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原生参数法提高柴达木盆地G区块堵漏成功率
2023-01-13
1.目的
柴达木盆地G区块垂向地层岩性波动大、天然裂缝多处发育、长裸眼段地层压力系统复杂,钻井作业时漏失次数较多,并且呈现漏失类型多、漏点分布规律性差、局部多种漏失叠加等特点。以近期完钻的10口井为例,单井平均漏失次数多达9次。由于缺乏漏层预测手段,现场钻遇漏失后主要依靠人为经验判断漏失类型,再逐一试验用已有的颗粒、水泥等封堵材料进行封堵,一次堵漏成功率不足40%,单次堵漏需要3天以上,堵漏材料选择准确率低。此外,多种材料多次试堵将加大现场材料准备难度和作业周期、增加作业成本。为此,引入完全原生数据再现技术,建立矿场入井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参数与钻遇漏层后地面可直接获取信息的定量关系,计算设计工艺下垂向地层漏速分布,实现漏点钻前预测。通过反算具体漏层漏速下降为零时的入井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参数取值,确保人工选择堵漏材料的准确性,提高矿场漏失控制的成功率。
2.方法
收集G区块内10井次钻完井76项原生参数的35万余个数据,以漏失速度为目标函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神经网络等数学方法,每10 m拟合原生参数与实际漏失速度间的定量关系400套。以自身误差最小为指标,优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数学关系,代入设计的钻进工艺参数,计算垂向4 000 m的漏点分布及漏速大小,实现钻前漏层预测。采用扰动分析法逐一筛选各漏层漏速主控因素,反算漏速降至零时,主控因素中一系列入井材料性能与施工工艺的优化值,指导现场封堵材料的选择。如图1所示,完成了垂深2 480 m设计工艺钻进漏速预测及应用优化封堵材料漏速预测。
图1 预测垂深2 480 m处漏点漏速(左)及应用优化后封堵材料漏速(右)分布图
3.作用和效果
C3-X井设计垂深约4 050 m,钻前利用漏失主控方程预测出全井筒垂向上共4处漏点,分布在垂深30~ 40 m、2 740~2 760 m、3 250 ~ 3 270 m、3 370 ~ 3 390 m 等 4 个井段内,预测漏速范围为3.20~28.96 m3/h,据此提前制订了适合的堵漏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参数调整方案。实际完钻后全井筒钻遇漏点共5处,分布在垂深 32 ~ 43 m、2 726 ~ 2 738 m、2 751 ~ 2 757 m、3 253 ~ 3 262 m、3 381~3 385 m等5段内,漏层预测准确率达到80%。其中,预测准确的4个漏点应用推荐的封堵材料与工艺后实际一次封堵成功率为100%,单次堵漏平均损失工时仅1.18天,较区域平均水平下降了67.10%,封堵材料选择准确,堵漏效率提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