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峰:大运河畔的当代雷锋
2023-01-15
大运河畔,通州区宋庄镇六合村,是孟宪峰出生长大的地方。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孟宪峰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勤劳、明礼、仁爱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作为传扬雷锋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宪峰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当代活雷锋”。
大运河边少年梦
去六合村采访,好多乡亲还能记忆犹新地说出孟宪峰儿时做的好事。
冬天,小宪峰与姐姐去抬水,见井台上结了厚厚的冰很滑,就与姐姐一起用砖头把冰面砸出麻碴,又撒上一层土,好让大家来打水时不被滑倒。
夏天,大雨刚过,小宪峰最先跑出来,自己蹚着积水在路面上码上一行石头,好让别人走路不湿鞋。
那年他才八岁,见邻居家盖房花架不够了,小宪峰跑回家,把自家的花架抱了过去。
他平时总是这样,看见拉车的要跑过去帮助推一把;看见和泥抹房的,要过去帮助撒花秸掺麦鱼儿;看见碾米的,他要帮助扫碾盘,看见磨面的他要帮助推磨杆……对小宪峰来说,帮人干活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了本能。
人们常问小宪峰:“你为什么老帮助别人干活?”他笑笑回答:“我看他们太累了,我帮一把让他们轻省一点。”
1963 年春天,年满八周岁的孟宪峰背上母亲精心缝制的书包,欢天喜地地跨进六合村小学的校门。
上学不久,有一件大事强烈地震撼了孟宪峰幼小的心灵,以至鼓舞了他一生。这就是1963 年3 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个学雷锋的热潮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
以后几十年,他以雷锋为榜样做了千百件好事。
唱响我是一个兵
1972 年11 月16 日,孟宪峰穿上崭新的军装。从这一天开始,孟宪峰的人生又掀开崭新的一页。
孟宪峰入伍刚一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连里还选他当了三班副班长。在连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要找他,不用问,厨房、菜地、训练场,一找一个准。别人休息的时候,孟宪峰悄悄地在为连队和战友打扫卫生、缝补衣服、修鞋等,有时还帮助没上过学的战士写家信。
战友们曾送给孟宪峰几个雅号。
“积肥王”是其一。当时团里每个连队都有菜地,孟宪峰为了种好菜,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淘厕所积肥,团里有数的几个厕所,他几乎全包了。
雅号之二——“急先锋”。连队里养了好几十头猪,有一次,刚刚下完大雨,猪圈里积了很深的水,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官兵们望着猪圈里的粪汤子,不知怎么干好。这时,孟宪峰唰地脱了军装,只穿一条裤衩,光着脚提着粪桶就跳了下去。
雅号之三——“小公牛”。当时连队有十几亩菜地,有近两亩等着播种。星期六晚上,连长布置说:“明天上午不休息翻菜地。”战士议论道:“唉,好不容易盼来个星期天,又泡汤了。”可第二天战士们带着工具到菜地一看,菜地已经被翻过了。原来是孟宪峰晚上叫上班里两名同志悄悄地拿了铁锨,借着月光一直干到凌晨三点半才把菜地翻完,为大家抢来了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战士遇到难处,孟宪峰总能伸出援助之手,战友们都称赞他是“及时雨”。
二班的山西籍战士郭继忠,家里很穷,平时省吃俭用,连部队发的胶鞋、袜子都要想方设法省下来,给家里寄去让弟妹们穿。一次训练中,郭继忠不慎被训练用的炮弹崩伤了左眼,流了很多血,医生再三嘱咐要尽量调节郭继忠的情绪,不然会有失明的危险。然而,就在这天晚上,郭继忠家里又发来“母病重速归”的电报,孟宪峰想:如果把电报告诉郭继忠,势必会影响他眼睛的治疗。最后自己凑了20 元钱给郭继忠的家里寄去,并附了一封短信:
“娘!我最近工作忙,暂时不能回去照顾您老人家,给您邮去二十元钱,好好养病,等我忙完这段时间就请假回去看您——您的儿子小忠”
也许这钱不算多,可对于当时每月津贴费只有6元的孟宪峰来说,这可是二三个月的津贴呀!何况他家里也需要钱。
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唐山发生大地震,整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顿时变成废墟。孟宪峰所在的部队早上就冒雨出发,奉命从涿县(现涿州市)奔赴唐山抗震救灾。为了尽可能多救出一条生命,战士们不顾生命危险拼命地扒,孟宪峰始终冲在最前面。工具用不上,他第一个用手去扒;戴着手套扒得慢,又是他第一个脱下手套,赤着手干。双手指甲都磨掉了,鲜血直流,他从不叫苦;后来由于天气炎热,埋在下面的尸体,已经高度腐烂,气味难闻,用手一抓尸体,腐烂的肉顺着指缝往外钻,好多战士吓得不知怎么干好,还是孟宪峰第一个下手去抓。
在抗震一线,孟宪峰几次累得晕倒,连队领导让他下去休息,可他醒来仍坚持继续干。这次抗震,他们连共扒出300 多人,仅孟宪峰所在三班就占了将近一半。在全团六名个人一等功荣立者中,孟宪峰是唯一一名战士。
复员归乡修鞋匠
1981 年,他走出军营的大门。回到家乡后,当时没有安置政策,孟宪峰理解组织的难处,服从组织决定,回到了村里,重新当起了农民,在村办皮鞋厂上班。在皮鞋厂,孟宪峰热心肠的脾性依然。皮鞋厂职工来自全村8 个生产队,前街后巷,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事,孟宪峰知道了,一准伸出援助之手。他为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感到无比欣慰。后来,皮鞋厂倒闭了,孟宪峰一下子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中。为了生活,他蹬着三轮车给人家送面包。
在经受了鞋厂倒闭、面包房歇业等种种挫折之后,孟宪峰无奈干起了修鞋的活,全家老小经济来源主要靠孟宪峰每月修鞋所挣的500-600 元。在谋生路上当修鞋匠后,他却以热情的服务、良好的信誉,为居民排忧解难,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他曾为中仓小区一位50 多岁的残疾人义务修鞋5 年,为附近军人修鞋适当减价,为东方小学学生修拉锁、砸书包带不收钱更是常事。在修鞋摊上,有的客人将衣物忘在摊上,大到几千元的手机、皮衣、钱包,小到几毛钱的一袋奶、一捆菜,他都及时交给失主……
与杨义昆老两口儿的情缘
中仓小区的居民渐渐认识了这位热心的修鞋匠,大家都很放心地托付他办事,抬大米、换煤气、搬家具,只要招呼一声,他总是乐于帮助别人。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孟宪峰与杨义昆老两口儿的那份情缘。孟宪峰的修鞋摊就摆在杨义昆老两口儿的楼下,当得知老两口儿的独生女儿照顾老人有困难时,孟宪峰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两口儿的担子,杨大爷也把家里的钥匙给了孟宪峰。1997 年6 月初的一天上午,杨大妈不慎摔倒在洗手间不能动弹,正在修鞋的孟宪峰小心翼翼地把杨大妈抱到床上,发现她右腿已经骨折。他决定把老太太送医院,可老人死活不去,没办法,他只好蹬车到医院把大夫请到家里给她打针、输液。第二天早上他又带着妻子来到老人家,让妻子帮助做饭、洗衣服,给杨大妈煎药、按摩,俩人轮换着照看老人。看到杨大妈身体胖,腿脚不好使,上厕所很不方便,孟宪峰就回家给老人做了一个坐便器架子,老人非常感激。其实当时孟宪峰的父亲患脑血栓半身不遂,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年了,上厕所都需要人搀着架着。
老人去世之后,老人的女儿杨丽萍在写给有关部门的信中说:“孟师傅和我非亲非故,可替我为老人做了许多事,在尽孝上,孟哥占2/3。我以前虽然不知道他立过一等功,不知道他当兵八年9 次受嘉奖,不知道他在部队就是学雷锋积极分子,但我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是一个大好人,一个普普通通、但却使我终生感动的好人。我从内心祝愿孟哥这样的好人一生平安……”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孟宪峰就是那个用一辈子来做好事的人。孟宪峰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也将激励我们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