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创新路径研究
——以T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3-01-14薛调
薛 调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要加快实现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把图书馆建成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1]。因此,在未来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冲击下,在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目标导引下,大学图书馆应适时调整服务定位,不断创新教学支持服务模式,提升教学支持服务能力。
一、国内外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的相关研究和做法
教学支持服务是大学图书馆基于资源、空间、馆员和服务设施等自身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改善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履行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一种服务模式[2]。
国外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无论是在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在微观实践层面都走在了前面。美国大学图书馆在制定指导方针和战略规划时就把教学支持服务考虑了进去,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下开展基于课程和学生学习的附加值服务,设立课程馆员,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内涵,跨部门联合协作,深度嵌入指导师生课程设计和研究计划[3]。英国大学图书馆把支持学习与教学过程列为考察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服务方式由提供资源建设和参考咨询服务向提供终身学习支持、关注数字化学习体验、参与教学及传授通用技能等领域拓展[4]。多伦多大学图书馆为本科生提供课程资源导航、课业后续跟踪指导、课程学术拓展等课堂教学支持服务[5]。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从课程设计、课程讲授、作业辅导、考试支持及课程反馈等教学环节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嵌入学习管理系统[6]。
国内大学图书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环境的改变,不断创新教学支持服务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基于学科特色[7],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嵌入MOOC课程[9],结合元宇宙相关理念与技术[10],构建了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教学支持服务尚存在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意识待增强、资源整合与揭示欠深入、空间环境构建不够重视、教学团队专业化程度待提高、服务内容较常规、新技术融入较慢等不足。
二、T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实践探索和存在的不足
图书馆要素是指构成一个图书馆并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最小单位和必不可少的因素。刘国钧先生提出了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的“五要素说”。T大学图书馆结合“图书馆要素”,从教学资源(图书),空间环境(建筑)、馆员队伍(领导和干部)、服务内容(读者)、新技术和服务设施(设备、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教学支持服务做了有益的探索。
1.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而提供的各种可利用的素材,如教材、教参书、课件等。T大学图书馆在“读者需求驱动”采购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读者荐购驱动”的精准采购模式,通过邮箱、“在线提交”系统实现纸质图书荐购,利用数据库的“荐购”功能实现电子图书实时荐购,让师生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来,探索师生参与、馆院共建的资源建设新模式等,进一步优化资源采购与建设模式。设置了“资源建设部”,为教师订购教学所需纸质教材和教参书;建立了教材样本库;订购了专业课类、语言类、职业能力与创业类数据库,为教学提供讲义、课程学习指导、试卷等电子学习资源和培训课程资源;加大电子书采购力度,使教师可以利用畅想之星、可知、文泉学堂等电子书数据库下载教材课件,免费获得纸质教材样书,推荐订购电子书等,完善教学资源馆藏。建立了教学联络馆员制度,图书馆采购馆员与学院指定的教学联络员对接,收集学院教师的教学用书需求,列入图书馆年度集中采购计划;面向有“教学紧急用书”需求的教师开通绿色通道,为教学提供快速保障服务;把读者的“文献传递”行为转变为馆员的“文献提供”行为,由馆员代替师生完成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馆际互借系统的繁冗操作,减少读者操作环节,节约读者获取文献的时间。
图书馆应多渠道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多途径、多方式满足师生需求。尚存在以下不足,包括教学资源散见于图书馆、教务处、院系主页甚至教师个人网页,未经过分类、标引及系统整合,无法提供有效检索,限制了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资源组织仅限于参考书层级,未针对知识单元进行资源发现,颗粒度过粗;未建立电子教参平台;教学资源未与课程关联、未与教务系统对接;等等。
2.空间环境
T大学图书馆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影音室、自习室、艺术欣赏空间等供师生使用的物理学习环境,有供师生学术研讨与交流的信息共享空间。物理空间的功能还局限于传统图书馆的自习、阅览和教师自修,缺乏包容性和多样性设置,尚未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对虚拟教学空间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对教师教学专用空间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尚未建立教师研修室、教师备课室、教学培训空间、多媒体空间等教学支持空间;未建立具有在线直播、视频会议和课堂互动等特征的新型教学空间;未建立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未建立嵌入教学平台的虚拟学习环境和网络教学空间。
3.馆员队伍
T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面向学院、科研团队和学校职能部门开展了学科分析、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决策支持等科研支持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对科研的服务支撑职能。建立了“院-馆”联络员制度,出台了“中青年馆员培养方案”及“老带新导师制度”。多种制度的实施提升了馆员的服务能力和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力。相对科研支持服务,教学支持服务团队力量较为薄弱,尚未形成面向课堂教学、在线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稳定的课程馆员教学团队。
4.服务内容
T大学图书馆有教学资源建设、融合课程资源的嵌入式培训和嵌入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支持服务形式。2001年,图书馆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信息检索必修课。2012年,信息检索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一变化使面向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由原来的全覆盖、均等化向选择性教育转变,为嵌入式教学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年,图书馆开始对课程设计、应用统计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本科生课程及陶瓷材料、材料物理性能等研究生课程开展嵌入式教学实践研究。按照教师提出申请、馆员准备、馆员与教师合作提供嵌入式教学、布置作业、用户评价5个步骤实施,如图1所示。
图1 嵌入式教学实施五步骤
2015年至今,图书馆针对机械学院研究生课程开展了嵌入式教学。嵌入式教学使馆员走出图书馆,走入课堂,与教师合作,针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和为学生布置的作业,讲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推荐、资料搜集等信息检索方法,创新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助力教师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课程教学和信息素养教育得到双赢。但嵌入式教学尚未嵌入课程的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教学全过程,服务深度和广度尚需深入扩展,馆员与教师的协同度尚需提高。
5.新技术和服务设施
2013年,T大学图书馆引入了RFID 技术进行智慧图书馆建设,有能够支持物理环境教学、适应教学技术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有自助借还书机、自助打印、扫描设备,提供辅助写作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信息共享空间有供师生研讨交流使用的桌椅、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施。但支持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服务硬件设施(如支持在线教学的录播设备)仍缺乏、软件资源配置仍不足;尚未设立教学支持中心;尚未利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教学服务,新技术功能应用不充分。
三、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创新路径
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统筹规划。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建议学校把本科通识教育课、创新创业教育课及研究生写作课等作为教学支持服务的嵌入对象,并将教学支持服务纳入学校教学工作重点计划;中观层面,与教务处、教学单位等部门协作,组成教学共同体,对教学支持服务进行整体布局及全面设计,合理构建教学支持服务内容,把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写入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用书清单整合到图书馆教学资源系统中,构建“物理+虚拟”一体化教学环境;微观层面,增强教学支持服务意识,成立教学支持服务中心,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
笔者从图书馆学“五要素”入手,以师生为服务中心,以课程为服务载体,创建了从导学、助学、促学到融学的“线上+线下”全流程教学模式,创新了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创新路径
1.完善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图书馆可通过建立教学资源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建立课程参考信息与资源服务体系及教学资源特色库整合分散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多元一体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建立与课程相关联的教学资源体系
图书馆通过走入学院,充分调研、收集、采购契合教学需求的纸质教学资源,开通“教学资源信息”网络提交平台,同时加强虚拟教学资源建设,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完善的资源保障。一是整合数字图书馆的教材、教参书、课件、教案、习题、考卷等教学资源,并利用元数据描述方法实现无缝链接;二是利用JAFER技术将图书馆资源嵌入教务处的课程模块,构建多元一体教学资源库;三是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突破教学资源平台功能单一的局限,构建资源管理、服务业务和数据管理三位一体的全媒体教学资源中台系统,推进线上线下同步教学[11];四是运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等技术赋能教学资源库建设,以课程知识体系为构建途径,通过知识图谱、知识树、知识点实现资源的有机联系和整合,提高资源的系统性和颗粒细度,助力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资源推荐[12]。
(2)建立课程参考信息与资源服务体系
基于网络的课程参考信息与资源服务体系有电子教参平台和课程导航系统。以教参书为主导,构建将检索发现、资源荐购、文献采访、数字化加工、在线阅览等多项图书馆传统服务打通的数字教参资料系统,实现图书馆内外部门的有效协同[13]。构建资源、用户、课程信息互链的电子教参平台,提高资源配置精准度。以课程信息和课程资源为主导,基于LibGuides平台建立“一课一导航”,将分散的课程资源加以导引与揭示,不仅链接网络课件、教学资料网页、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还融入Moodle、Blackboard、雨课堂等学习管理系统,为师生提供课程信息、教师姓名等多种检索途径及泛在化课堂环境。图书馆邀请院系教师、教务处共同参与,开启基于需求的参与式教学资源建设模式[14]。将电子教参平台、课程导航与OPAC系统打通,实现三者的有机关联。
(3)建立教学资源特色库
课件、视频、习题、案例、实验报告、教材样本、电子教材、问答库等都属于教学资源特色库的建设范畴。图书馆可根据学校的教学(学科)特色和现有教学资料现状统筹规划,挖掘隐形教学资源,将教师编写的教材、发表的教学论文、校级精品课、教学成果获奖材料等纳入机构知识库建设,实现校内教学资源互联共享。教学资源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务处、院系和决策部门的协助。
2.发展混合教学空间
2015年,教育部将“空间服务”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加快了各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进程。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建设了移动多媒体课程点播、VR虚拟现实技术等新设备功能体验空间,实现了实体空间、数字空间、信息平台和技术团队的多元融合[15]。随着混合教学模式及直播教学、在线会议、远程报告等新型教学场景的出现,图书馆不断创新教学空间新生态,由物理空间向物理与虚拟高度集成与协作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发展,为教师提供具有线上教学、直播录播、教学录制等功能的教学直播空间,集协同备课、教学演示、观摩研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教研成长空间[16],为师生创建一个集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为一体的虚拟学习环境。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馆员与教师组成教学实践共同体,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一起交流互动,持续性地相互介入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和参考咨询服务,共同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图书馆要统筹优化空间服务的核心要素配置,利用新技术创设智能空间,形成“空间+资源+馆员+技术”多位一体的教学支持服务模式。以沉浸式教学体验为主导,建设包括咨询区域、协作区域和开放式区域的数字内容创作空间,为教学营造一个协作共享式的新型智慧环境。
3.建立课程馆员教学团队
随着大学图书馆逐渐向教学支持和学习支持服务职能转变,馆员被赋予教学咨询、教学伙伴、课程咨询和课程设计者等新角色,在教学团队中对学生学习和研究技能的培养、信息和数字素养教育起着独特作用。为保证教学支持服务的有效开展,图书馆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课程馆员教学团队。学科馆员不仅具有多学科专业背景,还具有专业的信息组织技能,能通过资源组织与发现提供精准整合教学资源的教学支持服务。因此,可以以既有的学科馆员团队为基础设立兼职课程馆员。将具有多年丰富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经验的信息检索课馆员教师队伍作为专职课程馆员,开展嵌入式教学,建设“教师+课程馆员”教学团队,形成“专业知识+拓展知识”的互补式教学模式。为保证教学效果,发挥课程馆员的学习支架作用,可把课程馆员的授课内容写入课程教学大纲;加强课程馆员的辅导与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与技能,特别是数字素养与技能,以应对智能技术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及未来混合学习模式主流化带来的挑战。
4.开展分层分段支持服务
(1)分层分段学习支持服务
面向新本科生开展“图书馆入学教育”,引导其充分认识、了解和利用图书馆,即导学。在本科生的课程学习、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等不同阶段,为其提供参考咨询、资料查找与数据库培训(助学)、word排版与写作指导(促学)的差异化学习支持服务。如: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结合课程需求和作业要求为学生提供教参书借阅或资料查找等信息检索技能培训;在挑战杯、数学建模、双创等竞赛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数据库资源使用培训;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格式、剽窃与预防策略等毕业季相关培训;在创业就业阶段,提供专利申请、专利成果转化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面向新研究生设立“需求定制服务单”,根据学生需求不定期走入学院、走进课堂,开展针对性专题培训系列讲座,如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使用、文献传递服务、投稿指南等。面向新博士生,以座谈会的形式面对面深入了解其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其建立绿色服务通道,开展一对多VIP服务。
(2)嵌入式教学支持服务
嵌入式教学服务即融入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融学)。一是尝试多种嵌入式教学形式,或嵌入课程(专业)层面的专题讲座,或嵌入精品课的虚拟学习环境,或嵌入公共基础课的视频公开课,或在信息检索课上为学生布置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题目,既能提高学生的检索技能,又能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二是采用不同的嵌入式教学方法,如“四结合,四重点”的方法,即虚拟教学与实体教学结合,重点是虚拟教学;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结合,重点是研究生课程;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重点是公共基础课;相关方式(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双方对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布置作业等某一过程的局部介入)与完全方式(馆员教师对专业课教学目标计划确定、研究性任务设计、相关成绩评定等过程的全面参与)相结合,重点是相关方式。“三层次”方法,即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开展图书馆入学教育,使其熟知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此为一层;为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信息检索课,提升其信息素养能力,此为二层;为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嵌入式教学,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嵌入课程,提升其信息素养能力和教学效果,此为三层。三是改变嵌入式教学“重教学轻评估”现状,从学生和教师“双视角”评价教学效果。
5.新技术和设施赋能服务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图书馆标准》(2018年版)强调图书馆教学设施要跟上教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催生混合教学模式,赋能教学支持服务。利用云计算、元宇宙理念和技术构建去中心化教学资源库。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提升教学服务效果。混合教学模式对图书馆的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图书馆在原有物理教学空间基础上,不断加强虚拟教学空间建设进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与物理世界相同的多元、立体化数字教学空间,为师生在虚拟与现实环境同步提供教学服务,创设沉浸式教学体验互动场域,实现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传统形态变革[10]。混合教学空间需要配置高质量的拾音器、扬声器、高清摄像头、高分辨率投影仪等先进的音视频设备,利用5G、Wi-Fi6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等构建智能互联的网络环境[17],为教学购置图视频编辑、画图制作等新型专业软件。
四、结束语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教学支持服务是实现这两种职能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通过资源整合创建互通共享的混融资源体系,通过空间流程再造,搭建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位一体”的混融教学空间,以高水平课程馆员教学团队为依托,利用新技术和现代化服务设施,把图书馆建成大学的教学支持中心,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职能作用。在不久的未来,随着VR虚拟现实沉浸式教与学、VR-Group多人协同创作互动、自助式金课录制、真三维虚拟演播室、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更多新技术赋能教与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将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