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20世纪的新人
2023-01-13姜耀辉
姜耀辉
历史的书页不停地翻动,每一页都那么不同。在时代的浪潮中,每一个英雄都在努力谱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向警予在民国初期打破封建藩篱,追求女权和自由恋爱的惊世之举,绽放出耀眼光芒。
1916年,毕业于周南女校的向警予秉怀教育救国理想,回到溆浦老家创办新学堂,担任县立女校校长。虽然前方是男尊女卑的荆棘,左右是旧制度压迫的污泥,背后是封建礼教择人而噬的追击,但是向警予毫不畏惧,毅然将“愿我同学做好准备,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写入校歌,用心地做着女子教育事业。经过向警予的不懈努力,溆浦县立女校越办越好,学生由原来的十几人增加到三百多人,成为湘西的一所新型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向警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而之后的拒婚事件也让她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救国是走不通的。当时,湘西镇守副使兼第五区副司令周则范,到向家提亲,想要向警予做他的姨太太。向警予对此嗤之以鼻、气愤填膺,但是向家迫于周则范的权势,竟有不少人劝她去做“将军夫人”。向警予虽然孤立无援,但她誓死不从。向警予只身冲进周家的大门断然拒婚,发誓“终生不嫁,以身许国”。这次拒婚给溆浦这个“僻在荒陬,文化难入”的小县城带来了极大震动,也足见向警予敢于冲破旧式婚姻制度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
拒婚后不久,向警予便离开了溆浦老家,前往长沙求学。1919年下半年,向警予加入了毛泽东和蔡和森领导的新民学会。彼时的向警予,已然是湖南妇女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而蔡和森也早已是湖南学生界中享有盛名的卓越才子,两个有识之士在共同谋划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中逐渐加深了认识。
就在向警予等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的紧张时期,1919年11月的一天,长沙的女学生赵五贞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在迎亲花轿中自杀而亡。这个事件震动了整个长沙城,也深深刺痛了向警予的内心。在向警予的组织下,周南女校召开了纪念赵五贞的大会。在纪念大会上,她痛陈封建婚姻的罪恶,提倡妇女解放,大声疾呼:“现在,囚禁在旧式婚姻枷锁中的女子又死了一个,赵五贞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这罪恶的婚姻制度。像她这样的悲剧在中国不知正在上演多少。还有更多的女子,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终日以泪洗面,甚至被折磨至死。难道我们两万万女同胞们还要等下去吗?还要在这毫无平等自由的家庭、制度下忍耐下去吗?”
带着愤慨和惆怅,又怀着崇敬和向往,1919年12月25日,向警予、蔡和森等人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航程。在“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上,两人经常谈论政治理想和国家时局。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烈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在你争我论的雄辩中,在你问我答的互动中,两人越来越发现许多共通之处,同时被对方深深吸引。
在法国的学习和生活中,向警予和蔡和森志趣相投,价值契合,信仰一致,彼此的爱意也开始萌生,陷入了爱河。情到浓时,花开并蒂,枝结连理。1920年上半年,向警予和蔡和森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羁绊,在法国蒙达尼公学附近的一个木板平房里结婚。在简朴的婚礼上,蔡和森、向警予两人手捧着《资本论》并肩而坐,拍了一张颇具独特意义的结婚照,宣示他們不仅是爱情上的同盟,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革命同盟。这张寓情寓义的结婚照片,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们还着手整理了两人赴法后互赠的诗作,油印成册,取名为《向上同盟》。因此,人们饶有兴致地把这二人的婚姻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有趣的是,在此之前,两人都曾立下终生不婚的誓言。向警予是在遭到周则范逼婚时立下的,而蔡和森则是1918年在岳麓山爱晚亭同毛泽东、萧子升谈古论今时立下的。显然,“拒婚”“不婚”都是为了表明反对旧式封建婚姻的立场。正是共同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让他们追求自由的爱情结合,与革命爱人同行。
远在中国的毛泽东得知此讯,极为高兴,十分赞赏他们的自由恋爱行为,认为他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毛泽东曾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想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而作为“向蔡同盟”的见证人,蔡和森的胞妹蔡畅曾回忆说:“在法国蒙达尼城,警予同志与我的哥哥和森同志,由于志同道合,进而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结为革命伴侣。”
向警予、蔡和森的婚姻结合是彼此尊重、相互选择的结果。他们勇敢地向封建陈规旧俗挑战,用自由恋爱的实际行动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是感情、理想和革命的同盟者。这种“爱情同盟”是主张婚恋自由、尊重女性权利的最好证明,成为当时进步青年冲破旧式婚姻制度,追求自由恋爱的表率。后来,毛泽东与杨开慧、李富春与蔡畅等人的结合,便是“向蔡同盟”之后的浪漫续曲。
向警予的父亲深受封建婚姻观念影响,所以并不赞成向警予与蔡和森的婚事。向警予的侄子向治鸥(即向菊生)回忆说:“我九姑(即向警予)在法国与蔡和森结婚后,寄回来一张两个人并排坐在椅子上的结婚相片。我公公(即爷爷)很不高兴这桩婚事,就把这张照片丢在地上,后来又丢到火炕里烧了。”向治鸥还回忆说:“后来我母亲讲述了事情的原因。我还有一个大姑姑,叫向锦玉,用我公公的话说,因没有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很早就去世了,为此非常后悔,并决心要为九姑在溆浦找一门当户对的婆家。现在她却没打招呼在法国与蔡和森结了婚,远走高飞了,所以很生气。”这两段回忆,即说明了当时封建婚姻观的根深蒂固,也印证了“向蔡”的自主婚姻无疑是黑暗社会中的一抹亮色。
向警予在给父亲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对追求革命爱情与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的主张。1920年12月,向警予给父亲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十分可爱小孩的明信片,并深情写道:“我的爹爹呀,不要愁,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和森是九儿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可以看出,蔡和森是向警予的真正所爱之人,两人是20世纪的“新人”和“小孩子”,有着共同的人生追求。
由于干革命无暇顾家、生活习性不合等原因,1926年底,向警予与蔡和森感情破裂,在莫斯科分手。虽然“生活同盟”已不再,但“革命同盟”却永存。两人分离后,向警予仍然敬爱蔡和森,言谈中不自觉会流露出怀念之情;而蔡和森得知向警予被捕后,极力想方设法营救,特别是惊闻向警予牺牲噩耗后,怀着悲痛之情写下《向警予同志传》予以悼念,“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