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工匠胡胜:金属零部件上的精工细作

2023-01-15

工会博览 2022年36期
关键词:车床磨刀刀具

那些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胡胜却早已习以为常了。

比如,加工精密零部件,怎么做到在1000 多种刀具中快速准确选出最合适的一款?再比如,加工出的产品精度,误差如何不超过0.004 毫米?

1974 年出生的胡胜,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数控车高级技师、班组长。从一名职业高中毕业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胡胜在车床上诠释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极致的工匠精神。

“在金属上进行雕刻的艺术”

2009 年国庆阅兵仪式上,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预警机首次亮相,机身上方安装的雷达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个雷达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生产,是由胡胜带领团队完成的。

其实,胡胜和同事们平时工作时,并不知道所加工的零部件是干什么用的。“我们的工作,就是按照图纸要求进行零部件加工。”用电脑设定好程序,通过数控车对金属进行雕刻,做成各种精致的零件,被称为“在金属上进行雕刻的艺术”。

雷达零部件对精度的要求非常“苛刻”,有的误差要求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1/10(0.005 毫米~0.008 毫米),甚至要达到0.004 毫米的精度,哪怕一丝划痕也不能出现。

一次,某产品的研制进入加工阶段,可几位高级技师看到图纸后纷纷摇头:“从没见过这么小的波纹管,长径比达10:1 的内孔内竟然还有很多不规则的槽,所有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简直无法加工。”

胡胜与技术人员探讨分析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甚至对每一刀的排屑方向、每个槽的切削速度都做了大量试验,最终,通过巧妙设计的自制刀具、合理的切削方法,加工出了合格的产品。质检人员剖开产品逐一对不规则槽的尺寸进行检验后,惊喜地对胡胜竖起了大拇指: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近年来,胡胜在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中承担关键件、重要件加工70 多项,攻克了某型装备的波纹管一次车削成形、反射面加工变形等技术难题。

初步统计,自2006 年以来,胡胜加工品种600 多项,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30 多项,尤其在数控车的宏程序编程模块、车铣一次性加工成形等方面提出许多独特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科研经费近千万元。

雕刻时光成就“工人院士”

数控技术就是通过编程定义走刀路线,运用数字化的信息控制机床运动及加工过程。按胡胜的理解,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在金属上进行雕刻的一种艺术,这是对数控车极为形象和生动的诠释。在二十多年的雕刻时光里,胡胜把这种技艺发挥到极致,并在这种极致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1991 年毕业于南京紫金山中学职高班的胡胜,在一家工厂普通车床做了五年车工后开始接触先进的数控技术。直到1999 年被第十四研究所以“特殊人才”的身份引进,胡胜更是与数控车结下不解之缘。

胡胜走进十四所大门领到的第一个军令状,就是要把一台已“沉睡”两年的数控车床在三个月内开动起来。执缨上阵,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机大战中,胡胜成了研究所的传奇人物。

车间一隅,这台代表德国先进制造水平的数控车竟然因为无人会操作而被束之高阁,变成了“老爷”车床。轻轻拂去车床操作面板上的灰尘,胡胜苦思冥想其中的玄机。他坚信:“没有开不动的车床。”

砖头般的德文说明书,对胡胜来说犹如天书,但胡胜有自己的绝招——“看图索骥”。胡胜说,不管是哪种语言的说明书,只要把图型看懂,就能理解大半的操作原理。凭着以往的经验,胡胜对照说明书的模型,不停地切换按键,不停地输入参数,失败了,重试;再失败,再试……胡胜鼓捣了一个多月,终于将这台“老爷”车床发动起来了。

拿着胡胜制作出来的合格漂亮的零件,当时的工段长激动地跳了起来,逢人就欢呼:快看,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这台德产车床成就了胡胜的传奇,在以后的日子里,“老爷”车床也成了胡胜攻关克难的最亲密伙伴。

2006 年的全国数控大赛,更使胡胜的职业生涯多了几分精彩。凭着0.01 毫米的加工精度,胡胜从全国数以万计的各路精英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让人叹为观止的是,0.01 毫米,只有人的头发丝厚度的十分之一。

总结数控大赛夺冠的原因,胡胜一言以蔽之: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勇”其实就是一种心态。进入决赛的选手实力相差微乎其微,关键在于参赛者是否能保持一种云淡风轻的心态。

比赛时操作的车床是从未接触过的,零件加工的难度是从未企及的,长达7 小时的比赛时长更是对参赛者身心的一种挑战。

胡胜先是花了半个多小时不紧不慢地熟悉车床,又对着那份三件套的零件图纸以及待加工毛坯不慌不忙地研究了十多分钟……胡胜发现,竞赛不仅在使用工具、加工精度等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而且图纸标识也不全,需要选手进行大量的测算。“我的优势在于加工精度,所以考场的几百次计算,我一次都不能错。”

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的胡胜,凭着这次大赛,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

胡胜的传奇故事其实更多发生在日常的工作里。在平平常常的岗位上,胡胜总是以别具一格的思路给人们带来一种惊喜。

2009 年,十四所搬迁到新厂房。置身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环境,工人们生产的零件质量反而变得不稳定,做出来的零件尺寸总有几丝的误差。胡胜他们排查了所有因素,机床的、刀具的、加工工艺的,切削参数的,却都没有发现什么所以然。

一天早晨,百思不解的胡胜正对着机床发呆,突然他发现,一束阳光正透过窗户折射在机床上。胡胜脑海里灵光乍现,终于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阳光照射引起机床温度升高,原来是“热胀冷缩”这个原理捣的鬼。胡胜想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做个窗帘,把太阳光挡住。

胡胜赢得工友们频频赞誉也是缘于他的过硬功夫,“加工制件时,如果力度过大就会变形,力度太小又做不出形状,胡胜的手感真是炉火纯青。”

星载产品具有体积小、器件精度高等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在某一型号星载雷达的研制中,需要车削直径近400 毫米、材料为铝合金、壁厚为5 毫米、圆度公差和均方根误差接近微米级要求的器件。

胡胜主动请缨。认真分析材质,对比装夹方式,调试切削参数,胡胜从刀具选择及使用力度和速度着眼,终于找到技术加工的切入点,一次加工合格。

有人笑称:0.01 毫米的雕刻记录,成就了一位“工人院士”。而这0.01 毫米的雕刻记录,则源于平常岗位的千锤百炼。

喜欢钓鱼的“最美刀王”

钓鱼是胡胜最喜欢的业余生活。沙鸥点点,荻花摇曳,渔舟唱晚,胡胜独钓寒江,也养成了波澜不惊、甘于寂寞的性情。钓鱼给胡胜最深的体会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与喜欢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处,胡胜在工作之余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磨刀。磨刀同样需要耐心、细心和专心。胡胜把磨刀当作基本功,寒暑春秋,坚持不辍。不同材料不同工艺需要不同的刀具,手工打磨刀具足见一个人的功力。据说,同事打磨的刀具可以打制几十个零件,但胡胜打磨的刀具竟然能打制上千件。谈及好刀是如何炼制的,胡胜的答案是“用心练”。

更让人叫绝的是,胡胜选刀的功夫也属上乘。在数控车间的工具架上,记者看到一排排形状各异的刀具。据说,面对新材料常常不知如何选择刀具的同事总是第一个想到胡胜,胡胜自然也不负众望,总能从1000 多个刀具中快速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

工友调侃:程序员中胡胜磨刀最厉害,磨刀人中胡胜编程序最厉害。所以,胡胜总能找到最优方案,在对金属的雕刻中,将刀具运用到极致。

从磨刀人到刀王的历程,验证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哲理。

胡胜希望把这种坚持传导给身边的每一个人。2006 年,“胡胜技能创新小组”成立;2009 年,由胡胜担任会长的“精密加工厂技师协会”启动;2012 年,以胡胜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在胡胜的带动下,团队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多年来,在全国及省市的数控大赛中,团队成员共计35人次进入前三甲,十几人获得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胡胜获得“江苏省最美职工”称号也是名至实归。

胡胜当年职业学校同班的32 名同学,到如今只有他一人还坚守在一线岗位上。胡胜说:“在十四所,不断面临新材料、新工艺给雷达研制生产带来的挑战,这让我始终有一种‘存在感’。”正是这种存在感,让胡胜不骄不躁地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胡胜的坚守,也与十四所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氛围分不开。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胡胜仅用7 年时间就完成了这种跨越。十四所识才用才的胸怀和气魄,也让胡胜有一种知遇之感。

为了这种知遇之感,坚守雕刻时光,是“最美刀王”胡胜不二的选择。

猜你喜欢

车床磨刀刀具
CW6163B车床在线铣削烧结台车操作实践
磨刀人与磨刀水
车床三爪卡盘找正组合工具
磨刀不误砍柴工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卧式车床整机防护装置的设计
无织构刀具与织构刀具铣削性能对比研究
切削刀具刃口形貌对刀具使用寿命的影响
PCD刀具刃磨质量研究
CM6132型卧式车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
磨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