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新时代医者精神融入高级健康评估课程的实践效果
2023-01-13张云菊罗娟周谊霞杨勤石国凤顾鸿覃海龙杨旭彪周静
张云菊 罗娟 周谊霞 杨勤 石国凤 顾鸿 覃海龙 杨旭彪 周静
1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21级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9级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贵阳 550001;3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贵阳 550025;4贵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贵阳 550001;5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贵阳 550025;6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科,贵阳 550025;7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贵阳 550025;8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贵阳 550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事业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高层次、专业化的护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和临床护理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护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是护理教育关注的重点[3]。近年来,为了落实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立德树人、课程育人”这一中心任务,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不同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4-5]。课程思政建设是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弥补思政教育和护理人文教育短板的有效途径[6]。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7]。新时代的医者精神来源于新时代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救死扶伤、批判精神等优秀精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8];其指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9]、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还应该具有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10]。在课程中融入新时代医者精神思政元素,对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十分必要。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是护理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增强研究生诊断推理和临床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科研能力和人文精神[11]。本研究通过将新时代医者精神融入高级健康评估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专业知识与医者精神相结合,培养护理学研究生成为具有团队精神、科研思维等德才兼备的人才,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1年2月~2022年1月,选择贵州省某全日制普通高校2021级护理学专业46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44名,男性2名。46名硕士研究生均已知晓并自愿参与本项研究。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参考刘兰惠[12]的相关研究结果,问卷设计从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维度出发,共设置了23个条目和1个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问卷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842,这说明整个问卷内在一致性良好,具有较高的信度。课程思政教学结束后,对护理研究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现场发放、匿名填写后提交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6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
1.3 教学实施
1.3.1 思政目标 培养研究生具有科研思维、无私奉献等科学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的护理职业观;提高护理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1.3.2 教学组织 组织课程教师集体备课,充分研读新时代医者精神,挖掘思政元素,研讨制定课程学习菜单,将思政元素融入高级健康评估课程进行教学实践,课程总计36学时。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建立无处不在的课程思政学习环境。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及时反馈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评促学,注重研究生科研思维和临床思维的考评与提升,提高研究生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等精神,最终形成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新时代医者精神思政育人教学方案。具体教学安排详见表1。
表1 贵州省某全日制普通高校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方案
1.3.3 教学实施 本课程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统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引导研究生“精神成人”。其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课程统整,开展理论教学: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德育目标、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研究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统整,以新时代医者精神的价值体系为核心,以“爱”为情感传递主线,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其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高级健康评估课程。②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使命感:将研究生分为6组,其中1~4组每组8人,5~6组每组7人。课前线上发布教学案例,通过小组探究性学习,提出救护方案。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人文关怀、团队合作”等评分指标,通过研究生自身体验,引发急救理念的深刻感悟及护理职业的责任和使命。③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程教学:课前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视频导入新时代医者故事,采用小组讨论激发研究生主动学习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于课前发布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研究生思考、发散思维。教师对研究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鼓励研究生积极探索。此外,教师顺应网络时代新发展要求,探索与研究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例(%)]表述,采用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生对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思政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78.3%(36/46)的研究生认为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思政对良好品格和行为的形成影响较大;65.2%(30/46)的研究生认为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84.8%(39/46)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通过课程思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00.0%(46/46)的研究生认为课程思政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43.5%(20/46)的研究生认为任课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的表现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较大影响;41.3%(19/46)的研究生认为任课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的表现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具体结果详见表2。
表2 贵州省某全日制普通高校2021级护理学专业46名硕士研究生对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思政的认识[例(%)]
2.2 研究生对高级健康评估课程不同思政教育方式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程不同思政教育方式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影响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982,P=0.001)。93.5%(43/46)的研究生选择“案例故事”;78.3%(36/46)的研究生选择“教师点评”;56.5%(26/46)的研究生选择“同学分享”;47.8%(22/46)的研究生选择“课堂活动”;45.7%(21/46)的研究生选择“理论知识”;32.6%(15/46)的研究生选择“课堂讨论”。
2.3 研究生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得到的收获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得到的各种收获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25,P=0.658)。87.0%(40/46)的研究生选择“精神成长”;84.8%(39/46)的研究生选择“拓展视野”;82.6%(38/46)的研究生选择“学到知识”;71.7%(33/46)的研究生选择“提高能力”;63.0%(29/46)的研究生选择“兴趣提升”。
2.4 研究生认为提高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应当采取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在为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应当采取的措施的选择上,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951,P<0.01)。47.8%(22/46)的研究生选择“增加理论知识的讲解”;78.3%(36/46)的研究生选择“增加案例故事”;30.4%(14/46)的研究生选择“增加个人或小组分享”;52.2%(24/46)的研究生选择“增强师生互动”;56.5%(26/46)的研究生选择“增强课堂讨论”;71.7%(33/46)的研究生选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56.5%(26/46)的研究生选择“解读课程相关问题”;10.9%(5/46)的研究生选择“改革考试和评定成绩方式”;19.6%(9/46)的研究生选择“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能力”;21.7%(10/46)的研究生选择“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84.8%(39/46)的研究生选择“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学生内心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3 讨论
3.1 新时代医者精神促进高级健康评估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着力点。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3]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特别提出:“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因此,切实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需要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特别是医学类(含护理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更需要注重思政教育[14]。本研究在高级健康评估专业课程中融入新时代医者精神,旨在将研究生培养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优秀医者。结果显示,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学知习技,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其对仁爱之心等优秀品格的领悟。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增加案例故事、实践教学环节、解读课程相关问题;教师需要解答研究生内心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质量,以更好地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
3.2 新时代医者精神融入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研究生人文素养
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医学人文的发展相对滞后,整个社会对医学质疑的声音日益高涨[10]。受传统医学教育影响,高校在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中也偏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承[15]。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健康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16],现代医学教育必须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17]。因此,医学院校应当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并重, 并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尝试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培养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发展[18]。
因此,有必要讲好新时代医德故事、宏扬医德正能量,为医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19],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20]。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对研究生而言,案例故事和教师点评对其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英雄事迹分享、增加教师点评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对思政元素的深刻体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研究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效果[21]。同时,在教学过程中,43.5%(20/46)的研究生认为任课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的表现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较大影响;41.3%(19/46)的研究生认为有非常大的影响。运用优秀案例、教育素材在研究生心中激起情感震荡和价值共鸣,启发研究生的想象力,并使他们把这种情感内化为道德意识、外化为行为规范,达到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目的[22]。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着力加强“医德医风、医者仁心”的教育,将其培养成为“有温度的护理人”,使研究生人文教育真正落地[23],帮助研究生承担起今后作为护理人员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攻坚克难的责任和担当,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3 新时代医者精神融入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思政教育提高了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和相关因素的看法,其水平的高低对于职业人员的离职意愿颇有影响[24]。护士职业认同感是指护士对护理学专业、职业地位、职业责任的正向认知和决定自身形成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25]。积极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降低离职倾向;消极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增加护士的职业倦怠,增加离职倾向。随着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毕业后进入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学研究生越来越多[26],然而护理学研究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存在着职业认同感较低的问题[27]。职业认同感低会使护理学研究生对其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以致于达不到学科培养目标、影响学科建设与发展[28]。因此,急需引导护理学研究生正确认识护理人员在医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高校需要加强护理学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护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求学目标、求学动机,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其职业认同感培养[29]。与此同时,关怀角色被认为是研究生职业认同的预测因子。关怀的知识能力可以从护理培训和日常经验中获得,但在护理学研究生教育中,仅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不进行内化的过程,并不会导致关怀角色的稳定。所以,即使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关怀也不能被忽视,应当采用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课程建设[30]。本研究结果显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研究生了解仁爱之心、服务社会等价值观,让其体会到护理职业为生命做出的贡献,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课程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以致用,落实学到知识、拓展视野、精神成长的综合育人理念,使研究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发挥新时代医者精神在提升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感上的重要作用。
4 结语
新时代医者精神融入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思政教育,为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高人文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开辟了新思路。本课程以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为载体,恰当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采用案例故事和教师点评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有助于加强研究生专业能力和品德修养;同时,新时代医者精神融入研究生高级健康评估课程,还可以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有效实施德育渗透,提高研究生思政素养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问卷调查结果只是研究生的一种自我评价,且是一种主观判断。仅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其全面性和客观性均有所欠缺。今后将构建“多元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主体等进行课程改革及其效果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增加案例故事、实践教学环节、解读课程相关问题、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同时,需要解答研究生内心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更好地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最终实现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云菊、罗娟:资料收集和论文初稿撰写;周谊霞:项目设计和论文指导;杨勤:教学改革指导;石国凤:组织课程教研;顾鸿:研究生思政指导;覃海龙:研究生课程教研管理;杨旭彪:参与课程思政教研设计;周静:参与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