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维修中的工具管理研究
2023-01-15周正明
周正明
(东航技术公司虹桥维修基地,上海 200050)
0 引言
技术人员定期对飞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检修与维护,可以更好地保障其实际运行的安全系数。随着现代信息设备的深入发展,维修工具的体系化与精准性越来越高,其管理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获得了大部分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1 航空维修中工具管理的内涵
1.1 定义
在航空维修管理工作中,工具管理是一项组织性极强的工作,是维修管理工作的基础,关系到航空维修管理工作“上层组织”的搭建。其定义是:在航空维修工作中,对必须使用的工具的维护、保养等工作技能的统称。具体来说,管理工具包括采购、使用、类别归属的划分、工具编号编码、工具储备数量的清点核算、工具的修复保养、更换等一系列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然后通过整合,满足航空维修工作的要求。
1.2 特征
工具管理主要定位于客户和职能两个方面,而其特征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首先,在客户层面,工具管理是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客户需要的安全性能、品质功能、精细快捷等要求,是航空维修企业工具管理的基础,也是在这一基础之上,航空维修企业的工具管理价值才能最大化。近年来,维修企业已经不再是被动地等待修理工作,而是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对客户的工具提供监控、保养和深度维修的工作,维修企业甚至还会为客户提供若干个具体的方案供客户选择。客户层面的特征已经愈加趋向全面和深刻。
其次,职能层面的特征是由工具管理对自身的定位而来的。将工具管理的系统定位在保障者与决策者的位置,为维修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后期保障,如工具数量的清点、工具的获取等。对维修企业来说,这是一种主动地从单一事务向多向并重事务转变的内生动力,这又使得工具管理工作获得了成本控制与利润创造的双重意识职能。
2 航空维修企业工具管理现状
2.1 管理流程滞后
我国目前开展的维修工具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人力作为支撑,这就需要为工具管理建立独立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完成信息的上传下达必然会出现滞后的情况,因为维修工作发生在设备出现故障后。相关人员在接收到信息故障的信息后,再去选择和组合维修工具,已经有了时间上的延迟,进而影响所有流程的推进,让工具管理长时间处于一种迟滞的状态下。近年来,一些以信息技术手段切入的工具管理工作开始在企业普及,但在智能化库房的平台管理上,企业还是需要依靠人力完成。如果出现故障的飞机需要使用同一件工具,还是需要按照传统的流程进行报备和工具调配,故障维修和排除的时间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也就是说,智能化的使用不当,反而让工具管理流程更加滞后。
2.2 管理效能低下
在航空维修地实践环节中,故障的存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维修工具不仅需要满足日常需求,还需要随时应对特殊情况。为保证维修工具地有序管理,不会出现遗漏、破坏等情况,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关于工具的登记管理等工作。可是实际上,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从工具应用性能的测试、保养到工具使用的分配等方面,一直存在着疏漏。仅以取放存储工具为例,管理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对应的位置,就能说明执行效率的低下。再加上工具申请流程的复杂繁琐,也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态度,直接导致维修效能的降低,增大了企业的经济损失。
2.3 实践盲点较多
从整体来看,航空维修企业的工具管理工作是进步的。从事该项工作的技术人员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地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但是因为新理念和新技术出现的时间短,工作人员掌握技术要领、熟悉工作流程等,仍然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和盲点,所以在与管理对象进行对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如维修工具管理档案的记录与外借,目前更多的是查询存储记录,在具体查询 指定工具的管理对象的详细信息时,经常会出现型号无记录,后续购买保养不“给力”的情况。由此也可以判断,实施工具管理的系统和人力资源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技能提升。
3 航空维修中工具管理的完善策略
3.1 提升管理流程的系统性
维修工具管理的本质是使用质优价低、科学合理的工具,完成航空维修工作。为此,需要对工具的采购、供应、分类编号、清点、修复、更换等做好管理工作,建立一整套的工作流程体系很有必要。
首先,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的维修工作要求,购买或定制合适的工具。这些工具有的是标准工具,有的是专用工具。无论是哪一种工具,都需要先制定采购计划,列明需要的种类、名称与品牌。如果是自制的专用工具,管理部门还应该配合生产部门编制工具的生产计划,督促工厂完成工具的生产。考虑到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损耗的情况,工具的采购就应该遵照已经提炼的公式进行计算:工具订购数量=最小库存量+平均日消耗量×订货周期,由此得到的就是企业的采购计划。以手动剪板机为例,一个企业的最低库存量为10 把,每个月的消耗是30 把,订货的周期是20 d,以一个月30 d 计算,当库存量为30 把的时候,企业需要订购下一批手动剪板机。
其次,为了实现工具的有效管理,需要对工具进行分类和编号。分类是以其物理特性为标准分类的,例如:解刀是一个大类,往下依次又分为一字解刀和十字解刀;钳子又可以分为鱼口钳、平口钳、尖嘴钳、剪钳等。编号通常是用工具的首字母加上序号,如平口钳10 把,它们的编号依次是PKQ01-PKQ10。分类和编号都是为了让工具不混淆,同时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工具。
然后,制定工具清单可以把工具的编号进一步固化,然后下发到具体的维修队。工具清单由管理部门和维修队各执一份,以便在清点的时候保持数量、编号上的一致性。因为在航空维修中常有工具遗忘在维修点的情况,清点工具可以避免这种人为性的遗失导致飞机性能的下降或出现其他危险。
最后,维修工具属于损耗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它们会出现性能下降甚至功能损坏的情况,导致维修质量和效率下降。所以,建立工具清单的时候,要同时注明工具的使用时间和损耗情况。另外,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对工具的损耗情况及时进行控制也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工具的性能。
这种直接针对工具本身构建的流程体系,大大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让工具管理工作回归了本位,服务于每一个环节和内容。
3.2 提升管理对象的实效性
在传统的工具管理工作中,常常不能明确管理的对象是谁,只将其狭窄地定义为维修工具。但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对象不仅包括工具,还包括技术和人力资源。所以,工具管理部门除了要做好系统流程的编纂工作,还要密切关注市场上的工具动态,及时了解和引入质量更好、性能更优的工具,把人力、工具和技术一起融入到管理效率提升的基础中。例如,在技术层面,引入新的工具后,工具的编号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新生成的编号里“隐藏”着工具的详细信息。而技术人员可以以扫码的方式获得详细的信息,也可以在学习、培训和使用的时候得到一些辅助。但就工具本身来说,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维护保养需求,与航空技术保持一致,在新的工具出现的同时会自动分化出它的维护属性,促进技术人员进一步学习维修保养的技术。当然也可以使用传统的“三清三点”的方式不断地进行校对。在传统的方法中,提升工具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职业意识,相应地工作效率会得到保障。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将管理对象整合在一起提升管理效率的意义深远,如通过本企业车间工作指令签署的工具管理技术记录是检验本企业实际效能的最佳标准。如果是外部企业承担的维修保养工作,则可以横评本企业在市场上的平均水平。这就是行业整体提升的内在动力。
3.3 提升管理实践的科技性
工具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介入应持欢迎的态度,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接受相关培训。现在常用的维修工具管理平台是M&E 系统,其对所有的技术会先组织建立序号履历。履历中包含工具所有的使用、送检、保养与维修的情况,还有针对工具管理各个部门签署的指令(回执),最大限度地确保时控工具(计量工具)的系统状态与实际状态的一致性。除了M&E 系统,工具管理终端也开始进入工具管理中。工具按照序号会自动生成二维码,工作人员直接扫描就可以了解到工具的性能,方便、快捷、高效。
在系统愈加便捷的背景下,工作人员除了需要熟练的运用系统,还需要掌握工具准备、冻结与借还的技术手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具的管理依靠信息技术实际上得以简化。如管理员在搜索工具清单时,只需要输入工具件号、名称、规格号、序号等任一个关键信息就可以了,大大节省了人力搜索的时间。与此同时,工具管理的安全性能也得到了提高。一个因为安全性能被冻结的工具,除非在被确认完全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自动解冻,重新上架复位。管理部门带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组织实践操练,让这些技能真正的为工作人员带来“福利”,是提升实践技能的根本。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航空维修使用的工具繁多庞杂,对其实施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检测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此,技术人员必须清晰深入地了解维修工具管理的功能概念,针对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精准、科学、系统的改进策略,让管理真正满足航空维修的实际需求,使工具设备管理有效可用,成为航空维护人员提高作业水平的有利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