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机学角度观宋瓷*

2023-01-14田栋升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宋瓷造物人机

田栋升

(喀什大学 新疆 喀什 844008)

如果说唐代工艺美术风格以“情”来形容,那么宋代工艺美术则可以用“理”来概括。宋代推崇程朱理学的新儒学思想,这种新儒学思想是提炼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内涵,在这种“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宋代陶瓷特别是茶器、酒器的设计在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上已达到高度统一。这一时期文人创作思想活跃、开放,表现在陶瓷艺术上,它摈弃了唐代繁缛华贵、绚丽多彩的设计特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朴实无华又典雅的审美意识[1]。总体而言,宋代理学造物理念还是遵循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思想内容。在造物设计中,“文”代表形而上的抽象观念,笔者在这里理解为装饰,而“质”代表形而下的具体的事物,即是与人产生实际关系的造型结构,比如与我们手部的提、拿、端、捏产生联系的把手结构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是宋代造物设计所遵循的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所以宋瓷之所以称之为是“瓷的时代”,不仅是因为陶瓷数量上的庞大,更是因为宋瓷承载了时代精神赋予它高度发达的造物观,那种“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造物设计以至于后人虽然能仿其形,却仿不出那种器物优雅从容的气质,这也是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人机工学的角度,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论来研究宋代日用陶瓷的原因。

1 宋瓷社会生产功用概述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在日用陶瓷行业的发展上,它不仅有巨大的窑系支撑,工艺技术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创意层出不穷,产生了很多的名窑名器,还将中国日用陶瓷的设计与生产带入到一个新的文化层面,将其造型与装饰即形质之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美学的新格局。宋代制瓷业的进步,除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烧造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外,还受宋代文人雅士丰富的生活情趣影响,比如饮食、点茶、注水、斟酒、插花、熏香、点灯等。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从皇帝到士大夫,再到平民百姓之间都很流行,宋代建盏无疑是当时的宠儿,据说把饭菜放在盏中,三伏天过夜不馊。宋代建盏形状一般都很规整,器物的腹部、口沿连接部位线条衔接自然,表面较为圆润,反映出高超的轮制技术水平,工艺严谨,充分体现了厚重朴实的艺术节奏感。在实用功能上,建盏造型稳妥古朴,规格以中小型为主,适合人们正常的茶水饮量,敞口卧足,使茶叶末易于沉淀和倾渣。另外斗茶时要先烧盏预热一下,点茶后也要维持一段时间的温度,而建盏胎骨较厚重,可以增加隔热,从而保证茶汤的温度不会消散。建盏釉色美观,宋代茶饼撵成的细末呈白色,点注时的茶水会掀起一阵白沫,在建盏黑釉底色的衬托下可以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令人精神愉悦[2]。

宋人亦喜爱饮酒,宋代酿酒工艺完成了一个从米酒到黄酒的过渡,品质较好。酒器在宋代主要有罐、瓶、坛等,宋朝瓶制器型中经常有颈细、腹圆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斟酒、烫酒等功能。玉壶春与梅瓶作为宋朝代表性的盛酒器,无论在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经典器型。玉壶春瓶的形态唯美,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长细颈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迎合人们倒酒时抓握的动作,瓶口稍微外撇有利于倒酒,而圆腹能盛装较多液体且并集中于器物中下部,一是方便温酒,二是重心较稳。玉壶春瓶在宋代是作为酒具使用的,其颈部细长渐收拢,肩部又渐渐扩展开来,外轮廓线为两端舒缓弧线相反相接,柔和优美,在审美与功能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另外宋代灯具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宋代瓷盏油灯设计对功能进行精细化,也称为夹瓷盏,它由双层瓷制成,旁边开一小孔,可以注入冷水,降低灯盏点燃所产生的热度,从而减少灯油的挥发,和普通的铜盏相比可以节省一半灯油。

由此可见,古代造物设计中,一物需有一物之功用,宋代制瓷工匠们仔细考量瓷器要满足的功能,设计不断再优化,做工精益求精,同时符合时代简约端庄的美学追求,达到了文与质的协调统一。宋代匠人在日用陶瓷的做工与功能设计上日臻完善,在中国甚至世界造物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宋瓷中的人机学体现

人机工学是近现代时期工业设计领域人们为了系统的研究人与物,乃至与其相关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比如与人的脊柱产生关系的座椅的舒适度,与人手部产生关系的手把的宜人性等方面的探索,其中也涉及到人体测量学、设计美学、行为约束等方面的数据测量,以求得在工作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上的最优化。古时虽然没有系统的人机学研究方法,但是陶工们创造出的名窑名器,那种优美的造型语言和宜人的实用功能的高度统一,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到他们早已把“人机工学”运用得游刃有余。当然人机工程学不仅仅包括生理上的舒适度,还包括心理层面的,不仅包括拿、推、放、倒等触觉上的舒适程度,还包括视觉、听觉等精神感官层次的舒适度。如果把宋瓷在当时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效用分为物质实用功能和精神愉悦功能,从人机学角度来讲,首先要分析其实用性和宜人性,即与人的感官系统、躯体尺寸、活动范围以及行为习惯等产生相互作用的器物之间的联系。对于宋瓷最先研究的应该是以手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宋代日用陶瓷中的壶、杯、碗、碟、瓶等器物,无一不是以各种方式与手发生关系,所以,器物应该传达给人一种良好的手感,即符合人手基本结构尺寸、活动范围和方式的许可程度。

以宋代执壶为例,属于注酒器,主要用于盛酒和储酒,汉代以前很少有带流和把手的,流和把手主要出现于东汉之后,比如鸡首壶、羊首壶等,隋唐时期为配合在桌子上饮酒,又产生了短流宽把手的注子与杯盏配合使用,宋代时称这种注子为“执壶”。北宋早期执壶多有盖,盖钮多以形象生动的兽形作装饰[3]。因执壶部件复杂,与手部联系较为密切,属于“手持式产品”。首先要分析它的结构力学,作为手持式执壶,其主要表现在壶的提拿方式与倾倒角度上,对于壶体自身结构而言,壶体自身重量或容量、把手与壶嘴、壶盖以及各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会对提拿与倾倒等行为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壶体容量大小与把手空间有关;而把手空间安排则要看手指的承受能力和活动方式而定。根据宋代各个时期的执壶造型结构来看,主要有以耳形把手为主的长颈纤细壶身执壶、以弓形把手为主的鼓腹粗颈执壶、以圈形把手为主的鼓腹短颈执壶等[4],前两者把手内空较大,可以四指力量握持,后者把手内空较小,只能两或三指捏持,当然把手宽度与贴合度也是影响持握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手掌与手指结构的尺寸数据,结合把手内空形态特征和把手宽度以及把手与手指握持姿势的贴合度来推测出宋代各类执壶的舒适程度。

而执壶流嘴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水流状态,保证其不溢出、不涎水。唐代执壶大多短直流,倾倒时常有溢水的情况,而且为了盛装液体时不造成内空间的浪费而把壶流粘接在肩部或壶身偏上,这样的设计需要倾斜很大的角度才能倒出液体。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无疑是把流嘴的设计推向一个逐渐完备的高潮。宋代执壶的流多长而细,并有一定的弯曲度,到流口部大多呈斜圆形,与壶体粘接处呈垂直状态,液体倾倒时水流距离变长,从而使壶内压强变大,在液体流出之前又由于流的弯曲减缓流速,并自然向下流出,从而使液体准确注入杯中。另外,根据现有的宋代执壶的壶嘴残片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窑工已经可以做到口沿细小且壁薄。根据胡精强老师的论证,液体在一定的前冲力下经过细小的口沿流速又逐渐变的急促,而液体的附壁性又与口沿的大小和厚薄成正比,与液体流速成反比[5](流速越急促前冲力越大,就越能克服液体自身的重力)。因此,在倾倒液体时就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液体的附壁性,避免涎水的现象。

宋代执壶的口部主要分为喇叭口、盘口、撇口和直口,直径一般在50~110 mm,与唐代相比口部有逐渐变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宋代酒精纯度比唐代要高,小口不易使酒精挥发。喇叭口是宋代执壶早期的主要造型特征,由于唐代酿酒工艺较差,杂质较多,所以口、颈较大有利于液体和其中杂质倾倒完全;宋代执壶因酒精纯度高、液体杂质极少,不会堵塞壶流,所以液体从流部即可倾倒完全,无需再从口部倾倒,设计上喇叭口相对变大,颈部变细,在方便盛装液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小酒精的挥发。北宋中期流行盘口壶,后期多撇口[6]。宋代中后期又因口部多加盖,设计上以直口为主,避免口部与壶盖的碰撞。宋代执壶壶盖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片状扣式和包裹覆扣式,主要作用是防止异物进入、保持清洁、保温以及隔绝空气等。壶盖在整体造型上虽占比不大,但由于其坐落在器物的最顶部,造型结构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执壶的形式美感,所以壶盖在满足其基本功能之后往往进行雕塑性装饰,比如把盖钮做成兽性雕塑,既易于拿取,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或象征性。

3 宋瓷的人机学体现对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的启示

3.1 功能效用、形式美感以及物质条件三者的有机统一

纵观宋代陶瓷,各窑口百花齐放,品类庞杂,但大多都是以功能效用为依托,在满足功能效用的基础上追求造型与装饰的形式美感的统一。在造物设计上,器物的体量以及空间比例拿捏适度,比如宋代青釉瓜棱执壶的壶身与壶颈分界线在其整体高度的位置正好符合黄金比例,这也更好的印证了田自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对宋瓷“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评价。而物质条件则是宋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善于发现、掌握和运用不同的材料、物理原理、烧成方式等,利用现有的物质基础,勇于探索及创新,并善于结合器物的形式与功能,从而形成宋代独特的造物设计观,比如利用虹吸原理的耀州窑青釉刻花倒流壶;定窑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首次运用覆烧法;石灰碱釉的发现也使得器物可以挂釉厚重,形成宋代陶瓷温润如玉的特点等。

3.2 器物的造型语言与时代紧密结合

从宋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宋代执壶为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使用行为(斗茶之风盛行)而逐渐产生了壶盖;另外,当时社会生产的进步推动酒精纯度的提高而使壶的口径逐渐变细变长,壶流的弯度变化和长短也受到影响。从人机学角度来讲,宋代陶瓷能够体现出人—机—环境的有机结合,宋代执壶的演变过程和当时社会生产、使用行为以及新儒学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现代社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陶瓷设计师可以结合现当代多元的设计风格及设计理念,善于探索和抓住当下人的使用行为方式,从而设计出引领时代发展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作品。

3.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善用仿生、象征等手法

无论是以造型为主的宋官窑粉青莲花温碗,还是以装饰为主的耀州窑刻花工艺,都体现出宋人善用仿生的艺术手法。宋人对自然物的仿生主要运用模拟、提炼、概括、变形等方法,巧妙结合宋瓷的结构功能,通过形式美法则进行重组,充分体现出宋人关注生活、感情细腻的特点,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造物理念,这和今天所提倡的绿色、低碳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而宋瓷中“拟人”的造型内化了人的精神,之所以说宋瓷观之若人,并不是说它的外观像人,而是因为其造型中饱含了像人一样的精神和气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另外,宋代仿古之风盛行,比如南宋官窑琮式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等,虽然历代均有以陶、瓷仿古的器皿造型,但都还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仿“形”的阶段,而两宋时期的仿古,不仅仅是仿其“形”,更多的是仿其“神”,正如前面提到的“拟人”一样,仿的是一种风度和精神,在仿的同时有自我的创造,在模仿古人的当下也在品读今人,因此,它是具有独立审美精神的一种造型模式,能为当今的陶瓷设计师提供设计方法和理念的感悟[7]。

4 结语

宋代陶瓷造型是集中国古代器皿造型之大成的高峰期,其造型看似简练,实则极尽推敲。很多优秀的宋代陶瓷器皿典雅、细腻、精巧与自然纯朴、简洁实用的造型设计都很好的阐释了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环境的有机统一。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儒家“文质彬彬”的中庸思想,道家“道法自然、大巧若拙”的无为思想都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实用与审美的优质结合。《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思想,给予了中国古代乃至现代产品设计以指导理念,而人机工学从人类使用行为角度通过数据分析来拓宽设计思路,通过人机工学的数据分析来测定宋瓷的功能机制,结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今天的陶瓷设计师可以结合古代、现代、当代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及造物理念,抓好定位、善于取舍、勇于探索,从而设计出引领时代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陶瓷产品。

猜你喜欢

宋瓷造物人机
瓷心晚晚
人机“翻译员”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宋瓷 低调中的高大上
以木造物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联合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