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域外手工品跨境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
——以内蒙古非遗项目“俄罗斯族纺织技艺”为考察对象

2023-01-13程香钰王中华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手工艺品呼伦贝尔编织

程香钰 陶 雯 王中华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3.内蒙古 额尔古纳 022250)

在我国的北疆与俄罗斯相接壤的地区,生活着我国跨界民族之一的俄罗斯族,所谓跨界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分别在两个或多个现代国家中居住的同一民族。”[1](1)生活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的俄罗斯族后裔,就是典型的跨界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计有俄罗斯族人口15393人。”[2](70)中国的俄罗斯族,分散生活在全国31个省或自治区的辖境内,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为俄罗斯族后裔主要的聚集地之一,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的俄罗斯族人口,约有5020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的各盟市,其中,呼伦贝尔市为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俄罗斯族后裔的主要分布地区。数据显示,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俄罗斯族后裔的人口,占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族后裔人数的94.44%,而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市,是中国俄罗斯族后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①

十九世纪末期,鉴于俄罗斯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俄罗斯政府雇佣大批华工,前往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从事生产劳动。不少入俄华工男性在与当地的俄罗斯女性频繁接触后,彼此间产生爱情而结婚,在俄罗斯出现了很多混合国籍的家庭。自民国以降,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娶俄罗斯女性为妻的华工,带着妻子儿女回到国内,在中俄边境地区中国一侧的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境内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他们的子女,形成了中国第一代俄罗斯族后裔。在两个民族相互交流(尤其是中华民族与域外俄罗斯族男女相互通婚,养育后代)中,形成了中俄混血的跨界民族,双方的文化,日益融合,也由此而产生出新的文化观念,这种新的文化观念,外化为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举止,也必然生成由文化交融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产品。其中,随俄罗斯族女性入华的“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例。

中俄双方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首先显现出这种文化互动的,就是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彼此交融,“……呼伦贝尔俄罗斯族二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同一个人在着装方面,既保留汉族人的特点,又显示出浓郁的俄罗斯族风格……”[2](70)在彼此共生互补的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中俄民众的欢迎,被中俄两族的民众共同接受,广为流传,一直传承至今。

2019年,“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入选第七批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该项域外民族手工技艺跨境传播手工技艺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而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从小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颇感兴趣。2022年2月,笔者利用假期时间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的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对这个非遗项目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工作。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地处额尔古纳市的中南部,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也是中国俄罗斯族相对集中的聚居地之一。王秀芬女士,是“俄罗斯族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她就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的恩和俄罗斯民族乡。

王秀芬(俄语名娜佳),俄罗斯族后裔,1962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额尔古纳市,从上学、工作到退休,一直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的恩和乡。从她12岁开始,就跟着她的母亲果佩珍(“俄罗斯族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学习俄罗斯传统的手工纺织和编织技艺。自2019年,“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申请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作为该项目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女士,就自觉担负起对这项跨境手工艺非遗项目的传承责任与保护义务来。

在此次田野调查期间,笔者首先来到王秀芬女士家中拜访(见图1,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去“俄罗斯族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女士家中拜访她时的合影。图中左边为王秀芬女士,右边为笔者本人。拍摄时间:2022年2月9日上午10:10。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王秀芬女士家中。摄影:王中华),在访谈的过程中,王秀芬女士给笔者讲述了俄罗斯族纺织技艺传入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过往,并向笔者展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手工技艺的部分成品(见图2,王秀芬女士向笔者展示她制作的“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成品。图中左边为王秀芬女士,右边为笔者本人。拍摄时间:2022年2月9日。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摄影:王中华)。她还毫无保留地为笔者展示了这项非遗项目从选材、加工、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

图1

图2

“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历史发展轨迹,尚未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笔者的田野调查,多是经王秀芬女士以口述史的形式告知笔者的,以下即是笔者根据王秀芬女士的口述史实录整理的田野调查实录资料,加上查阅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彼此相互印证,比较分析,而最终撰写完成的田野调查报告。

一、“俄罗斯族纺织技艺”跨境传播的历史溯源

(一)“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传入与发展

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发展,主要是在民国时期有一定规模的俄罗斯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情况下发生的,移民的主体,自然是旅俄归国华侨和他们的俄罗斯族配偶及其后代。若追溯俄罗斯民众入华的历史时段,有文献史料记载的俄罗斯人最早入华的时间,可追溯至元朝时期。《元史》中即有俄罗斯人移居到中国辖境内生活的记录,今天所称之“俄罗斯”,在当时的汉文典籍文献中,被汉译为“斡罗思”。[3](758)也就是说,从元朝开始,中俄两国民众往来交流的情况,就有了文献史料记载的佐证,历史典籍文献及现当代研究者的书籍中,都记录有两国间民众数百年来多次往来的例证,“……1882年, 一位鄂伦春族猎人在黑龙江上游漠河一段的右岸,为母亲挖掘墓穴时,无意中发现了大量沙金。此后, 俄国人大量进入中国额尔古纳河下游右岸和黑龙江上游右岸开采金矿……很多来自中国山海关以南各省的单身男子,被在这里开采金矿的俄国资本家招为雇工……”[4](60)这些入俄的华工,在俄罗斯常年工作生活,受其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转向俄罗斯化,其中很多华人与俄罗斯女性结婚,之后,出现了第一批中俄混血的后裔,他们后代子女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俄罗斯文化特点,“……十月革命后若干年,旅俄华侨及其子女大部分回到国内,特别是东北地区,由此把俄罗斯文化带入这一地区。”[5](4)今天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地区,就是当时旅俄归国华侨和俄罗斯侨民最大的聚居地之一。

从俄罗斯来到中国境内的民众,不仅有俄罗斯族人,还有白俄罗人、通古斯人、布里亚特人等。17世纪后,俄罗斯人对在贝加尔湖东部和南部草原上驻牧生活的通古斯人与布里亚特人一律行使统治权,尤其是文化习俗上,对该地区生活的通古斯人、布里亚特人等群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十月革命后,一部分布里亚特人和通古斯人移居呼伦贝尔草原,由此把他们的文化,连同被整合了的俄罗斯文化带到了这里。”[5](6)

不论是俄罗斯境内的各个族群,还是旅俄归国的华侨,在他们来到中国东北地区后,都将俄罗斯文化及民俗带入中国并随着他们定居生活下来而开始自然传播,他们几乎是走到哪里,就将其带到哪里。尤其是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层面和音乐、舞蹈、宗教等部分精神文化层面上,较多的俄罗斯文化渗入当地的文化中,形成了中国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文化圈,其中“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也是伴随着俄罗斯文化的跨境传播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在逐渐接受了带有俄罗斯文化特色和风格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并使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出现了兼有中俄特色的“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手工艺品。

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俄罗斯人入华的迁徙过程中,俄罗斯女性伴随中国男性来到中国,与此同时,她们也将俄罗斯的纺织技艺一同带到中国来,在日常的生活中继续编织和使用,《俄罗斯简史》一书中提到“……俄罗斯妇女都擅长刺绣、编织,技艺娴熟……”[6](113)俄罗斯纺织技艺的传入,首先在服饰方面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民众产生了影响,由俄罗斯纺织技艺所制作出来的别样的服饰,改变了原本生活在中国东北额尔古纳地区的民众只穿粗布棉衣的生活习惯,有研究者发现“呼伦贝尔俄罗斯族中的老年女性……冬季系毛织大披肩三角头巾。”[2](70)俄罗斯移民手工制作的毛织大披肩三角头巾,自然派生于俄罗斯纺织技艺所赐,其制作的基本材料,就是俄罗斯人的毛纺线。俄罗斯女性使用这种毛纺线来展示其纺织技艺,制作出花色品种多样的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服饰,除了制作服饰以供应生活外,她们也延续了其传统纺织技艺同时覆盖其他手工艺品制作的情况,例如俄罗斯喜爱的挂毯、地毯、窗帷、床帷等生活用品,也都制作的十分美观,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功能,别有俄罗斯风情,这一带有俄罗斯风格的纺织技艺,在跨境传播的过程中,丰富并增添中国东北民众生活中的情趣与美感。

“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传统技艺和基本工具,可以说随着俄罗斯移民的到来,被完整的带到了中国,由于对于穿着衣饰的需要及对美化家庭环境的偏爱,由俄罗斯风格的纺织技艺而创制的各种服饰及家庭用品,迅速在呼伦贝尔地区传播发展起来。最早的时候,也就是“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由于纺织材料的匮乏,俄罗斯女性颇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她们只能因陋就简地使用其娴熟的纺织技艺,将羊毛纺织成色彩单一的白色毛线,再掺杂部分棉线等尽可能用上的材料,一同编织出部分装饰室内生活环境的手工艺品。那一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族聚居区的民众,基本上在每个俄罗斯族家庭里,都能看到她们手工编织的各种装饰品。并且,当地不少其他民族的女性,如汉族、回族、达斡尔族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俄罗斯女性编织手艺的影响,也开始学习俄罗斯族家庭编织手工艺品中的一些实用品和装饰品,如当地的汉族、回族人家庭中,人们也能常常见到一些有俄式台布、俄式抱枕及一些简单挂饰的俄罗斯手工编织饰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编织材料的丰富和多元,俄罗斯女性跨境带入中国的纺织技术也有了发挥的余地,所制成的毛线颜色开始多样,图案样式,也变得丰富起来,产品种类也渐渐增多,一时间,更多的颇具俄罗斯文化风格的挂毯、地毯、窗帷、床帷,还有各种垫子及更复杂的挂饰等,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用俄罗斯纺织技艺纺织的毛纺织手工艺品,有着强大的实用功能,也有着装饰美化家庭环境的作用,它们在一些俄罗斯族后裔的家庭中,一直沿用至今。

(二)“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布料、毛线及更多的新的服饰加工材料飞速增长和批量生产,生成出的各式各样的服饰料琳琅满目。俄罗斯风格的手工纺织技艺,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不论是实际使用或用做装饰,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少,采用“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也日渐淡出本地民众的视野。如今,“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衍生手工艺品,处在濒临失传的边缘,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的呼伦贝尔地区,本来就人口稀少,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陡增,极少有当地的年轻人愿意潜心学习并传承这项慢工出细活的跨境传统手工技艺,现存的掌握该技艺的民间艺人,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家族几代手工艺人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文献史料的记载,也多是语焉不详,上述种种原因,使得“俄罗斯族纺织技艺”不能切实地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以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的俄罗斯族女性为主要制作者,也同时向其他民族及群体扩散,不少汉族、回族、达斡尔族女性,通过学习,也加入“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的制作者的行列,所制作的成品,也大多是自家及亲朋好友的家中使用。从笔者本次田野调查的结果看,迄今为止,由“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所完成的手工艺品,基本上暂无进入商业流通领域。

笔者采访的王秀芬女士,曾告诉笔者:

这些年夏季,我一直在恩和(即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经营“俄罗斯民族家庭游”项目,有不少过来的游客,喜欢我制作的俄罗斯风格的手工艺品,由于是纯手工制作,他们或将其买走。但是面积较大的手工挂毯,因耗时长、耗材多,所以价格不低,因此,购买定制的人并不多。

王秀芬女士也和笔者提到,为使“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更广泛的传播,也为了让更多人的外地人了解这项跨境传播的手工技艺,她创办的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民宿建筑,为冬暖夏凉的传统俄罗斯风情的木刻楞,王秀芬女士用自己的纺织手工艺品,几乎装饰在房屋的各个角落(见图3、图4,为王秀芬女士在自己经营的木刻楞民俗中展示的采用“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制作的个人手工艺作品。拍摄时间:2022年2月11日上午10:20。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内,摄影:程香钰),使每年来民宿旅游住宿的远方游客,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项跨境手工艺品魅力,还能切身体验一下该项手工技艺的实际操作流程。

图3

图4

二、“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制作的工艺流程

(一)“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工艺流程

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有机会近距离观看并录制了采用传统的“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制作工艺产品的整个过程,现将其梳理归纳如下。

具体来说,“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主要工艺流程,分为取材、纺线、染色、编织等四个步骤。

首先,“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主要工艺制作流程的第一步,是选取材料。“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制作者,通常是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选择使用当地盛产的羊毛。选毛的标准,是要选取绒毛比较多的羊毛,先进行初摘,以去掉较大的杂质碎屑,同时要进行反复的清洗,再后来,则是消毒、晾晒等系列步骤。最后,再进行精摘细选,选出松软的羊毛作为编织材料。精选出来的羊毛材料,经过上述几道工序,就可以形成用来纺线的备用材料了。

其次,是制作流程的第二步,纺线。羊毛经过以上若干选材工序后,就可以用来纺线了,纺线的方式依然是采取古朴的传统方式,现在使用的主要是两种纺线方式:一种是采用俄罗斯人使用的从俄罗斯传入的脚踏纺车(见图5,为纺线工具特制的脚踏纺车。图片资料来源:生命·额尔古纳公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中的纪录短片截图照片。摄影:额尔古纳市文化馆与额尔古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摄制)的纺线方式;另一种,是使用“维里爵是嘎”(见图6,“维里爵是嘎”图片资料来源:生命·额尔古纳公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中纪录短片截图照片。摄影:额尔古纳市文化馆与额尔古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摄制)纺线,这是一种源自俄罗斯本土的更加古老的传统纺线方式。先纺成单股线,之后,要进行合线。早先,是才用两股纺制的羊毛线来合线的工艺技法,后来,为了使纺出的线更加结实,就采用了一股羊毛线和一股棉线一起合线的工艺技法,制成粗细不同的毛线。这种合股的纺线工艺,就称之为“维里爵是嘎”。

图5

图6

最后,对于合股而成“维里爵是嘎”纺线,还要进行反复清洗,使其干净整洁后方可使用。经过以上两套工艺流程制作出的纺线,就做成了毛线,这种毛线就可以直接用来编织服饰及其他手工艺品了。纺线的季节通常选择在夏季,因为有充足的阳光,更便于羊毛的晾晒,而干净松软的羊毛,则更利于纺出质量上好的毛织品。

再次,即是制作流程的第三步,染色。早年没有染料的时日里,完成上面的第二步工序,就可以用处理好的毛线直接制作服饰或其他手工织品了。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各种物质材料渐渐较为丰富起来,有了各色的染料。俄罗斯从事纺织的女性,便开始对她们制作出的纺线进行染色。对于合股线的染色,通常是是在合股线处理完成后,再用一些纯度较高的基础色染料进行染色。也正是因为发展出染色这一工艺流程,才使得后来以毛纺织材料制作的服饰及其他手工艺品,无论是色泽还是图案,都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第四,制作流程的第四步,就是最后的编织了。这是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最后一步,就是用各种纺织技法(编织针法),编织出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服饰成品及其他手工艺品装饰品来,完成最后的成品。

以上即是“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编织工艺特色

“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编织工艺,主要分两种:钩针编织和棒针编织。制作工具,为不同型号的钩针和不同型号的棒针。

通常情况下,制作手工艺品时的编织工艺技法和编织工具,多采用钩针编织技法,或是棒针编织与钩针编织相结合的工艺技法。其制作,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起针,开始编织;一种是钩布结合,也就是在一块布上去钩织,过去在圆形的布上去钩织,现在则是在各种形状的布,还包括布包之类的物品上直接钩织。

采用“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编织服饰或手工艺品的妇女们,常常是根据传统套路制作自己谙熟的手工制品,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一边按照传统套路编织,一边还需不断寻找灵感,设计新的造型,使得编织出来的成品的造型,既有美感,又充满偶然性。有时,她们会事先敲定好作品的主题,先将其设计出造型来,再进行编织。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首先编织出工艺品成品的单元小样,测量出小样的尺寸,再根据单元小样的尺寸,设计出最终的工艺成品的造型,再最终完成编织的工艺品。从目前依然流行的编织技艺看,其基本的编织技法,还是从俄罗斯传入的基本针法,也与现在中国各地区广泛运用的编织针法大体一致。

中国棒针编织与钩针编织的历史溯源情况如下:

棒针编织:“据《文物》记载,1982 年中国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丝织品中有带状单面纬编两色提花丝针织物,是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手工针织品,距今约 2200多年。”[7](1)原始时代,先民们用藤条编织,创造出来编织术来,后来发展成编织一些简单而粗糙的纺织物,于是,出现了纺织品。古代的游牧民族,为了抵御严寒,使用树枝条根将毛纺粗线结成片状,裹在身上取暖,后来才慢慢发展创造出后来的毛衣。20世纪初,手工编织的各种款型的毛衣,出现在上海和天津这些沿海租界城市。手工棒针编织,在我国一直拥有重要地位,一直延续至今……②

钩针编织:在远古时期,先民们用手指或是粗糙的钩针,将植物纤维编织成渔网,于是,钩针编织技艺的雏形出现了。③“……《易·系辞》谓,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8](1)我国的手工编织的技术可谓是历史悠久,中国远古的先民早就开始了钩针编织的尝试,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就发现有手工编织的织物,之后的许多朝代,都有多种编织技艺的史料记载,中国的编织技艺还曾以多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然而,由于中国在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至18世纪,中国的纺织行业,特别是编织技艺已然落后于世界各国的步伐。在近现代历史的记载中,手工编织的文献图片,多是记载于欧洲、美洲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文献当中,如我国西南边阿富汗的钩织技艺和欧洲爱尔兰的花边钩织技艺,享誉世界。至19世纪初,钩针编织技艺制作的工艺品,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服饰、室内装饰等各领域中去,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发展开来③。

中国各地出现的现代钩针编织技法,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域外不同地区传入的,如同“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钩织技法从俄罗斯跨境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一样。总的看来,“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钩织技法与国内其他地区广泛使用的针法,大体一致。彼此的区别,是采用俄罗斯族纺织技艺中钩针编织技法制作出的手工艺品,是在手工艺品种类和装饰纹样等方面,显示出俄罗斯独特的风格的。

三、手工织品种类、装饰纹样及形式美特点

(一)织品种类与装饰纹样

“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制作种类,包括地毯、窗帷、床帷、垫子、俄式抱枕、手工挂饰及当作各种垫子使用的常见小物件等,其制作种类,可谓多种多样。

其中诸多成品装饰纹样的内容,多为抽象的组合图案或抽象的事物描绘,这样的装饰风格,都带有浓郁的俄罗斯装饰风格的倾向。

采用“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编织的手工地毯、窗帷、床帷、垫子、俄式抱枕及挂饰的装饰图案,常常装饰为为律动的组合图案,而俄式手工挂毯的装饰图案更较为特殊,多是将俄罗斯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或美好祈愿,抽象化为变形装饰纹样,编织在挂毯上。在以“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编织的工艺品饰物上,其图案中表现出的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内涵,记录着俄罗斯人美好的精神向往。

右下图展示的,是其手工艺品中常见的小物件,各种花饰垫子(见图7、图8,均为王秀芬女士制作的花片垫。拍摄时间:2022年2月14日下午4:10。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摄影:程香钰),可以垫在餐具、花瓶等家居用品下方。形状为各种形式的花片,色彩鲜明跳跃,图案充满律动感。

图7

图8

装饰着俄式图案的钩织地毯(见图9、图10分别为入门地毯和卧室地毯,由王秀芬女士制作,拍摄时间:2022年2月13日上午11:20,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摄影:程香钰),常以长方形或圆形出现,根据不同房间的实用价值和装饰功能的具体使用情况而定,其形制造型和装饰纹样,会随摆放位置、视觉效果等而变换。例如,放置在门口多用作擦鞋时踩踏的地毯,其密度就较大、毛线亦粗疏、厚重且结实;而放置在卧室床边的地毯,往往又密度 小、毛线细,还显得轻巧,这也是熟练掌握了“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编织技法的妇女们,在其过往的制作经验中,已经达到了“形式追随功能”创作效果的得心应手之作。

图9

图10

手工钩织的俄式抱枕(见下列组图,图11~图13,均为王秀芬女士制作的俄式抱枕。拍摄时间:2022年2月11日下午4:12。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摄影:程香钰),主要功能是以保暖、舒适的实用功能为主,在此前提下,才考虑在图案与色彩上的配置上,也要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通常的情况下,颇具俄罗斯风格的俄式抱枕的装饰纹样,多是在均匀的方格中,钩织相同的花片,在二维平面中展开,呈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有规律分布,上面的装饰色彩也是采用鲜明跳跃的撞色进行搭配,这种俄式抱枕,常用在室内沙发、座椅或床头进行装饰,颇有俄罗斯田园风光的浓郁情调。

图11

图12

图13

采用“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编织技法,制作的一些俄式风格的床帷(见图14,王秀芬女士制作的俄式风格的床帷。拍摄时间:2022年2月10日上午10:40。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内。摄影:程香钰)和台布(见图15,王秀芬女士制作的俄式风格的台布。拍摄时间:2022年2月9日。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摄影:程香钰),给人的直观感受,则是看上去十分轻巧、透气,整个图案设计,以镂空的蕾丝状为主,手感柔软,坠感强。色泽的采用,则以略显洁净的单色调呈现,非常适于用作床上、桌子的配饰。

图14

图15

窗帘(见图16,王秀芬女士制作的窗帘。拍摄时间:2022年2月14日上午11:25。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内。摄影:程香钰)的关键功能,是在于透光性好,既可以保护隐私,又可以给房间营造出柔和光线的氛围,图案通常是百变的祖母方格排列。窗帷(见图17,王秀芬女士制作的窗幔,拍摄时间:2022年2月9日。拍摄地点: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摄影:程香钰),是挂在窗户上的装饰,有窗帘和窗幔两种形制样式,其功效是用以遮光和保护隐私。现在用作窗帷的装饰品,是与现代窗帘搭配,以凸显美饰窗户的存在感,顺便发挥遮光的效果。窗幔的制作,并不十分繁复,主要是通过它来显现轻盈感和营造艺术氛围。

图16

图17

手工挂毯的图案设计则不同,它有直接表达物象及承载文化内涵和精神向往的功能。挂毯的图案多为动物、人物或抽象化图案。鹿、蝴蝶、鸽子(见下列组图,图18~图20,分别为麋鹿挂毯、蝴蝶挂毯和鸽子挂毯。拍摄时间:2022年2月12日上午11:00。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内。摄影:程香钰)等。

图18

图19

图20

其中的鸽子挂毯,特别具有历史感。为非遗项目“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第一代传承人所编织。这幅挂毯,完全是采用传统工艺选择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编织加刺绣而成,其中承载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尤显独特的魅力。

在挂毯的制作中,上面的纹样设计,也常有描绘当地人生活场景的纹样图案,如右边这幅挂毯(见图21,展现当地人生活场景木屋民居的挂毯。拍摄时间:2022年2月11日下午3:45。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多利河畔木屋民宿内。摄影:程香钰),这幅挂毯作品的制作技艺,为钩棒织结合的编织技法,挂毯上的图案,描绘了日落十分炊烟升起的场景,当地民众木刻楞建筑的加入,忠实记录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图21

(二)形式美特点

“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艺术形式,是以钩针编织或钩针编织与棒针编织结合的方式,制作成挂毯、地毯、窗帷、床帷、垫子、抱枕以及挂饰等重在家庭装饰的手工艺术品。过去,俄罗斯族人多住在乡下自己盖的木刻楞房子里,这种木刻楞式的房子,是典型的的木质材料搭建的木屋建筑,很显然,其窗框、家具等,也多为木质。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所制作的毛织品手工艺品,以家居装饰工艺品的形式呈现在木屋中,而且,其色彩多为暖色调,其上装饰的图案,也多为阳光明媚色泽艳丽的喜庆吉祥图案,这与木质材料的家具,交相呼应,更使寒冷地区的人们一回到家中,立即就能体味到十分柔软、异常温暖的质感,尤其是这些毛线材料编织的饰品,在房屋中搭配装饰的也十分富有层次感,这也是以前欧洲寒冷地区的国家,在家中常常展示呈现出的相较于恶劣气候的一种祥和感和装饰感。

四、“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产品的保护与传承

在“俄罗斯民族纺织技艺”从俄罗斯到中国跨境传播的百余年中,见证了中俄两国的边民在热爱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美的探索和追求,还承载着中俄手工艺品交流传播的历史。“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手工艺品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体现着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手工艺人对美的直觉感受和实践探索,她们将这项手工艺术在装饰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达到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自然境界。

俄罗斯族女性将带入中国的手工编织技艺融合到她们在中国的实际生活中去,发挥着跨界民族在文化传播方面的艺术价值和实际生活中美的诉求。

(一)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俄罗斯民族纺织技艺”从俄罗斯到中国的跨境传播,传播范围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中俄边境中国一方,虽然属小众的、特别的纺织类非遗项目,但它依然承载着历史述说与文化融合重任。

由于其传播范围的有限、受益人口不多的时空局限,在传播效果上存在着“传播链脆弱”和“传播渠道单一”[9](127)等问题,因此,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刻不容缓的,应当让更多的人通过这项技艺了解这项跨境传播的手工艺品展现出怎样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笔者在综合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后认为:当今“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的传承与保护,存在着困难,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遗保护管理的专业人员和非遗的继承人才缺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各级非遗项目保护工作,都由市文化馆负责,他们身兼数职,专门负责非遗保护的专业人员几乎没有,导致非遗保护项目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至于基层旗县的非遗管理人员,根本谈不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区,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对当地诸多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不大熟知,由此而产生的当地非遗保护项目的开展举步维艰;

其次,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执棒者”。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大多呈现出老龄化问题,而且,她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较为保守,不少非遗项目的传播依然停留在过去口口相传的简单线型传播模式上,传承的范围越显狭窄。不少非遗传统技艺,出现人绝艺亡的式微趋势。本文考察调研的“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的传承与保护项目,为第七批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传承人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地区,这是一个地处中俄边陲的小城镇,发展速度缓慢,人口稀少,年轻人外出发展,大量流失,对非遗项目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来说,前景不容乐观。生活在当地年轻人,极少注意到传统非遗项目传承的危机,自然缺少一份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因此,对于优质传承人的选择难以做到择优录取,重点培养,形成对此项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强大团队,近乎奢望,这是当地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所面临的挑战;

再次,非遗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本身没有非遗保护的专项经费预算,政府扶持资金亦十分有限。每年国家财政对于国家级传承人的补贴为20000元,对于自治区级传承人的补贴为5000元,而对于地市、旗县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是没有专项补贴的,“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的项目的传承人,基本上是需要自己拿钱来维持;

最后,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困境,几乎是中国目前所有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的传承与保护项目的发展境况,也不例外。该项目作为跨境传播的手工艺品,产生的时间不过百余年,直到2019年,才申请获批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老龄化,对于传播方式、市场营销不擅长,对于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较为传统,手工艺品进入大市场流通的机会少之又少,上述种种情况不可避免,难以迅速对接现代化市场的需求。非遗项目“俄罗斯族纺织技艺”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靠传承人家族式的手工作坊生产,手工艺品的交易流通,为当地小范围的居民之间、传承人与游客之间进行售卖,来产生经济价值,这就使其规模小、产量低,自身的宣传力度薄弱,本土范围以外的知名度较小,因此,产业化生产困难的状况,一时无解。

(二)对策与建议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在与“俄罗斯族纺织技艺”非遗项目的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女士交流和访谈中了解到,这项非遗项目的推进工作已有起色。自从该项目申请获批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后,已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在呼伦贝尔市举办的非遗展览中参展,政府还为该项目专门组织拍摄了宣传视频,通过媒体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王秀芬女士自己也找到了传承的使命感,她开设具有浓郁“俄罗斯族纺织技艺”氛围的民宿,向外地游客传播并售卖这项手工艺产品。

笔者在实地调研考察的过程中,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思路⑤加上自己对传承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地区,面积大、民族多,要想照顾的面面俱到,政府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有限的。但通过政府的宣传平台,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还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媒体、展览等传播方式,向居民及游客宣传该项非遗项目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引导人们加强保护意识,吸引感兴趣的游客前来学习和购买;

第二,非遗项目的保护,需专业的管理人员,设置更加详尽的非遗保护与管理规划,使非遗保护的政策更专业,也更接地气,才能为各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各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也需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其传承项目的衍生产品,不断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对后继传承人的培育意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也归纳总结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几点诉求:首先是否可以在政府或民间包括开发商等组织的扶持下,大力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年轻人来学习非遗项目。一方面有益于传承学习,一方面有益于各项非遗项目,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有机会进入市场;其次,是否可以通过聚集周边城镇感兴趣的年轻人学习后,带动手工艺产业,联合村民分工,利用网络传播、宣传并销售,从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对当地村镇的经济扶贫也有帮助;再次,是否可考虑通过政府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将部分非遗项目加入到当地学校的民族特色课程设置中,让孩子们从小对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有所了解,这更利于当地的非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这份保护与传承重任,需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结 语

进入中国东北边陲的俄罗斯族,作为域外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不论是历史还是当今,中华文化因各个民族艺术文化的融合,才使得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熠熠生辉,其中,也包括入华定居的俄罗斯族,更包括跨境传播的俄罗斯手工艺品。作为我国跨界民族的俄罗斯族手工艺术,在边陲城市发展传承,每一根毛线中,都承载着对于历史的记忆和今天温暖的存在,每一件手工艺品也都注入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和睦、团结、融洽的情感和温度。

今天,“俄罗斯族纺织技艺”作为跨境传播的一个非遗项目,有着审美方面的艺术价值,也有着生产生活方面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值得我们去保护、传承、发扬的,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来,能助力“俄罗斯族纺织技艺”及其手工艺品在时空的发展中,越走越远。也希望该项小众的,甚而濒临失传危险的非遗项目,在理论研究上,也能有新的拓展和发展。

注释:

①可参阅梁云,管秀廷在《从文化变迁谈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呼伦贝尔俄罗斯族为例》(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一文中引用的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中呼伦贝尔市俄罗斯族人口数量的数据,同时,作者也提供了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俄罗斯族人口比例数据;

②可参阅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张丹丹的硕士论文《棒针编织在家居饰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第1页“棒针编织起源”一节之详述;

③可参阅大连工业大学韩宁2009年硕士论文《中国传统手工钩针编织工艺的市场化应用研究》第1页~第4页“手工钩编的起源”一节之详述;

④可参阅刘晓春,乌日乌特《呼伦贝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载《民族研究》2021年第5期)一文之详述;

⑤可参阅崔航《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策》(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一文之详述。

猜你喜欢

手工艺品呼伦贝尔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精品意识是手工艺品价值的基础
醉美呼伦贝尔大草原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闫锡聪
卖手工艺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