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新天地

2023-01-14王华玉

华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历史

王华玉

由湖南卫视等拍摄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已经播出了两季共22集,这部被视为湖南卫视转型力作的作品获得了普遍好评。

除了题材宏大、视野开阔、制作精良外,《中国》最受称誉的是它在叙事技巧、美学风格等艺术性方面对传统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新突破。可以说,它开创了一片“艺术历史片”的新天地。

用平实的解说词和温婉的女声配音,“低调”地“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勾画中华文明演变历程的纪录片,展示大国实力、激发民族自豪感无疑是《中国》的重要旨归。但与以往的同类作品相比,《中国》的宣教色彩相对要淡一些,而科普意味更浓。

以往的历史文化纪录片讲朝代更替,讲民族兴衰,讲社会嬗变,都讲得非常有气势;但《中国》却不追求宏大叙事,不聚焦重大事件,而紧扣思想文化,说人物,讲故事,重细节,求味道。相对而言,它是一部“低调”的作品。

“低调”首先体现在朴实、温润的文案上。相对于《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纪录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富于鼓动性的解说词,《中国》的解说词辞藻相对朴素平实,不追求以气势夺人,而重哲思和意趣,力求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思想讲透,把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脉络和精髓用“拉家常”的方式呈现出来。

与静水流深的文案相匹配,《中国》的配音也自成一格。传统的人文纪录片普遍采用男声配音,而且大多是那种音色浑厚、金属质感强、富有穿透力的男声,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追求震撼人心的情绪调动效果。而《中国》则大胆地采用了女声配音。周涛的讲述音调平和、节奏舒缓、恬淡沉静、深情饱满,在表达深沉历史感的同时,兼具细腻婉约的声线,让纪录片更有温度。与传统男声配音的鼓动性、“带节奏”相比,周涛的解说更有娓娓道来的感觉,像是一位过来人在向你回忆往日时光、倾诉人生感悟。这种“灵魂旁白”更容易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可以说,女声配音是《中国》的点睛之笔。

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叙事,使历史更加丰满可感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通常采用线性结構,即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这种叙事法按照线性因果关系展开,叙事脉络清晰,结构闭合而完整;但也存在人物形象弱化、历史事件缺失的局限,“线条”明晰而“血肉”欠丰满。《中国》放弃了传统线性结构,转而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选取了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转折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节点上的标志性人物来展现。

人像展览式结构是近代西方戏剧中惯用的布局谋篇范式,通常没有贯穿整部作品的核心人物和情节线索,而讲究以单个故事片段的串联来刻画人物群像、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第一季第12集《盛世》。通常来说,讲盛唐总是绕不开唐太宗虚心纳谏、武则天长袖善舞、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他们构成了大唐盛世的发展脉络。但《中国》却撇开这一“线条”,而选取了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到中国求学考取进士入朝做官)、米福山(粟特人在长安经商安居)、李巧儿(因为婚姻生活腻味而与丈夫离婚)等人物,作为唐朝文化交流、商贸来往、婚姻家庭等领域繁荣、自由、开放的标签,通过这些人物故事的编排演绎来展示盛唐气象。

运用慢节奏的镜头和诗意的画面,营造迷幻之美

影视作品通常是采用二十四格拍摄法,即胶片一秒钟在摄影机中转动24画格。而当拍摄速度超过了24画格/秒时,我们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在屏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就会造成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慢镜头”。五十格,就是一种慢镜头感觉十足的拍摄方法。

为了充分体现时空感,创造出一种梦幻的画面气质,《中国》一改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统方法,大胆采用了五十格拍摄法。这样拍出来的画面,人物所做动作的速度就比正常的速度慢了一倍,这就营造出了一种时空感,既亲切又疏离,有一种梦境般的感觉,仿佛他们从历史中款款走过来,拉近了历史与当下的距离。

此外,它还打破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壁垒,融汇了戏剧舞台假定性与象征性的手法,建立起一套鲜明而独特的美学风格。

《中国》的整体影像风格是“假定性”的。已经播出的两季中,没用一个文物史料的镜头,没有一处历史遗址出镜。如果按照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记录片下的传统定义,《中国》这种作品恐怕连历史文化记录片都算不上。这又一次凸显了它的不同寻常之处。

以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搬演”,为了强调假定性,有的会故意虚焦,有的会不拍演员的正脸,有意显示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中国》则选择了更有挑战性的“写实”拍法。演员的表演是写实感很强的,就像影视剧一样,真实的场景,真切的动作,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果说第一季还较多地借鉴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假定性表演,有明显的舞台感:一堵高墙隐喻了一座城池,一扇大门指代了一座宫殿,一面壁画代表了敦煌……那么到了第二季就更多、更大胆地采用实景演出,电影大片感更强了。

利用明星号召力,运用二次元表现手法,吸引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

通常来说,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收视人群主要是中老年知识群体,而湖南卫视历来是年轻人的乐园,怎么样把这一部分粉丝“平移”过来,使其成为人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增量”收视资源呢?

首先是利用“粉丝”资源。从演员选择上看,除邀请李雪健等老戏骨主演外,剧组还让汪涵、何炅、沈梦辰等湖南卫视当家主持人客串出演和配音,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吸引年轻人。

在创作上,运用二次元的表现手法,投合年轻观众的观赏习惯。纪录片中一些情节和场景的设计具有奇幻和浪漫主义的情调,如杨贵妃裙裾飘飘静美赴死、宋徽宗从地面飞升至云端神游;乾隆皇帝(李雪健饰)对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那段“天朝威加海内,万国来朝”的念白,特意做了“烂鼻子、大舌头”的声音处理(恰好李雪健因患有鼻咽癌而发生声音异常),有一种诡异、迷幻的气息。

最典型的莫过于第二季第4集中的关汉卿隔代穿越,“旁观”北宋年间的“朱张会讲”。元代的关汉卿注定无缘宋朝的盛会,但他作为一个活在科举制度被废除时代的儒生,对这一旷世的思想大碰撞无疑是心存向往的。于是,在这段“搬演”中,关汉卿便以摆渡朱熹过江的艄公、侍奉朱张茶水的仆人等身份,出现在了现场。创作者意在通过这一虚构的情节,体现中国古代文人求学之虔诚、求道之热切,同时鞭挞元代统治者废除科举、钳制汉文化的反文明罪恶。这种奇幻的表现手法,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偏好。

猜你喜欢

中国纪录片历史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历史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