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销社,旧时光里的美好回忆

2023-01-13

华声文萃 2022年12期
关键词:供销社生产队柜台

近日,山东烟台,徐女士在路边发现一家于1981年建成的供销社,到现在还在正常营业。徐女士表示,进去的“味道”,都是小时候的“味道”,附近的村民还可以购买打火机、酱油、醋、饺子皮,消费金额基本上就是一块钱、两块钱。徐女士拍摄的视频中的供销社,是久违的怀旧感,让网友们纷纷开启回忆模式。

我们生产队和供销社相互帮忙

王惠民:男,72岁,现居湖南浏阳    回首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与供销社的那些往事,虽已经半个世纪,但至今仍记忆犹新!1972年,是我人生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那年年初,我被选任为中心大队高山生产队队长。当时,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却肩负着全队一百多号人生产生活的重担,我感觉压力特别大。

我家正对着浏阳沿溪供销社,那年三月的一天,我正在吃晚饭,就看见一辆解放牌汽车拉着一车肥料,停在生资店仓库前。生资店员工来到我家,要我喊人帮忙。随即我喊来了七八个社员,大家抬的抬、背的背,立马忙开了。在搬运货物时,我心想生产队要买肥料,何不把剩下的三吨卸到队里的保管室,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劳力。于是我便和他们商量,他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事完全可以,支农便民也是我们的职责。”

是年七月末,正值“双抢”大忙季节。门前,“插完晚稻迎八一”的标语催人奋进;田里,生产队队员们正热火朝天地插秧。晚饭后,我正在前坪树下纳凉,供销社经理来了,他说:“近年来,供销社得到了很多来自生产队的帮助,如果生产队有困难,供销社员工们也愿意帮忙。”我回答道:“贵社如能抽劳力帮我们插秧,我们可完成月底的‘双抢任务”。次日下午,经理带着五位供销社职员来了,他们头戴草帽、扎着裤脚,来到我们队上的插秧地块。他们麻利地下田,拿起秧苗就干起活来。劳作了一会后,我看了看他们的插秧质量,只见禾苗分秧匀称、深浅一致。就这样,他们连续来了三次,协助我队提前一天完成了“双抢”任务。

1972年,也是我步入婚姻殿堂之年。年初,我和本村一名女青年确定了终身大事,双方约定于年底前完婚。按当时的习俗,男方需给新娘准备一件灯芯绒布料,我父母托人在浏阳及长沙等地购买,但至初冬都未见回音。有一天我在供销社帮忙,忽见店前贴出公告,其意是新到六件大红灯芯绒布料,次日早上七点出售,务必排队购买。我兴奋地告知了父母这个消息,他俩说:“只有六件,能否买到就看你了。”次日凌晨三点,我就前往窗口排队,当捧回鲜艳的灯芯绒布料时,家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我几乎和供销社同龄,七十年耳闻目睹,可谓知根知底。前文所叙几事,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之事,但细读慢品,却蕴含着彼时供销社的极不平凡。供销社的记忆,已经根深蒂固地植根在我们这代人的骨子里!

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李竞男:女,56岁,现居天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月十几元、二十几元的收入构成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全部经济来源,人们的主要消费场所就是农村供销社了。

那时的农村供销社最繁华,是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地方。虽说所有商品加起来比现在社区的便利店大不到哪儿去,可却给人们贫穷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滋味。

记得我小时候,村里的供销社是三间土坯房的一个院落。屋内迎面是一排木质柜台,左侧柜台堆放着一些农具、绳索以及一些大小不等的铁锅、水壶、碗碟等;中间的货架上,一侧摆放着几样粗布、胶鞋、塑料鞋底、针头线脑,另一侧摆放着玻璃瓶装水果罐头、粗制饼干、糕点、廉价香烟、瓶装白酒、糖果之类;右侧柜台里放着油盐酱醋之类。最显眼的是柜台上面那只用红布包裹做盖子的青花瓷酒坛子。

偶尔,供销社进来一个歇工的汉子,只见他从兜里掏出两毛钱丢到柜台上,售货员就从酒坛子旁边取过一只碗,然后揭开酒坛红盖子,用提斗将酒倒进碗里,这时一股酒香便会盈满屋子。那汉子接过酒碗放在柜台上,或倚在柜台边上或坐在柜台下的条凳上,从兜儿里掏出一只咸辣椒或是花上四分钱买一块酱豆腐,然后端起酒碗凑到嘴边,只听“嗞溜”一声,汉子脸上便呈现出陶醉的神情。

那时一分钱可以买一块水果糖,五分钱可以买一包空心豆或一包兰花豆。如果家境比较富裕,一角一分钱再添上一两粮票,便可以买上二两“核桃酥”糕点或是二两饼干。那时我家一年中也不会有这样的奢侈,因为再添上二分钱便可以买一斤盐,放在家里可以吃上一阵子了。

我最羡慕的就是供销社的售货员了,他们每天套着白围裙,一手接过你的酱油瓶,用大拇指把瓶口的塞子一顶,塞子就脱落在柜台上,另一只手把一只漏斗迅速插进瓶口,接着把一个竹筒做的提斗按进酱油缸里,顺势一提一倾酱油便倒进瓶子里了,那一连串麻利的动作让人佩服。

年底是供销社最热闹最繁忙的时候,因为生产队大都已经分红完毕,大家得高高兴兴置办年货。那时候过年能割上几斤肉、蒸上两锅馒头、包上一顿饺子就相当不错了。那几天供销社忙着进货,加班加点地分装着定量按人口分配的花椒、大料等等。

到了开始供应销售的那一天,天不亮供销社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待到开门销售时,更是人声鼎沸,再看一个个从里面出来的人,手里紧紧抓着购买的节日商品,头上冒着汗,脸上挂着笑。

童年最开心的事是去供销社买东西

金中:男,60岁,现居杭州

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农村,当时农民家庭生活几乎一样,過着咸菜、萝卜当家,菜粥、菜饭常年不断的清贫生活。偶尔家中来客人,父母递过来一个瓶子和几张皱巴巴的毛票:“去,供销社打一斤老酒,买包新安江香烟”。这是我当时最乐意跑腿的事,因时常有一、二分的找头,可以买颗桂花糖或买个雪饼解解馋。

在离家百米开外的地方就是村供销社,小时候每天上学必须从大门前走过。村供销社大名叫富阳青云供销社三山分社谢家溪供应站,占地2亩多的围墙里坐落着三幢青砖瓦房,是村里最气派最漂亮的建筑。正对围墙大门的是二层高的主楼,主楼进门就是一长溜三尺高的玻璃柜台,分棉布柜、五金交电柜、百货柜、食品柜等,琳琅满目地存放着各式花布、针织品,妇女用的针、线,日常用的铁丝、铁钉、螺丝、螺帽,学生用的铅笔、橡皮、本子,食品柜上的烟、糖、小食品,坛装的老酒、酱油和缸装的酱菜、腐乳。柜台上始终放着几把大算盘,时不时传出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子声……

那个年代,供销社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因为农民的买卖都在那儿成交。但真正买东西的实在不多,那时候买东西,不像现在你想买多少就能买的,很多东西不是只花钱就可以,还要布票、烟票、酒票、糖票、火柴票等等,凭票供应,绝大多数东西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

我慢慢长大后,爷爷每次和我路过供销社大门,总唠叨着说我个子矮小,做农活会吃不消的,要用功读书,将来像供销社里的店员一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爷爷的期盼中考入了供销学校,毕业后真的成为了供销社的一员,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见证了供销社潮起潮落的发展历程。

(综合光明网、微信公号“总社干院”)

猜你喜欢

供销社生产队柜台
供销社里攫取黑金的蛀虫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二年级柜台(人教版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统计信息
兽医之死
生产队里开大会
统计信息
统计信息
快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