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昆古尔套矿区石膏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3-01-14朱灿豪许同舟
朱灿豪,夏 天,许同舟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北总队,湖北 武汉 430034)
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内陆国”,其五个邻国均无出海口。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部、东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部与土库曼斯坦毗邻,南部与阿富汗接壤[1]。乌兹别克斯坦政局稳定,矿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及政策较优惠,吸引着国内众多的国际矿业公司投资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为进一步推动该国石膏矿资源开发工作,本研究结合相关地质工作实践,对该国昆古尔套石膏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在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寻找同类型石膏矿床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背景
在乌兹别克斯坦构造单元中,北部为古亚洲洋构造域,中间为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缝合带,是一条被大量古生代岩浆岩所连接起来的残留前寒武纪古陆块群,南部为卡拉库姆板块。根据最新区域地质理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内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建造组合,将乌兹别克斯坦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6个二级构造单元,部分二级构造单元细化为三级构造单元[2-3](图1)。昆古尔套石膏矿床位于撒马尔罕州263°方向约41km处,处于图尔盖—锡尔河—天山—克孜勒库姆聚合板块(Ⅰ)克孜勒库姆地块(Ⅰ-1)阿姆河古近系陆表海盆地(Ⅰ-1-2)之北部边缘,北部为志留—石炭系被动大陆边缘(Ⅰ-1-1)。该盆地分布范围约60 000km2,长期接受沉积,形成大面积的沉积层覆盖于结晶基底之上,控制了该区沉积矿产的形成。
图1 乌兹别克斯坦构造分区图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地层有上白垩统(K)、古近系(E)及第四系(Q)(图2);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平缓;北西向微隆起,未发现明显断裂和褶皱;区内未见岩浆岩。
图2 矿区地质简图
上白垩统(K):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灰绿色粉砂岩夹少量红色粘土;粉砂岩呈细粒状,局部含有少量石膏胶结物及小夹层(一般<0.20m)。该组地层厚度约70~90m。
古近系(E):主要岩性为白色、灰白色石膏与浅灰黄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互层;石膏呈白色层状,半透明。为本次石膏矿体赋存层位。根据钻孔揭露发现,矿区内石膏共3层,厚度为3.70~9.00m。白云岩为灰黄色、黄色,厚度2.60~7.00m。该组地层整体厚度约40~6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第四系(Q):主要岩性为黄色、黄褐色松散沙状亚粘土等沉积物组成。矿区内广泛分布,厚度一般在0.40~2.0m。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层赋存于古近系(E),共划分三个矿层,自下而上编号分别为Ⅰ、Ⅱ、Ⅲ号(图3),各膏层厚度稳定,膏层间距小,呈层状分布,与围岩产状一致,总体倾向310°~345°,倾角3°~9°,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表1)。各矿层特征如下:
表1 矿层地质特征一览表
图3 昆古尔套矿区3勘查线地质剖面图
Ⅰ矿 层:沿 走 向 长240.20m,控 制 长209.29m;宽 约327.19~581.05m,赋 存 标 高+363.17~+386.13m,埋深0~34.50m;矿体厚度3.70~7.50m,平均厚度5.28m,变化系数为25.00%,属厚度变化稳定型。矿石岩性为层状石膏。矿层单工程品位(CaSO4·2H2O+CaSO4)最高94.34%,最低76.14%,平均品位86.83%;品位变化系数7.66%,属含量变化均匀型。
Ⅱ矿 层:沿 走 向 长240.20m,控 制 长209.29m;宽 约260.57~323.57m,赋 存 标 高+373.56~+389.88m,埋深0~25.86m;矿体厚度5.80~9.00m,平均厚度7.24m,变化系数为16.85%,属厚度变化稳定型。岩性为层状石膏、纤维石膏。矿层单工程品位(CaSO4·2H2O+CaSO4)最高95.19%,最低77.92%,平均品位88.74%;品位变化系数6.63%,属含量变化均匀型。
Ⅲ矿 层:沿 走 向 长240.20m,控 制 长209.29m;宽 约150.26~180.75m,赋 存 标 高+394.49~+382.36m,埋 深0~14.25m;矿 体厚度5.00~8.80m,平均厚度6.90m,变化系数为38.99%,属厚度变化稳定型。岩性为层状石膏。矿层单工程品位(CaSO4·2H2O+CaSO4)最高90.73%,最低88.88%,平均品位89.81%;品位变化系数1.56%,属含量变化均匀型。
3.2 矿石特征
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层状石膏、纤维石膏两类(图4),白色、乳白色,半透明。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膏,其它有白云石、方解石、粘土矿物、少量石英及微量天青石等[7]。
图4 层状石膏、纤维石膏
矿石的化学成分为:CaO 31.74%~32.23%、SO319.44%~46.31%、H2O+8.32%~20.82%、H2O-0.02%~0.04%、MgO 1.94%~2.00%、K2O 0.034%~0.077%、Na2O 0.023%~0.10%、SiO20.83%~1.61%、Al2O30.13%~0.23%、Fe2O30.066%~0.080%、CO23.90%~4.39%、SrO 0.20%~0.22%、Cl-0.0028%~0.0067%、酸不溶物0.20%~7.24%。有益组分的含量与其他组分含量呈互相消长关系。矿石中伴生有益元素有SrO,其含量为0.20%~0.22%,由于其含量甚低无工业价值。
依据DZ/T0325-2018《石膏、天青石、硅藻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矿石品级划分标准,本区石膏矿品级以一级品(CaSO4·2H2O+CaSO4含量85%~95%)为主,二、三级品(CaSO4·2H2O+CaSO4含量65%~85%)次之[4-5]。
3.3 矿体围岩及夹层
地表覆盖层为松散沙状亚粘土,岩性为黄色、黄褐色松散沙状亚粘土;厚度0.5~2.0m。矿体(层)底板为灰绿色粉砂岩,岩性以灰黄色、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红色粘土;呈细粒状,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由粉砂质碎屑、泥质组成。夹层为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含石膏的白云岩或灰质白云岩;夹石与矿石界线清晰,夹石厚度一般不大,厚2.60~7.00m,只是有益组分含量略低,SO3多在20%以下,H2O+2.02%~13.44%、CaO 26.35%~50.66%、MgO 3.87%~14.68%。矿层之间的夹石层也含有一定量的石膏,但品位达不到工业要求[6]。矿层与夹层界线清晰。
4 矿床成因
4.1 成矿构造条件
盐类矿床的生成严格受构造控制。构造运动除控制成盐盆地外,还控制着盐类矿床的形成和演化、盐类物质的来源以及盐类矿床形成后的保存和破坏[10]。
昆古尔套是在晚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上,先经新生代时期喜山运动,形成呈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并在一系列的地质活动下最终形成相对凹陷的半封闭盆地。同时海水从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退出,形成海陆过渡环境,在海陆过渡环境转变的海退过程中,出现了海相向泻湖环境的演变,经三次海水进退下形成了大面积石膏层沉积。
4.2 古气候条件
昆古尔套位于新生代时期形成的丘陵之间,呈东陡西缓,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东部高山成为印度洋、太平洋季风的阻挡屏障,使高山后面的深盆成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从而使盆地有利于盐类的沉积。
4.3 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分析
关于夹层中有孔虫及钙质砂岩中海绿石等证据,推断水盆内可能有海水的补给[9]。由沉积时盆地的相对隆起区,在海退后形成了昆古尔套一带泻湖与广海隔绝的障壁;同时泻湖与障壁的相对高差较大,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湖面可能低于广海平面,海水在静压力的作用下,从湖底砂岩的孔隙为通道,以泉眼的形式向泻湖注入;因此初步认为是新的海水不断地向泻湖注入并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盆地周围大量植物死亡后,随季节性流水流入沉积盆地,同时水体中浮游生物、藻类等死亡后也沉入水底,这些有机物腐烂后,在还原环境下形成大量 H2S气体[11],H2S气体在氧化条件下形成SO42-,为石膏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2]。加上干旱炎热气候环境条件下湖水不断浓缩,成膏物质结晶沉淀,形成了连续的较厚的石膏矿体[8]。综上,昆古尔套石膏矿床成因类型属滨海泻湖相沉积矿床。
5 结论
(1)昆古尔套石膏矿赋存于古近系(E)地层中,矿体走向长>240.20m,宽度150.26~180.75m,产状310°~345°∠3°~9°,区内查明矿石资源量236.41万t。
(2)矿层自下而上划分3层石膏矿层,矿层平均厚度5.28~7.24m;矿石自然类型为层状石膏、纤维石膏2类,矿石品级以一级品为主,二、三级品次之,平均品位 86.83%~89.81%。
(3)昆古尔套石膏矿床形成环境为滨海泻湖相沉积,是在干旱气候下泻湖环境中沉积,经后生脱水、交代等成因多期次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