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创作,由生活感受陶瓷绘画的温度*
2023-01-15温丹
温 丹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陶瓷绘画界对陶瓷绘画语言体系建构的研究从未停止,大多都在陶瓷绘画语言多以材料和手法等形式探析。本文的重点是生活对陶瓷绘画创作的启发,以及如何进行有温度有深度的陶瓷绘画创作,为陶瓷绘画创作提供部分建设性意义与一定的参考价值。
1 陶瓷与生活
“何故闲来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清代诗人蒋坦在院里种芭焦数颗,一天在蕉叶之上题的诗句,随后他妻子秋芙也回题:“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词话间顿感生活的艺术,此类文学艺术中的生活之美,最为真实。字里行间无不闪现艺术之美,生活源于艺术,像鱼与水之情。我们每一个人,置身其中满是触电般酥麻,骄阳明月,柴米油盐,无不由生活组成我们每个人的的艺术世界。
陶瓷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上古一路走来,和人的发展紧密相连,试问哪门艺术能有陶瓷更与人贴近生活。陶瓷艺术是享受,更是生产力,好的陶艺是生活之必需品。
艺术者的天命便是在生活的野草灌木之中,仗艺术之剑,为艺术披荆斩棘定关中。如何将生活情感灌注到陶瓷绘画当中,以下为笔者的见解。
2 如何进行有温度的陶瓷绘画创作
(1)生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对生活和艺术创作都是有利的。在艺术创作时,理论和生活实践都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并要始终坚持。“腹有诗书气质华”,日复一日的积淀,能逐渐开阔心胸,以达到目的。以理论知识为基石,方能得心应手。在前进道路上遭遇挫折之时,求助于理论知识以自省,参考书籍,向大师和前人学习。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创作受阻时,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应该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借助不同手段途径,要自由的挥舞画笔而不要有所约束,放空自己,让思维自由。
(2)量变产生质变。这并非是简单量的积累,而应该在每一次的练习实践当中都有所领悟、进步,方能引起质变。①量变向质变的转化是对描绘形象的归纳和概括。②量变引发质变是关于世界的变化规律,同样艺术的发展非直线性的,属于跃迁式的,不同层面的融合毫无痕迹表现,量变则是不同层面连接的尺码。③量变是在不断的复合与试错,穹宇之下皆为复合体,物与物相互结合、累加,乃至跃进到新的境界,融合为全新的多结构体。
各个不同结构体都能正确的融合且稳定下来,反复这个过程,继续向上跃迁,成为更伟大的多结构体,产生原来所没有的技能,然而并非每个层面规律都一样。如若少了结构功能主义层面的思考,单单以量求变是完全片面的。例如:历史中民窑青花,陶瓷画工时常迫于生计需要大量的绘瓷,在这个过程中,画工就会在绘制的过程中进行“偷工减料”,但试图对瓷绘作品里的形象进行精简的同时,却使画面不失丰富。笔者认为就是在这种保量又不失质的情况下,长此以往,画工通过岁月的积累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发生了质的改变,实现了由“匠”向“艺”的飞跃。不断对青花产品进行精简和提炼,不断复合与试错,最终使其由量变产生质变,从历朝历代陶瓷残片中,可以清楚的发现其发展脉络。我国部分民间青花作品是超越所有时代的,是绝对的巅峰级艺术。
(3)那么怎样使作品饱含感染力,有温度,这必须要有大量的练习,才能对技法能够随心应用,但对于画作的努力以及所花费的心血,从画面中是能感受的。拿出一件官窑作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当时烧造一件成功的瓷器所需要付出的心血。陶瓷绘画发展不断完善,在新时代涌现出新的面貌和风格。
(4)情感表达。陶瓷绘画不管是苦心的创作,还是有感而发的表达,当代陶瓷艺术最常见的元素始终是情感表达。情感是生命个体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感受,是内在生命的跳动。正是陶瓷材料的特殊属性,使木、水、火、土和人类进化发展的亲密关系,贴合了陶瓷创作当中的瓷泥、窑火、釉水、矿物颜料组合变化所产生的偶然性,是其他任何画种不可比拟的,所具有的包容力能承载更多,让巧思、情感、灵感畅快表达。吸引着广大创作者在陶瓷绘画中倾诉自我情感,情感落到陶瓷绘画作品当中,在陶瓷绘画语言当中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陶瓷是世界的语言,拉进彼此情感距离,让陶瓷绘画作品畅游世间人海。无论何种风格流派,纷繁精彩,惊喜、隐喻、困惑、奔放,情感表达始终最为人们热衷的。有情感、有温度能够推动和发展陶瓷绘画,情感对于陶瓷绘画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有温度的情感需要表达,因陶瓷绘画而创作。
绘画创作者需要通过思考、灵感和技法去实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温情的表达。不是对物象的照搬,它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秩序,给予全新的规则。带给人们最高级的享受,让人品位其中美的意味和美的力量。
(5)作为陶瓷绘画,最应该是对陶瓷材料多收集考察、多实践、多思考,绘画材料是创作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陶瓷材料的特殊属性,最终画面需要经过火的洗礼,这其中的曲折和不确定性,对于陶瓷绘画创作是至关重要的。陶瓷绘画不同的材料特性对作品效果起关键作用,展现出不同的审美表达。画笔对于画面的意趣展示就有极大的差异,一种笔便形成独特的审美画面效果。矿物釉料,化学色剂上的种类区别,毫不夸张的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繁杂万千,所呈现出的画面效果是任何画种所不可比拟的,它可以体现世间上千万种质感、颜色、肌理,若以千万乘以千万得出的结果是无穷无尽,这代表了创作者对于材料的探索也将是无穷无尽,陶瓷材料在任何一张画面里的潜力将会超乎想象。陶瓷材料在历史上是不断变迁的过程,当代陶瓷材料的迭代更新给予了创作者无限的可能,所以陶瓷绘画材料是对于传统的继承,也要在此之上进行创新,为陶瓷绘画语言体系的建立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6)审美决定陶瓷绘画的需求,审美的提高将反馈于生活。创作者应在纷乱中坚持自我审美,在百花争艳的绘画界中应如何鉴别优良,审美是关键,更是绘画者对美的升华、外化、汇聚的总结。
(7)学会分辨事物的高尚与低俗。绘画的高尚是富含哲理和温情的。绘画即是追求真善美,当代不乏大量被物欲冲昏的人试图为了博取大众关注,更甚至拉低人们审美以制造泛娱乐,仅仅只是为了获取利益。当然也有少数用反科学反智以抨击时事的,这能让大众切换非常规视角看待问题,又或是用血腥、暴力、色情来模拟真实的体验。
(8)用心创作。瓷绘工匠与艺人本质差别在于对画面的深度把握。陶瓷绘画要珍惜第一想法,多用智力而非蛮力。要作为一个人去创作,切忌麻木机械的绘画,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的去面对绘画。
(9)《偏爱原始性》贡布里希开宗明义即说,“这是一本关于原始性品味运动的书”。他归纳“原始性”为朴素的美,纯粹的有灵魂的美,崇高的美是艺术家为何要表达并创作艺术的根源之一,它不会为时代所抛弃。唯有对画面深度把握才会出现的美,把对有限的人生画入到无限的时空河流之中,感悟天地万物休憩与共的“和合”之美。
偏爱“原始性”是贡布里希理论研究和对比得出的一条艺术真理,如此就能区分“伪”美的费劲之画和那些洒脱、抽象、大气磅礴的好作品,用“原始性”的标准去评判,就可以轻松区别,不被假象迷惑。如同意大利画家卡斯蒂廖内的总结:“一条自然的线条,简简单单的一笔,轻松地一挥而就,让人觉得画家的手不需费劲,也不需技巧,自己就移动到了终点,而效果与画家的设想完全吻合,这才体现出艺术家的高妙之处。”
(10)“画如其人”,绘画风格是和创作者个性相一致的,风格的形成需要量变的积累,在创作者具有独特审美时,用心探求画面深度的创作作品方能成风格。
“绘画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绘画的意义在于它能展现情感和生活的神妙温情世界,要不断提升修养和增长见闻,才能有所感有所思地去表达,画面中独特的东西才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体系,走出自己的绘画之路,为画之人千万要耐下性子来,要耐得住寂寞,切不可随波逐流。不要在追求自我当中丧失判断,要向前人取经,开拓视野。我们在生活当中品味情感,追逐快乐,让生活成就绘画。
3 结语
总而言之,陶瓷绘画,乃至艺术都是向美而生,绘画者应当偏爱“原始性”的朴素、纯粹及有温度的美来开创画面,审美的高尚使得艺人们发掘绘画深度的美,要求我们孜孜不倦的去探求,去归纳与总结自我的所思所想,量变引起质变而出风格,方能美称谓艺术,用心去创作,创造出有温度的陶瓷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