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建设路径的探究
2023-01-15郑京
郑 京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2019年全国的职业院校都启动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需要在“1+X”证书制度的试点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步入新时代的一项新举措,“1”是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让“1+X” 证书制度与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并在专业建设中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这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1 基于“1+X”证书制度人才方案再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计划,是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让专业建设紧跟时代的步伐。从专业业角度来完善环境检测与保护专业的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这里所讲的 “融入”不是简单加入一些培训课程,淘汰原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后的、不合理的内容。
2 基于“1+X”证书制度总体培养目标再确定
盐城地处淮河下游,被称“百河之城”,虽是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然而,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乡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市政府坚持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监测、污水处理一体化整合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根据“专业要紧盯需求,需求要紧贴地方社会”的原则。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生 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要准确定位人才就业方向或就业范围、职业岗位、人才类型。培养要求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职业资格证书。盐城技师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把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定位在水质检测和水处理方向。将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中“X”证书选定于:化学检验工(水质检测方向)和污水处理工职业证书等。
培养面向环境保护与检测行业,针对三方检测、环境治理、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类型企事业单位的分析检测岗位群,胜任水质样品理化指标测定、水质样品营养盐指标测定、水质样品无机离子指标测定、水质样品金属元素指标测定、仪器故障判定及其维护、污水处理等工作任务;能参与对分析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制订等科研工作,同时具有主动学习、沟通协调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数据运算和处理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主动性与责任心、工匠精神、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安全环保意识等职业核心素养,达到化学检验工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 基于“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的再构造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体系也能反映出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教学的特色。对接“1+X”模块化课程,修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构建“书证融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2]。“1+X”证书制度下课程观是全方位为就业服务的技术人才培养观,就是从思想塑造,知识传授到技能训练,全方位的课程观。课程体系应具对接口“X”证书要求,把生产实际的所需岗位技能全程融入教育教学中,开展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参照《化学检验工职业标准》和《污水处理工职业标准》等有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与“1+X”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属于是工业综合类,“工学一体化”的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如水质样品分析、环境生态管理、污水处理工艺及设施操作运行管理、环境法实务、环境影响评价等。学校模拟企业的工作情境,设置水质样品理化指标测定、实施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测定、水质样品有机物指标测定、水质样品无机离子指标测定、水质样品金属指标测定等一体化课。为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需要把“X”证书中职业技能等级要求深度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如在典型工作任务“水质样品理化指标测定”中,所选取代表性工作任务为:生活饮用水中耗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酸性法),就是结合职业岗位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 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确定其课程的培养目标是:(1)能对样品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进行判断,团队合作规范完成样品采集;(2)能正确保存与运输样品;(3)能独立完成采样原始记录单填写;(4)能对水质物理性状进行初判,并独立完成检测任务单的编写;(5)掌握缓冲溶液的基础知识及配制要求;(6)掌握标定原理与方法,能独立、准确配制草酸钠标准溶液;(7)掌握检测方法,熟练使用天平、滴定管等设备及器皿;(8)独立完成检测原始记录单填写。培养学生完成较复杂的水质样品检测任务的能力,促进其关键专业能力的建立。应相的教学设计:(1)选题价值:我党的了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市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结合地方产业的岗位需求,确立了本次微任务。本次微任务来源于生活用水的采集和测定中的项目: 生活饮用水中耗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该任务典型性表现在岗位需求契合度高,有效接轨世界技能大赛,培养综合能力、立德树人。(2)学情分析:我的授课对象是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高技四年级的学生,课前预习测试等分析显示,学生已经具备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制备的知识,搜集信息、提出计划、进行合作的能力。但测定过程中条件的把握等能力还有待提高。(3)学习目标:根据学情,结合课标,制定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次学习,能制定操作方案,控制测定条件,最终完成生活饮用水中生活饮用水中耗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同时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强安全、环保意识。(4)学习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利用鱼骨图,确定了以下学习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和学习内容,确定本次课的重点是高锰酸钾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COD的含量。难点为COD测定过程中条件的控制。(5)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创设真实的工作情景。在工作页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以上资源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4 基于“1+X”证书制度教学资源再优先
教学资源包括工作页、教材、工具手册、仪器使用说明书、仪器设备技术规范、工艺技术标准数字化资源等[3]。本专业教学资源应按培养要求中规定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要求进行配置,包括实施“水质样品理化指标测定”、“水质样品营养盐指标测定”、“水质样品微生物指标测定”等典型工作任务的检测类教学资源,实施“大型仪器故障判定及其维护”典型工作任务的维护类教学资源,实施“生活废水处理”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验证类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充分使用线上、线下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将按照“建课”与“用课”的并重原则,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建课质量,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改变以学科课程分设的实验室,建立起综合实训室,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如设置水体水质监测分析实训室,拥有GDYS-201多参数水质现场快速分析测试仪、COD测定仪、BOD测定仪、离子色谱等分析仪器等仪器设备[4],可以进行各种水质常规监测项目的实训操作。
产业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外驱力,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根据“X”证书要求,通过搭建课程的企业工作环境,能够让学生体会和适应企业文化,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培育工匠精神。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涵盖环境检测与保护专业的主流技术,可接纳学生安排实习进行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与本地自来水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以企业业发展需要为切入点,专业主动对接产业,分析企业需求,在企业岗位上培养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关键职业能力。
5 基于“1+X”证书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的再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要下真功夫。“1+X”证制度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教师队伍在“X”专业能力上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因此要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内容组织教师队伍学习培训“X”技能,保障“X”技能等级证书内容的科学性及实操性。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双管齐下,建设“教学资格+鉴定资格”新型“双师型”教学教师团队[5],同时加相关企业专家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进而深入推进“1 +X”证书制度的落地生根。加快师资队伍的“转型”,提高专业能力提升,以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1)是按照专业分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改善教师队伍,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学术梯队。(2)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狠抓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大力实施“分层级、分时段”的教师培训工作,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3)选派教师到环保工业园区、自来水公司、环保公司等单位参加实践煅炼,使他们在生产一线,感知产业的发展,熟悉职业标准,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在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成为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带头人,确保教师能胜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工作,使“1+X”证书制度能顺利实施。(4)是充分发挥教研室(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促进教师在各类教研活动、科研活动中的互帮与协作,提升教师团队能力与水平。
6 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评级指标体系再提升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1+X”证书制度评级指标体系,环境保护与检测建设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课程模块化水平,不断丰富课程设计和整体评价指标,其评价指标反映出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的新技术要点、新工艺参数、新操作规范要求。要想有效发挥“1+X”证书制度对于环境保护与检测建设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学校、企业等联合进行制定,构建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职业标准体系,不断提升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引进资质过硬的第三方作为考核手段,加强过程管理,从管理架构上重视和保护“X”证书的信誉度和含金量。根据企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与检测的特点,融入职业规范,改革考核方式,引入行业技术及职业资格标准,校企联合评价,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注重过程考核。确保“X”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能够更好地证明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不是一张简单的考核通过证明书。评价结果作为成绩考量,过程性内容对应操作细节,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化水平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对学生完成岗位职业任务有了客观的评价。
7 结 语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专业建设的结果也直接关联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1+X”制度下的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建设,将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最优化的的人才培养方式,造就出鲜明专业特色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