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顾家为何历六朝不倒
2023-01-14赵恺
赵恺
顾氏家族能够在六朝传承十几代,延续数百年,到明清再次大放光彩,不是偶然现象。
历史上许多显赫的家族,因为与政治深度绑定,难逃兴衰周期。在这场“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权力游戏中,还是有成功特例的,崛起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吴郡顾氏便是其中之一。
顾雍和顾氏的崛起
战国中期,一度称霸东南的越国为楚国所灭后,勾践的子孙迁居浙南,定都东瓯,史称东瓯国。汉武帝时期,东瓯国为汉朝兼并。东瓯王姒摇之子被封为顾余侯,子孙选择以顾为氏。至东汉末年,顾氏已经发展为在吴郡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大族。
顾雍出生于汉灵帝执政的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三国志》中并未记录其父亲及祖父的相关信息,仅有裴松之引用今已散佚的《吴录》,称顾雍的曾祖父顾奉曾担任过颍川郡的太守。作为一部完全站在孙吴政权立场上叙事的史书,《吴录》竟然也没有对顾雍的身世进行渲染,想必是家族真的没有什么亮点可言了。
能够跟随东汉名士蔡邕学习琴技和书法,可谓是顾雍人生的转折点。当时的蔡邕为了躲避政治迫害,长期避祸于江东,并非是依附董卓后位高权重的情状,对于顾雍这样的学生自然是鼓励为主,顾雍也通过这段求学经历积累了足够的声望和人脉。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左右,顾雍成功通过举荐被任命为合肥县长。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又先后任职于娄县、曲阿和上虞。这些地方恰恰都位于孙策自庐江南下平定江东的进军路线之上。顾氏家族属于江东诸多士族之中最早能够审时度势与孙氏集团展开合作的,正是出于对这份支持的回报,孙权此后不断为顾雍加官晋爵,最终顾雍被封为醴陵县侯和孙吴政权的丞相。
顾雍能够得到孙权的高度信任,归结于其谨言慎行的处世哲学,宣称顾雍平时里更是“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在深思熟虑之后,一旦发表意见便常常能够一语中的。所以,孙权有“顾君不言,言必有中”的评价。
赤乌六年(公元243年),七十六岁的顾雍病逝。顾氏家族已然成为孙吴集团内部数一数二的政治豪门。“顾、陆、朱、张”被并称为江东四大家族。然而,孙吴政权覆灭后,四大家族又不得不面对新一轮的政治洗牌。
顾荣的乱世生存哲学
元康二年(公元292年),顾雍的孙子顾荣与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一同来到西晋首都洛阳,但晋朝权贵也依旧没有给予这些孙吴遗臣以足够的肯定和重视。面对傲慢与偏见,陆机采取了决绝的态度予以回击,而顾荣却选择了积极融入,为此甚至一度引来昔日好友陆机的不满和挖苦。讽刺的是,席卷洛阳的“八王之乱”中,自诩清高的陆机却到处政治投机,最终兵败身死。顾荣却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救下了很多人,熬到八王之亂的尾声,回到了故土。在江东,广陵度支陈敏企图割据自雄,极力拉拢顾荣。
顾荣清醒地认识到,陈敏不具备政治才干,于是联系江东实力派人物,将陈敏擒杀。顾荣因此得到琅琊王司马睿的高度重视,司马睿亲自前往顾荣府邸进行拜会。顾荣的全力拥护司马睿,成为东晋的从龙之臣。
顾荣深知政治的凶险,在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后,始终保持着超然的游离状态。一方面,顾荣不断向司马睿和王导举荐江东士族子弟,一方面又不断称赞王导安定江东的功绩,表达江东愿意接纳晋室的态度。正是有了顾荣这座桥梁,司马氏才能在江东立足。
顾氏屹立千年的真正原因
顾氏名人并不在少数,其中最鲜活有趣的或许当属有着“才绝”“画绝”和“痴绝”三绝之称的顾恺之。《无锡顾氏宗谱》记载,顾恺之祖父是顾荣之子。
顾恺之是个喜欢戏谑的人,因此仕途不顺。顾恺之的最后一任领导是桓温之子桓玄,从年龄上来看,顾恺之自然是桓玄的长辈,但从级别上说又是下属。已经成熟圆滑的顾恺之虽然时常和桓玄开开玩笑,却始终保持着适度的分寸,桓玄对顾恺之颇为信任,任命顾恺之为散骑常侍。
整个南朝时期,顾家依旧在吴郡等地颇有声望,家族从刘宋到南陈,绵延数代,经久不衰,经历了宋元的短暂沉寂后,在明清重新大放光彩,明朝重臣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题写了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鼓励读书人当胸怀天下、勇于承担,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更延续了祖先博学的家风,撰写经济、地理著作,影响深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族优良的家风家学传统。
六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使得社会上出现互相标榜称扬之风,世族更爱品评之风。为了更好地获取仕进机会,家族内长辈常对晚辈进行褒扬以提高家族声誉,通过家族成员赞誉子弟、予以扶持也显现出浓郁的宗族情谊。清人李慈铭指出:“晋、宋、六朝膏粱门第,父誉其子,兄夸其弟,以为声价。”顾氏家族到东晋后期开始显现衰落之迹,家族长辈便采用此方法表示对后辈成才的殷切之情。
《晋书·顾和传》载:“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吴郡顾氏与其他世家大族大多具有姻亲关系,荣辱进退皆为一体,因此世族子弟除受到本族长辈标榜之外,外戚也常常出于维护家族门第之旨,对子侄辈进行褒扬。顾协年幼时便因玄学才能被外祖父张永叹曰“顾氏兴于此子”。
吴郡顾氏家族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除对家风传统重视之外,还包括以具体事件为因由,顺势对子弟进行训导,即所谓的“机会教育”。此外,父辈临终前的遗命之言,亦是教育子弟的重要内容。
在顾氏家族成员存世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对国家政务和民生福祉的关心。这些作品或针对政治问题提出建议;或对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政策实施发表意见决策,针砭时弊、指出利害;或对国家礼乐制度文化的建设提出肯綮意见。顾氏家族在动荡的朝政更替中不遗余力地发挥着家族自身的影响力,同时在这些作品中彰显着顾氏家族成员忠君为国、关心民瘼、坚守礼乐治国的情怀与操守。
在战乱频仍、朝政屡次更替的六朝风云之中,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也不得已面临鼎革之变、改换门庭的窘境,许多官员在面对繁芜的朝政时,往往采取懈怠懒散的消极态度,将此视为逃避时事、明哲保身的重要法宝,很难做到从一而终地跟随某一朝廷。正是在此背景下,顾氏家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顾氏家族成员自幼便接受儒学文化的浸染与熏陶,加上家族内部长辈的有意培养与提携,因此对国家、君主的忠诚与爱戴之情深深渗透在每位家族成员的血液之中。
顾氏家族能够在六朝传承十几代,延续数百年,到明清再次大放光彩,不是偶然现象,是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功能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