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研究

2023-01-15雪,陈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法治思政

王 雪,陈 成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a.马克思主义学院;b.人事处,云南 昆明 65003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大学生是法治宣传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中法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群体法治素质关系到全社会法治水平的高低。因而应当在高校思政课中加强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贯穿思政课的始终。法治教育及其创新也是加强思政课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本文拟从加强高校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如何提高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 加强高校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1.1 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宏观层面的教育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高校的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建设法治校园、实现和谐高校建设的基本要求。

从微观层面的思政课教学来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应该加强法治教育,强化大学生法治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法治教育筑牢大学生思想根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自信。

1.2 提升思政课实际效果的现实需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检验思政课实际效果就要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大学生群体整体上具有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和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是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意义所在。高校通过加强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本知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及其运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法治体系,以及中国特色法治道路有整体把握。让学生对公民的权利、义务有更深入理解,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合法行使权利,增强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从教学的目的性来看,能够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方式,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素质,这正是思政课教学所追求的实际效果。

2 当前高校思政课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课教学中法治教育的误区

当前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存在2种情况:一种是只重视思想政治部分的教学,认为思政课只要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引导,忽略了法治观的教育。例如在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年秋季学期课程名称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思想道德部分的讲授,而忽视、压缩了法治部分的讲授,甚至认为这个部分不属于思想政治课讲授的理论,属于法律专业课讲授的范畴。另一种情况则是把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当成法律专业课来讲,把法治观培养混同于专业法律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个别知识点过分强调和扩充,增加了专业性的理论讲授,从而导致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没有突出思政课的法治教育目的。例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就部门法中的刑法部分展开,详细讲解某个罪名的犯罪构成及刑法规定的具体条文等。仅着眼于微观的知识点灌输,没有从整体上来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没有突出对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培养,就不能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这两种教学方法和理念都不是对法治教育的正确认识。

由上述可见,一方面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学中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要区别法治教育与法律专业课。

2.2 当前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

法治教育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本身既有思想性又有科学性,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教学既不能局限于从书本到书本,也不能过于简单庸俗。让法治教育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是教育的难点,也是可以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向。目前各高校基本是“PPT+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距离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既有生活的气息又能深入大学生的心灵的教学目标,仍然还有差距。要做到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单纯靠说教效果不佳。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最快最新的资讯,仅靠案例教学的新鲜感已经不能吸引学生。尽管思政课在法治教育的内容中教师会安排很多案例,但课堂上仍然存在低头族、睡觉党。因而要提高法治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思考教学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

2.3 大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的意识影响教学效果

大学生既是法治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学的主体,大学生的法治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客观存在,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到,部分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学不学法、懂不懂法不以为然,没有把提升每个公民的法治素养摆在关乎法治中国建设的高度上来对待;部分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以专业知识为主,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好了就能成才,对学校的法治教育不以为然,甚至以为违法、犯罪永远都与我无关。而实际上法律意识欠缺的高知人群甚至会成为危害社会的风险人群。部分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 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甚至有怀疑和不信任法律的状况存在。

因而在改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重专业技能学习,轻法律知识学习现状的过程中,通过思政课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意识是法治教育的一个难点。

3 加强和改进法治教育的新思路

针对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思政课要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促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探索。

3.1 增强思政课法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20年12月18日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高校思政课中原来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将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法治教育的部分,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捋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树立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意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高等教育出版社对这门课程的教材作出相应修订,2021版教材更加体现了思政课的时效性,及时将我国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纳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3.1.1 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

法治教育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多视角、全方位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么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高校思政课中系统介绍习近平法治思想,既体现了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也体现了思政课的知识性、实践性。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法治中国的建设,法治社会的打造都离不开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公民只有普遍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才能自觉地参与到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当代大学生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未来建成的现代化中国必然是法治的社会,现代化中国的建设者必然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因此,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法律部分的教学重点,帮助当代青年全面系统地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

3.1.2 强化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法律规范是一个国家实施法治的前提,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高要建立在对法律规范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掌握法律规范的相关知识是树立法治观念的前提。在前述案例中可以看到,走上犯罪不归路的大学生要么是对法律规范一知半解,要么是错误理解法律规范的本意,要么是完全不了解法律规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法律规范的意义。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知识,包括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各个法律部门及重要法律的基本功能;其次,要让学生懂得,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再次,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性质,明确怎样才能合法有效地实现个人的社会目的;最后,让学生懂得法律规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而且这种强制性体现在任何人的合法行为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平等地受到国家强制力处罚。

3.2 优化思政小课堂中的法治教育

优化法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3.2.1 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要以尊重宪法权威、人民主体、人权保障、公平正义、德法结合的价值理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格局;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培养全民守法观念,提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尤其是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以及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件。只有做到及时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事件,才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学的有用性;只有教学选用的素材案例接地气,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讲好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没有理论支撑的法治教育是无源之水,不能以理服人;脱离了社会实际的空洞说教法治教育就缺失了吸引力和亲和力。

例如前述法律规范的教学内容,理论讲授之外,应该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与实际,及时将法治建设的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已经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实施关乎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对大学生当下或将来的生活必将产生影响。法治教育应当及时将“民法典”进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选取民法典变与不变中与大学生相关的,或者学生关心关注的内容切入教学。这样既可以推动公民对民法典的认知和宣传,也可以提高青年学生对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的认同度,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3.2.2 注重对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其中之一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其中法治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强调法治教育的价值性,要重视法律规范的知识性讲解,更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帮助他们将认知上升为法律意识,进而形成法治思维方式。这个过程就是从知识性灌输到价值观形成的教育过程。

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法治教育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为公民是否具有法治意识在现实中表现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上。具有法治意识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自觉运用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分析、判断、处理问题,这就是法治思维方式。回溯曾经发生在高校中的刑事案件,犯罪行为人马家爵、郭力维、药家鑫、林森浩在学校的各科成绩优异,甚至是名校的高材生,他们对法律知识应该是达到了一定认知和理解水平的;但是从他们选择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在法治思维方式下作出行为选择的。法治思维方式首先表现为在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中法律的至上性和法律的优先性。法律的至上性指的是个体非常明确地认知到在国家主权范围内,法律对所有人、所有单位机关都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法律的优先性是指在处理、解决问题时,法律优先于道德等其他规范。

高校法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对法律规范的理性认知,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方式,最终树立对法治的坚定信仰。依法治国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要看公民是不是信仰法律,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有效执行。法律信仰是法治教育的灵魂,坚定法律信仰,树立法律的权威,是法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对于一个具有法律意识,具备法律思维的大学生来说,首先要对法律心怀敬畏,这样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才会自觉地将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转化为理性的行为选择。

3.2.3 创新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门课程必然都教学有法。要讲好法治教育课,围绕提升法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样可以在教学方法方式上进行创新,使法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引入思辨教学模式。法律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关系是与非、对与错的辨识,高校法治教育应当突出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多鼓励、带领学生用小组讨论或辩论等方法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教师的点评,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辩的过程中,运用法律规范的逻辑辨析是非、对错。当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对社会行为作出大致准确的定性判断,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也在逐渐形成,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是采用问题导向。法制教育要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教师再抽丝剥茧引出教学内容,层层推进教学。这个过程遵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当一个行为、一个事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它是合法还是违法;其次,法律为什么会对它如此定性、法律规范是如何规定的;再次,推及到第三个层次法律,即对这样的行为如何处置。当事人如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当事人可以通过怎样的行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最后,教师在总结中点明教学的重点。

三是案例教学法。讲授思政课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讲故事、讲好故事,法治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其实就是讲故事。案例教学在法治教育中能够真实、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联接起来,从真实案例中当事人的经历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典型,要有代表性,要有教育意义。为了加深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或情景再现。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够点燃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也能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与案例中人物的共情,加深知识记忆。

四是学校层面应推动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利用VR技术开展实践教学,通过VR技术让学生进行交互式、沉浸式的体验,达到身临法庭的效果。

五是教师可利用网络和手机App等平台延伸课堂教学,给学生推送学习资料、案例,与学生建立线上沟通互动的渠道,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3.3 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和思政大课堂

高校要善于运用思政课之外的校园大课堂、社会大课堂。法治教育既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通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思政元素。除了在思政课中加强法治教育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与法治教育相关的选择性必修课,例如“法律通识”“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与我”“大学生与知识产权法”“网络安全法”等与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法治课程,条件成熟的开设通识选修课程,通过开发法治教育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自信。高校法治教育要运用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这两条渠道,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朝着立德树人培养法治中国建设者的共同目标迈进。

另外,教师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组织“法律研习社”“法学社”等课外团体,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制作法治专栏、热线问答、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模拟政协提案等活动;还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切入法治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如在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通过参与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学习环境,激发大学生潜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法治实践中去,培育大学生崇尚法治的精神,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法治教育要通过增强思政课法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优化课堂教学,以及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和校园活动,来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猜你喜欢

思政课法治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