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杀》

2023-01-13刘知铨

中国银幕 2023年1期

迷案重重

纵观国产改编领域的各式作品,《误杀》几乎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相关类型的创作范式。它本是监制陈思诚计划用于扶持新人导演的中等成本影片,却凭借其反转再反转的高能情节惊喜逆袭,成为了一匹黑马,迄今还占据着内地影史国产犯罪片的票房冠军。其背后,不仅是原作故事铺垫的基础,更有着本土化呈现过程中的推进与填充。精妙的时空线索讲述,意料之外的多重反转,时刻紧扣着观众的心弦,具有极佳的在场观影体验,日后也多次被影迷朋友们列入重刷片单。

其实,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误杀》的故事并不复杂。该片讲述了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在遭到警察局长拉韫的儿子素察强暴的极端境况中,与母亲一同合力将其打晕、活埋后,该如何隐瞒真相、逃脱嫌疑,以及生活发生巨变的故事。剧作上,仅用了十分钟就交代完了原作《误杀瞒天记》中四十多分钟才讲好的前史,即主角性格、社会状况与家庭关系等。作为一名父亲,疼爱与保护自己的女儿天经地义,在设定中警民矛盾尖锐的环境下,边缘小人物的出路唯有保全自己。因此,他以《蒙太奇》与《控方证人》两部主要的犯罪电影为蓝本,在教科书的指引下重新制造与拼接事实素材、制造不在场证明,从而打破心理的惯性探案思维。就在观众们以为自己站在全知视角洞察真相时,李维杰被捕后的尸体掉包则变成了强有力的颠覆,似是解构了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的“定时炸弹”,换取了更大的惊叹。在《误杀》中,没有绝对的正反派之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扎实且合理的激励事件,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落地到2.5原则的运用下,《误杀》真正与其他同类作品拉开差距的情节点就在于“掉包尸体”的段落。原以为所谓的完美犯罪已被揭露,故事进入尾声,但编剧和导演早早地走在了观众前面,呼应此前的铺垫以及《圣经》文本中关于“替罪羊”的隐喻,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剧作设计不仅使得情节更加扑朔迷离,还意外地通过异域在地性的氛围增添了质感。除此之外,结局的自首也正是李维杰自我的救赎,这种处理毫无意外拔高了影片所探讨的、整个社会议题的高度。

2.0情节,手把手一起破案

凶手是大女儿和妻子

不同于其他相关作品中在凶手怀疑对象上的扑朔迷离,《误杀》的懸念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揭晓了,换言之,这部影片甚至是站在凶手的角度来进行讲述的。可是,显然观众并没有因为简单的对错观念而代入角色,因为这其中关于善恶的区分更模糊了,每个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从情节取胜到人物先行,这是在悬疑与犯罪类型上的主题进阶,十分难得。当然,想让观众真诚地投入情感,去体会不同立场人物的心理,是一定需要在2.0情节的部分里提供足够信息的,从而才能让人物牢牢立住,并使得后续的反转更为自洽。

具体来看,首先是关于古希腊戏剧中俄狄浦斯的传说,这也是观众讨论最多的话题。故事中,大女儿平平被侵犯的地点正是发生在忏悔之塔,而李维杰同样也有布施的信仰,影片中以羊为代表的宗教元素就此具备多义性:“信仰凝视”、“替罪羊”与“救赎”,以上元素均是贯穿整部影片的,而这一切都在挖坟时找到羊的尸体后集中爆发,故事由此突转。真正的谜团从来就不只是情节里显露的部分,利用选举的社会背景辅助此案混淆视听,才是他最初精密的设想。此番设定,颠覆了传统的、“顺拐”式的剧情走向,在原有高潮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十分精彩。至于潜藏得更深的一条线索,即开篇影像化的越狱事件,它不仅致敬了《英雄本色》《肖申克的救赎》《活埋》等多部佳作,更是以“一定要逃出去才是好结局吗?”的台词在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的心理层面进行溯源。同时,在网路管线工程铺设的那场戏中,警察桑昆与他人发生冲突,以射杀那头羊随意泄愤看似着重刻画人物,但镜头上便将工地的坑道进行了强调与暗示,似是蒙太奇效果般地串联在一起。当然,小女儿安安目睹案发真相、被警察局长拉韫逼迫道出真相直到最后学会撒谎、篡改成绩的行动轨迹也暗示着此种异化。凡此种种的细节铺垫得恰到好处,以至于最后那头中枪的羊出现在坟墓里时,观众会瞬间恍然大悟。

严格意义上来说,《误杀》相比《杀人回忆》等经典悬疑作品,在“烧脑”的层级上并没有走得很远。一旦观众将李维杰采用“素材拼接”的方式来洗清嫌疑的原理获取后,影片中间段落大多聚焦在人物的心理上,上帝视角虽有“爽感”,但终究缺少惊喜。正因如此,本以为它只不过是部合格的翻拍片,可2.5情节部分的转折却着实有力地使得剧本更具生命力。

2.5情节,高能反转来了!

凶手是李维杰

悬疑故事永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正如《误杀》中那句起到戏眼作用的台词:“人最相信的就是他亲眼看到过的东西。”故事里,李维杰真实地带着自己的家人去度假、去看了拳赛,无论是主人公还是目击证人,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说谎。他不过是利用记忆偏差的原理,模糊了时间的概念,以至于警察局长拉韫的指认也只停留在了猜测阶段。银幕外,观众跟随着导演的镜头,从以为自己洞悉了事件的全貌到发现自己被“戏弄”,全程的参与感极强,这也正是观影带来的独特体验,是剧作的成功。

此种反转如何做到既令人惊喜又逻辑通畅呢?首先从主题出发,《误杀》想表达的价值观,其实和英文片名“没有牧羊人的羊”一样,即乌合之众的意思,创作者试图从影片本身跳脱出来,去影射整个社会的关系。在当下,我们很容易去定义和评价一个人,但其实真正了解真相是需要时间的。真相无止境,真相也在变化,轻易下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误杀。也就是说,想要观众切身体会到这种感受,就需要先建构上帝视角,接着颠覆、认识到自己的片面,其实通俗来讲就是一个“打脸”的过程。再者,强化人物,李维杰的一切行动不是在表现他内心的恶,编剧和导演强调的是小人物在为爱犯险。他清楚地知道,无论计划多么周密,也都会有败露的那天,于是便有了连家人都不知情的副线内容,即观众看到的2.5反转。与其说是反转,不如将自己代入其家人的立场,这里面既牵涉人性的复杂,也关乎亲情间的无私和责任,就像是一则寓言。

《误杀》的剧作方式,提供给关于2.5情节理论的新一层解读,它不仅是在强叙事的语境下才适用,在人物塑造的根本属性上更是能让观众引发思考。简化下来,无非就是两对父母之间的博弈,但却持续保有无尽的解读空间。同样,《误杀2》也在社会事件中旁观人物的视角展现上做了尝试,但可惜并没有前作那么聚焦。这种编剧技巧的“实战”,需要扎实的经验积累,需要创作者与观众的同频交流。生命本就是瞬息万变的,电影不过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两者相互交织,惊喜不断上演。(文 刘知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