要求,建设“专项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提升现有BIM实训中心软硬件配置条件,购置AutodeskRevit等BIM相关软件、高性能教师工作站等设备,提升BIM实训中心软硬件水平;升级数字化测绘中心,建立单基站北斗CORS系统、无人机航测系统、航测数据处理系统,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4)培养综合技能,打造“功能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遴选优质大型规模企业开展“功能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校外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