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商品林林种结构的影响及其约束研究
2023-01-14张自强杨重玉
张自强,周 伟,杨重玉
(1.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3.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据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9 年)结果显示,相比于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1999—2003 年),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75%,达到22.96%,其中,商品林中用材林与经济林的面积比例下降了0.215%。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1—2021 年农民工月收入从2 049 元上涨到4 432 元,农民工规模由2.53 亿人增长到2.93 亿人。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不仅促成了农地恢复为林地,还改变了农地种植结构。中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85 年的10 884.5 万hm2下降到2003 年的9 441 万hm2,而后又上升到2021 年的11 763.2 万hm2,呈“U”型变化趋势。大量研究关注了劳动力价格上涨诱使粮食种植替换经济作物种植的现象,讨论了农业种植“趋粮化”的形成动因[1-3]。具体到林业领域,相比于用材林,经济林种植的劳动密集性特征更明显,劳动力价格上涨却未能诱使用材林种植替换经济林种植。
劳动力价格上涨改变了不同作物的种植比较收益,从而诱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但比较收益变动面临诸多约束,这些约束的相互影响与综合作用决定了农作物能否实现替换[4]。已有研究从土地经营规模[5]、农产品 市 场 容 量[6]、要 素 替 代 难 度[7]、产 权 稳定[8]、农村 劳 动 力 转 移 深 度[9]、农 地 租 约 稳 定 性[10]和粮食种植技术进步[11]等方面分析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影响种植比较收益的众多制约因素归结到成本上看主要是要素相对价格,归结到收益上看主要是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用材林种植未能替换经济林也可能在于这两方面限制了用材林种植的比较收益。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看,当劳动力价格上涨诱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一定阈值时,突破了农业劳动力刚性约束,粮食种植的比较优势才得以显现[12]。因此,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存在门限效应。务农劳动力机会成本诱使农村劳动力规模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会明显加快[13],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规模具有一个临界值[14]。当土地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使得要素替代可行时,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才显著提升[15]。具体看,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超过0.667hm2时,要素替代可行才促进了种植结构“趋粮化”[16]。那么,劳动力价格上涨背景下林种结构调整是否存在门限效应?如果存在,门限效应又是如何表现的?
关于林种结构调整的研究主要有:经济林种植会影响木材供给能力,经济林与用材林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竞争关系[17]。从劳动力价格上涨与相对收益视角解释商品林种植结构“趋经济林”成因[18]。不过,上述研究关注林种结构调整的约束条件比较宽泛,就一定约束条件下林种结构的调整机理还有待系统分析。①由于林业经营周期长,依赖于特定样本可能难以很好地观察林种结构调整的动态性与复杂性。②现有研究通过商品林中经济林种植面积占比来反映林种结构,可能难以很好反映林种结构调整趋势。毕竟公益林迅速扩张造成商品林比重大幅下降,从而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的真实影响。③尽管不少研究注意到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约束是非线性的,但侧重于定性分析,未进一步展开特定约束条件下门限效应的实证检验。由此,基于1995—2018 年中国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在要素相对价格与产品相对市场容量为门限下,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商品林林种结构的非线性影响,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木材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假说
森林转型的驱动力可归结为两条路径:经济增长路径和森林短缺路径[19]。经济增长路径是指劳动力价格上涨诱导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农业劳动力短缺促使农地退耕又恢复为林地;森林短缺路径是指非农收入增加抬高了居民需求层次,社会对林木及其生态产品的需求增加促使林地面积扩张。在林业部门中,森林按林种与功能划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能源林、经济林5 大类型;其中前两类主要用于社会公益目的,也称公益林,后三类主要用于商业目的,也称商品林。商品林中能源林占比很低,主要以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从森林转型的驱动力看,商品林林种结构调整主要受到以下两方面的约束。
1.1 要素相对价格的约束
从经济增长路径看,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可能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非农收入效应及其约束。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户通过非农就业获得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相比于用材林,经济林种植投入大,面临的流动性约束更强,非农收入缓解了流动性约束更有利于经济林种植。非农收入可提高农户对机械设备的投资能力,比如农户可通过水肥一体化机械设备降低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从而维持或增加经济林种植面积。然而,非农收入效应会受到要素相对价格的约束。当机械设备相对劳动力价格较高时,即要素替代成本很高,农户就难以通过机械替代劳动力以维持或扩大经济林种植,转而更可能会选择种植用材林以节约劳动力。诚然,当机械设备价格过高时,农户还可能通过雇工来维持经济林种植,但对于农户而言,由于经济林种植不仅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而且要求雇佣的劳动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增加了搜寻成本和雇工成本[15]。经济林种植雇佣的劳动力越多,难免会出现“偷懒”行为,这又会加大经济林种植的监督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劳动力损失效应及其约束。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断诱使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为释放更多劳动力以获取更多非农收入,农户可能会放弃经济林种植,转而种植用材林。然而,劳动力损失效应也会受到要素相对价格的约束。当机械设备相对劳动力价格较低时,即要素替代成本很低,农户通过机械替代劳动力以维持经济林种植的可行性就高,以要素替代来释放劳动力,而不选择林种替代,毕竟更换林种还需要适应新的种植方式,生产周期长,在两种替代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农户会因路径依赖而通过要素替代继续种植经济林,从而维持当前林种结构。
1.2 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约束
从森林短缺路径看,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的影响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约束。劳动力价格上涨诱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激发了林产品需求,包括木材产品和果品油料等产品的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1995—2020 年,中国木材产量从6 766.9 万m3增长到10257万m3,对外原木进口量也在急剧增长,从258.2601 万m3增长到5975万m3,国内水果产量从4 214.6 万t增长到28 692.4 万t,增长近8 倍。经济林产品和用材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变化会影响种植的比较收益。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当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大时,种植比较收益较高,其种植规模维持不变甚至扩张[6]。林种结构依赖于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经济林产品与用材林产品的市场需求力量对比就形塑了林种结构调整的门限,或者说在从森林短缺路径下林种结构调整会受到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约束。综上,劳动力价格上涨背景下商品林中林种结构调整会受到要素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双重约束,其约束作用可能存在门限效应。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的影响路径及其约束条件的作用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劳动力价格上涨背景下林种结构调整逻辑Figure 1 Logic of forest species structure adjust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ing labor prices
基于上述分析,可提出需要实证检验的研究假设——H1: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的影响会受到要素相对价格与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约束,且约束是非线性的,存在门限效应;H2:当劳动资本相对价格较低时,要素替代不可行,劳动力价格上涨会诱使用材林种植扩张以缓解林业种植的劳动力不足,改变林种结构;当劳动资本相对价格较高时,要素替代变得可行,劳动力价格上涨会诱使要素替代以维持经济林种植而不改变林种结构;H3:当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大时,经济林种植的比较收益较高,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易诱使经济林转种用材林,对林种结构影响甚微;当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低时,经济林种植的比较收益较低,劳动力价格上涨则会诱使用材林种植扩张,改变林种结构。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关于造林面积中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统计截止到2014 年,2015—2018 年的数据来源于《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资本相对价格测算数据、产品相对市场容量测算数据和经济发展特征变量的数据均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995 年和1996 年重庆数据按照近3 年与四川省的比例来推算;年末城镇人口比重的数据2005 年前的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 年后各地方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来源于各地方统计年鉴。上海市用材林造林面积的数据统计缺失,因此样本包含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上海市外30 个省份1995—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1995 年为基期。
2.2 模型设定
采用Hansen提出的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20]。考虑单一门限模型设定,基本形式如下:
式中:γ1和γ2为两个门限值,将回归方程划分成了3 个区域,不同区域下变量的影响系数,分别为β1、β2和β3。在门限估计前需要对门限值进行统计检验,以判别选择单一或多重门限回归模型的合理性。其中:i、t 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被解释变量yit为省份i 第t 年商品林种植面积中用材林造林面积与经济林造林面积的比例。关键解释变量xit为农村劳动力价格;门限变量qit为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经济林产品的相对市场容量;Zit为一组控制变量;α为对应控制变量的待估参数;μ为常数项。劳动资本相对价格与产品相对市场容量对林种结构调整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在以其中一项约束为门限变量时,需将另一项约束作为控制变量。另外,观察林种结构调整的门限效应除了检验门限值外,还在于关键解释变量xit对应的参数大小,如β1、β2和β3的值及其显著性,当各门限区域参数的估计值符号与大小存在明显差异时,表明一定约束下劳动力价格对林种结构的非线性影响明显。
2.3 变量的选取和测量
因变量:林种结构。通过商品林中用材林造林面积与经济林造林面积之比来反映。原因在于造林面积的动态变化更能反映林种结构调整,即使劳动力价格上涨促进了用材林种植替代经济林种植,经济林种植面积占比下降,若与此同时,公益林扩张使得商品林种植面积下降程度更大,从而商品林中经济林种植面积占比就可能不变,甚至呈上升趋势。
核心自变量:劳动力价格。参考黄玛兰等的研究[9],以农民家庭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来反映农村劳动力价格。
门限变量。首先,劳动资本相对价格的测算。借鉴现有估算方法[11],以劳动者报酬与劳动力投入量之比来反映劳动力价格,通过固定资产折旧与营业盈余之和再与资本存量之比来反映资本价格,进而再将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相比作为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其中,除资本存量需要估算外,其他变量数据可从统计年鉴直接获取。借鉴现有评估资本存量的做法[21],基期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
其次,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测算。从宏观统计看,城镇居民对经济林产品需求越大的地区,经济林产品的相对市场容量就越大,主要通过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中干鲜瓜果占比来反映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
控制变量。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17,18],控制变量的选取包括森林资源特征、经济发展特征和政策特征。一是森林资源特征中,森林覆盖率是根据全国森林资源监测每5 年变动一次进行统计的。森林火灾深度=森林火灾火场面积?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二是经济发展特征中,经济增长水平以人均GDP 来反映,城镇化水平以年末城镇人口占比来反映,干鲜瓜果价格以干鲜瓜果零售价格指数来反映,财政能力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以65 岁以上人口占比来反映;三是政策特征中,将实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年及以后年份赋值为1,之前年份赋值为0。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交通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oadit为省份i 第t 年的交通密度;Lit为交通线长度,通过地区铁路路程数与公路里程数的总和来反映;Ai为地区国土面积。
3 结果及分析
3.1 门限效应检验
根据自举法(Bootstrap Method)进行抽样[23],分别以劳动力价格、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为门限进行检验,门限值、个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从检验结果看,3 个门限变量的单一门限检验对应的F 统计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但双重门限检验对应的F 统计值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3 个门限变量均只有一个门限,劳动力价格、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门限值分别为5.534、0.061 和2 741.274,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商品林林种结构的影响会受到劳动资本 相对价格与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约束,约束是非线性的,存在门限效应,即假设H1得到验证。
表2 门限效应检验Table 2 Threshold effect test
借助于图2 可更清晰地理解门限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图2 中虚线为似然比统计量的临界值,临界值在5%显著水平下,检验各门限值在95%置信区间内的显著情况。从图2 可知,劳动力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单一门限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图2 门限估计值和置信区间Figure 2 Threshold estimates and confidence intervals
3.2 门限回归结果分析
由于为单一门限,则分别以劳动力价格、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为门限变量对公式(1)进行估计可看出,不同门限区间下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调整的影响明显不同。
从表3 可见:①当各门限变量低于其门限值时,即劳动力价格低于2 741.274、劳动资本相对价格低于5.534、产品相对市场容量低于0.061,在低于门限区间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调整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003、0.010 和0.004,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会诱使用材林种植替代经济林,即假设H2得到验证。②相反,当各门限变量等于或高于其门限值时,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均具有负向影响,但该影响仅在以产品相对市场容量为门限的估计结果中显著,表明仅当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大时,劳动力价格上涨才会诱使经济林种植扩张,即假设H3得到验证。究其原因在于,当劳动资本相对价格低于门限值时,为应对林业种植劳动力不足,通过资本替代劳动力,如购置水肥一体化设备等的成本较高,要素替代后在一定市场容量的情况下维持经济林种植的比较收益并不明显,而改种用材林相对更可行,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劳动力作为门限变量的估计结果。当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超过一定水平时,经济林种植比较收益较高,从而会诱导经济林种植替代用材林。
表3 林种结构调整的门限效应估计结果Table 3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forest species structure adjustment
控制变量中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水平、交通密度对林种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从森林转型的视角看,经济增长水平越高,或者城镇化水平越高,则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越大,农地边际化不仅使得农地退耕,而且退耕的农地更倾向于种植用材林;交通密度提高可缓解偏远地区的木材运输压力,有利于用材林种植。另外,财政能力和干鲜瓜果价格对林种结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财政越充裕,生态补偿能力越强,可将更多的用材林纳入到公益林建设中,从而降低用材林种植规模。干鲜瓜果价格越高,经济林种植的比较收益就高,诱导经济林种 植规模扩张。
3.3 区域异质性分析
参考《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09—2013 年)》中森林资源的3 种分区方式进行划分:一是按经济分区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二是由于地形条件决定要素替代可行性[10],按地形条件看,可分为低山丘陵林区和高山林区,其中,低山丘陵林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高山林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三是按林权可分为集体林区和非集体林区。其中,集体林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其他省份为非集体林区。
首先,不同森林资源分区下的门限值检验。从表4 可见:①按经济分区检验下,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门限效应,而中部地区不存在。其中,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在东部地区均通过了双重门限检验,前者的门限值分别为5.402 和5.505,后者的门限值分别为0.0602 和0.0605;在西部地区均通过单一门限检验,两者的门限值分别为4.441和0.07。②按林权分区检验下,仅在集体林区存在门限效应,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均通过了双重门限检验,前者的门限值分别为5.43和5.534,后者的门限值分别为0.0603 和0.0605。③按地形分区检验下,仅低山丘陵林区存在门限效应,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均通过了双重门限检验,前者的门限值分别为5.43 和5.529,后者的门限值分别为0.0603 和0.0605。部分地区未表现出门限效应,是因为这些地区林种结构未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检验不出变化的拐点;由于同一省份跨度多个林区,从而样本划分存在交叉,当该省份林种结构变化趋势不明显时,就会影响多个子样本的检验结果。
表4 不同森林资源分布下门限效应检验Table 4 Threshold effect test for different forest resource distributions
其次,不同森林资源分区下的门限效应估计。从表5 可见:①在以劳动资本相对价格为门限变量的估计结果中,当其高于第一门限且低于第二门限时,在东部、集体林区、低山丘陵林区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究其原因,这些区域不属于劳动力输出较大的地区,林业种植面临的劳动力约束相对较小,当劳动资本相对价格低于第一门限时,劳动力价格对林种结构的影响较小或不显著。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突破了经济林种植对劳动力需求的刚性约束时,促使用材林种植扩张而替换经济林种植;当劳动力价格继续上涨到更高水平时,经济林种植的机械设备也就显得便宜,从而在超过第二门限时,劳动力价格的影响系数多为负但不显著。②在以产品相对市场容量为门限变量的估计结果中,当其高于第一门限且低于第二门限时,在东部、集体林区、低山丘陵林区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究其原因,由于这些地区的地势相对平坦,用材林种植便于规模化,当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低时,经济林种植的比较收益不足以促使其扩张,从而在产品相对市场容量低于第一门限时,劳动力价格对林种结构的影响较小或不显著。随着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其种植比较收益显现而诱导用材林转种经济林;由于经济林产品仍属于缺乏弹性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继续扩大诱导经济林种植扩张的作用有限。
表5 不同森林资源分布下门限估计结果Table 5 Estimation results of lower thresholds for different forest resource distributions
3.4 稳健性检验
首先,调整样本和替换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①调整样本。重庆地区的数据统计从1997 年开始,可将样本时间范围选择为1997—2018 年或删除重庆样本后再进行门限估计。从表6 可见,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均表现为单一门限,其门限值仍分别为5.534 和0.061,且不同门限区间下劳动力价格对林种结构的影响和基准回归结果的基本一致。②替换解释变量劳动力价格。通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替换农民家庭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来反映劳动力价格,或取两者的均值来反映劳动力价格,再进行门限估计。从表6 可见,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门限值和基准回归结果仍保持一致。
表6 调整样本和替换解释变量的门限估计结果Table 6 Threshold estimation results for adjusted samples and replacement explanatory variables
其次,按门限值细分样本再进行稳健性检验。根据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门限值,即5.534 和0.061,将全样本划分为4 个子样本,由于细分后的样本是非平衡面板数据,对此采用混合回归,以年份为聚类变量进行估计。从估计结果看(表7),当产品相对市场容量小于0.061 时,劳动力价格对林种结构的影响为负且不显著,基准估计结果也显示为负但显著,仅在这一子样本下的估计结果和基准回归估计结果有差异,其他的均保持一致,可认为细分样本后的估计结果总体上保持稳健。
表7 样本细分后的门限估计结果Table 7 Threshold estimation results after sample subdivision
4 讨论
本文从森林转型的经济增长路径和森林短缺路径,分析了劳动力价格上涨背景下林种结构调整的机理。研究发现,劳动力价格上涨确实会促进林种结构调整,改变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黄玛兰等[9]、程钰等[18]的研究结论一致。进一步地林种结构调整会受到要素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约束,在删除样本、替换劳动力价格变量和依门限值细分样本后,结果仍然稳健,与钟甫宁、郑旭媛、徐志刚等的研究结论一致[4,6,7]。
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更进一步地同时考虑了成本与收益对林种结构调整的约束,且基于约束的门限效应假说,分析了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当要素相对价格或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超过一定门限后,劳动力价格上涨才会明显促进林种结构调整,由于地区经济、地形与制度差异,其影响呈现异质性。具体而言,不同林种种植的比较收益水平,构成了林种调整的门限值,当劳动力价格涨幅足以改变原有比较收益水平时,才能触发林种调整的门限。林种优化的目的在于兼顾国家生态安全与木材安全,研究证实了劳动力价格对林种调整的区域异质性,根据经济水平、地形条件、林改进程,分区域打造商品林功能区,在林业分工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打造经济林种植基地和用材林种植基地,引导种植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促进林业经营的现代化,应是我国未来林业发展的道路选择。
值得强调的是,要素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门限值是相对的,基于地区森林资源禀赋、非农就业机会、要素市场发育和森林功能分区等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研究的重点在于检验劳动力价格对林种结构调整的门限效应,门限表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5 结论与建议
劳动力价格上涨诱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促成了森林转型,却对商品林林种结构的影响甚微,本文理论分析了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的影响及其约束机制,基于1995—2018 年我国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的影响取决于不同林种种植的比较收益,种植收益会受到要素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共同约束,其约束具有门限效应。②总体看,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林种结构的影响受要素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约束均表现为单一门限,当两项约束分别低于其门限值时,劳动力价格上涨均会诱使用材林种植扩张,驱使用材林种植替代经济林;而仅当产品相对市场容量高于其门限值时,劳动力价格上涨才会诱使经济林种植扩张,驱使经济林种植替代用材林。③分区域看,在东部、集体林区与低山丘陵林区,要素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市场容量的约束表现为双重门限,且仅当两项约束分别高于其第一门限而低于其第二门限时,劳动力价格上涨会诱使用材林种植扩张;在西部地区两项约束均表现出单一门限,且仅当两约束分别低于其门限时,劳动力价格上涨会诱使用材林种植扩张。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经济林种植机械技术的研发创新。对于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高的地区,可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种植机械技术,且提供购机补贴,同时鼓励自主研发经济林种植机械技术,普及适用性种植机械设备,推进经济林种植的机械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对于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低的地区,可引导经济林种植效益较低的地块改造或转种用材林。②分区域规划商品林中用材林与经济林种植规模。在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且经济林产品市场容量较大,应大力鼓励经济林种植,通过延伸产品产业链和完善产品配送服务,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在低山丘陵林区和西部地区,可鼓励经济林种植应用或推广中小型机械,发展合作社或联户经营,维持经济林种植规模。在高山林区或集体林区,可加大造林补贴,鼓励集中连片开展用材林规模经营,完善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③提升用材林种植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对于林业种植机械替代劳动力困难且经济林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低的地区,地方政府应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构建用材林的种植、抚育、采伐等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用材林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在森林生态地位不断强化而商品林规模相对有限的背景下,提高林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