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数据看单田芳评书的影响力及其形成原因

2023-01-13肖璞韬顾军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单田芳评书受众

肖璞韬 顾军

评书,又称说话、说书、讲古,是中国传统曲艺项目之一,流传广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评书艺术平稳发展,至改革开放后达到新的高峰,涌现了不少评书艺术家,而单田芳先生就是其中的现象级人物。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超越传统媒体,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媒介,有资料显示:“让评书走进网络,最初的实践是张少佐在2003 年创立的评书网站”[1]。评书走入网络,为此后的大数据统计奠定了基础。

本调查以大数据展示单田芳评书在民众中的广泛影响力,并从更深的层次去分析其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一、从大数据调查看单田芳评书的影响力

单田芳(1934—2018),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55年加入鞍山曲艺团,2012 年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一生录制评书110 余部,累计1.5 万余集,是老一辈评书艺术家中作品最多、传播最广的领军人物。

单田芳评书在行业内部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图1 显示,喜马拉雅平台上播放量过亿的评书共25 部,单田芳先生有20 部,占比80%;酷我音乐平台上播放量过亿的评书共19 部,单田芳先生有14 部,占比约74%,单田芳先生在评书界的地位及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图1 喜马拉雅和酷我音乐播放量过亿的评书作品统计

评书是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受众对评书的接受程度,决定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和存续,因此,如何拓展评书受众是评书从业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受众方面看,单田芳评书的受众和其他评书同行多有不同,他的评书影响力具有两个特征。

1.受众地域广泛

评书是一门广泛流行于北方的传统表演艺术。如杨旭东在《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中说:“评书是众多曲艺门类中的一种,在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三省,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有着极其庞大的受众群体。”[2]

单田芳评书的受众亦如此,但不局限于这些地区。在百度搜索指数中,单田芳评书的受众省份除分布在河北、辽宁、北京、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天津等地外,在江苏、广东亦有一定的分布(如图2 所示):

图2 单田芳搜索指数的省份分布

若以城市排名,单田芳先生的搜索指数(如图3 所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沈阳、保定、郑州、石家庄、上海、长春、哈尔滨、唐山等地。上述北方省市仍然是单田芳评书艺术传播的大本营,这个结论迄今没有改变。

图3 单田芳搜索指数的城市分布

但单田芳评书影响在地域上已经悄然有了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是他的评书已经率先扩展到了广东和上海,这在中国评书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重要案例。究其原因,单田芳评书艺术南下,很可能与他后期创作的几部作品有关。其中一部便是单田芳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现代评书《百年风云》,其中可明确的分为四部分,《林则徐》《太平天国》《清末风云录》和《辛亥风云录》。其中《林则徐》和《辛亥风云录》讲述的故事均与广东有关,故而评书一经播出,立刻就吸引了众多的广东听众。而《老店风云》《羊神》均与上海有关,是与上海恒源祥集团合作录制的商业评书,名人效应加名牌效应,强强联合,吸引了不少上海听众。

这些极具地域性的作品,在吸引特定地域受众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客观上拓展了北方评书的南方市场。

2.受众年轻化的倾向

评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在传统概念中,其受众主体多为用收音机放评书的老年人,但观察大数据却有不一样的发现。从大数据百度指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评书的受众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如图4 的柱状图(浅 色):

图4 百度指数评书的人群年龄段分布(统计日期为2021 年1 月1 日—1 月31 日)

第一,排名第一的受众群体为40—49 岁的听众,他们占听众总数的44.14%,排名第二的受众群体为30—39 岁这一年龄段的听众,他们占听众总数的22.64%。这批听众主要出生在1972 年—1991 年这20 年间,应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培养出的第一批听众。

第二,排名第三的受众群体为50 岁以上人群,他们占听众总数的20.22%,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听众数量少,而是因为他们更习惯用传统的方式,比如收音机广播等来收听评书。

第三,至于29 岁以下的受众群体,则相对较少,占听众总数的13%。这也是评书艺术在传播上的一个隐忧。

而观察单田芳先生的受众年龄(图4 柱状图的深色),情况会相对乐观些,在搜索单田芳先生的群体中,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30—39 岁,占比31.26%;其次为40—49 岁,占比28.89%;排名第三为20—29 岁,占比24.04%;排名第四为大于等于50 岁,占比10.46%;19岁以下的占比为5.39%。

喜马拉雅给出的单田芳先生近500 万粉丝的年龄数据(截至2020 年11 月),年龄比例分布为:80 后占36.59%;70 后占29.58%;90 后占12.57%,60 后占9.47%,由此可见,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在吸引年轻群体方面,表现优于评书行业的整体水平,喜马拉雅平台上的一则留言如 下:

单老师你好,我家女儿12 岁,2 年前在喜马拉雅上搜《水浒传》,搜到您的版本。她一下子就被吸引进去了。您的声音太有画面感,她听完意犹未尽。《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最近迷恋《白眉大侠》,听完后还找来前传继续听,吃饭时、车上、饭店里、卫生间,甚至于边走边听。我从来没见她如此入迷过。她不认识您,没见过您的照片,但是她对您的声音和表演已经如痴如醉。我告诉她,妈妈小时候就是听着妈妈的外婆,从收音机听来的单田芳的故事长大的,感谢您,对一代又一代人的影响。[3]

在受众年轻化的进程中,作为老一代艺术家的单田芳先生做出了表率。

二、单田芳评书影响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单田芳评书经久不衰,对评书乃至整个曲艺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水平和影响力均有较高口碑。单田芳先生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背后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单田芳先生高超的评书艺术;二是公司的专业化运营。

(一)继承与创新并举使单田芳评书自带光芒

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技巧娴熟,艺术水平高,他沙哑的嗓音也很具标识性。但若仅有这些,并不能成为现象级的人物。笔者看来,单田芳先生的成功之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在这些创新作品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理解,从而使单田芳评书历久常新、经久不衰。

喜马拉雅平台播放量过亿的单田芳评书,网络评分均在9.3—9.6 分之间(满分为10 分),评价相当高。这些评书作品可分为传统评书和新评书,其中,传统评书有:《童林传》《三侠剑》《新隋唐演义》《薛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大明演义》《大明英烈》《清官册》《封神演义》,共11 部。新评书包括:《乱世枭雄》《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小五义》《铁伞怪侠》《水浒外传》《大唐惊雷》《七杰小五义》,共8 部。其中,排名第2 的《白眉大侠》为400回的版本;排名第14 的《白眉大侠》为219 回的版本,内容不全,故合并计算。

由此可见,在单田芳先生最受欢迎的作品中,传统评书数量占优,新评书也不少,以下将着重分析单田芳先生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方面的具体特点和规律。

1.继承传统是根本

单田芳评书受众颇多,播放量可观,其中大多数的作品是他的传统评书。这说明单田芳先生对于传统的继承是十分成功的。按单田芳先生的自述,他的评书艺术来源于四支:家学、师父、赵玉峰先生、杨田荣先生。

单田芳先生曾在自传中概括:“我的伯父、父亲、叔父、母亲、三个舅舅全是搞书曲的,我自然也是出身于书曲世家了。”[4]

家学渊源,让单田芳先生从小耳濡目染。家庭遭难后,为养家糊口,单田芳先生拜著名评书演员李庆海先生为师,系统学习评书技巧,并逐步摸索评书艺术的表演经验。

在随后的评书生涯中,单田芳先生受到了师爷赵玉峰先生和师兄杨田荣先生的指导。单田芳先生曾概括:赵玉峰先生和杨田荣先生的风格完全不同,可谓一武一文。赵玉峰先生铁马金戈,有喝断当阳的大将风度,原因是老先生曾经学过京剧,将一身过硬的功夫,有机地结合到评书当中,说书之时,常有技惊四座的场面出现。而杨田荣作为文的一方面,文化功底较深,评书内容丰富,且擅长挖掘人物内心,能做到声情并茂。

家学渊源,以及师父李庆海、师爷赵玉峰、师兄杨田荣三位先生的风格,单田芳先生兼而学之。博采众长,形成了单田芳先生自己的风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单田芳先生继承但不拘泥于传统。即便演播传统评书,他也会不断地进行调试。如《三侠五义》和《三国演义》两部评书,单田芳先生在结构和内容上就进行了新调整。

单版《三侠五义》并不是从传统的狸猫换太子说起,而是直接进入陈州放粮一节,待草桥断后,即将揭开狸猫换太子的秘密时,再用倒插笔的方法说出往事。同样,在单版《三国演义》中,也不是从黄巾起义和十常侍说起,而是直接进入《群雄讨董卓》一节。如此调整,结构更紧凑,更容易抓住人心。可观的播放量也说明,这个调整是成功的。

在单田芳先生的传统评书中,老瓶装新酒也很常见。如《童林传》和《清官册》,基本是以传统评书《雍正剑侠图》和《施公案》为纲,再融入新元素及更多内容创作而成,总体感觉已与原版评书有了较大的差别。

2.勇于创新是发展

在评书行业,乃至整个曲艺圈中,开拓创新都是关系到行业生存的重要问题。汪景寿、王决在《中国评书艺术论》中指出:“已出版的评书作品大致有三类:一是传统评书的整理本;二是优秀文学著作的改编本;三是极少量的评书脚本。前面两种属于整理和改编,即再创作,与一般意义上的创作有所不同。只有后一种的情形,真正属于评书创作。”[5]

单田芳先生在老一辈艺人中,以文化水平高著称。单田芳先生早年曾考入东北工学院,后因病辍学。1954 年又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在老一辈艺人中出类拔萃的文化水平,是单田芳先生的新评书能做到脍炙人口的文化基础。

从上述(图5)统计可以看到,单田芳先生的部分新评书并不逊色于优秀的传统评书的点击量,有些新书甚至更高,这在评书演员中很少见。

图5 喜马拉雅平台单田芳先生播放量过亿的评书作品统计(统计时间:2021 年7 月3 日)

如将单田芳先生的新评书继续细分,还可以分为新编评书和传统评书的IP 拓展。

新编评书,即以前没有,或仅是有流传的故事,并未进行整体创作的作品,这也是最难改编的一种新评书。在单田芳先生的作品中,点击量最高的是《乱世枭雄》,这部评书讲述的是东北军阀张作霖起家的故事,在东北地区流传甚广,虽然关于张作霖的民间故事不少,但碎片化严重。单田芳先生将这些民间故事,运用自己深厚的功底进行加工创作,使《乱世枭雄》呈现出明显的评书风格。如《张作霖三上青马坎》一节,初始资料仅一句话,“张作霖曾经三上青马坎”。为了能够让评书更加精彩,单田芳先生拜访学者,查阅资料,最终找到线索,并将其总结为:“张作霖一上青马坎是要招安,土匪不同意;二上青马坎是要说服土匪;三上青马坎是土匪归顺。”[6]单田芳先生按照这个脉络,将手头的故事、线索、人物,进行了更细致的创作,最终使《张作霖三上青马坎》成为《乱世枭雄》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

评书《百年风云》是单田芳先生著名的新编历史评书,从鸦片战争讲到辛亥革命,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上近70 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单田芳先生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精彩的评书情节和说书技巧融入作品,使这部评书一下子鲜活起来。

IP,即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现多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和开发的影视文学、游戏动漫等。经典的传统评书也曾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游戏等,所以也可定义为“评书IP”。

著名的评书IP 及拓展作品并不少,如《三侠五义》,按清代石玉昆的版本,情节仅到白玉堂失踪,群雄聚破军山,收服飞叉太保钟雄。至于白玉堂的生死,后文大破冲霄楼,如何处置襄阳王赵珏,都没有交代。为此,历代评书演员续编了无数个版本的后传和续篇。这样做的优势是:接续经典评书IP,可将原IP 中的人物、细节重新利用,并处理原IP 中“挖的坑”,由此吸引原IP 粉丝,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将各种经典情节汇聚在一起,并重新打磨,进而创作出更经典的人物和情节。

在《三侠五义》的IP 拓展中,以单田芳先生的作品最为有名,包含《小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等,已形成系列,在喜马拉雅平台的播放量均已过亿。而这一系列的IP 拓展中,最出彩的角色是白眉大侠徐良和房书安。这两个人物在前人的《续小五义》中已出现,徐良是穿山鼠徐庆之子,房书安则是一个反派小人物,仅此而已。在单田芳先生的书中,徐良成为了武艺出众的白眉大侠,时而正经时而搞怪的性格,再配上山西口音,其形象变得活灵活现;而房书安在单田芳先生的口中,成为了评书中的一位著名丑角,本事不高,但怪招不断,是重要情节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大明演义》包含《明英烈》《大明英烈》《燕王扫北》。其中,《明英烈》和《大明英烈》是前人留下的经典评书,内容从朱元璋的早年讲到明朝建立。单田芳先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续写《燕王扫北》,从燕王朱棣就藩北平,讲到靖难起兵,登基为帝。除此之外,单田芳先生还创作了《燕王剑侠》和《永乐剑侠》,将前三部书留下的“坑”继续填充并形成系列。

单田芳先生的艺术水平之高,体现在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上,这也是其难能可贵之处。而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单田芳先生认为并不矛盾:“我认为说传统书和新书都一样,传统的说不好,新的也照样说不好。就像厨师做菜似的,手艺高,无论是用新勺炒菜还是用旧勺炒菜,都是一样香;手艺不高,用什么勺炒,也炒不出人家手艺高的人炒出的那种香味来。”[4]

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并行,这也注定了单田芳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功。

(二)专业运营团队助力评书传播

单田芳先生成功的另一原因是背后专业运营团队的专业化运营。和大部分单打独斗的评书演员不同,单田芳先生早在1995 年便与肖建陆合作,成立了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单田芳公司”)。公司的专业运营,使单田芳先生不再分心于其他事务,专注评书的创作和演播,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商业运营是评书传播的重要手段

单田芳评书的商业化运作,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成立之初,曾主攻电视评书,最终因租用摄影棚、设备等费用及录制耗资巨大告终。此后,公司开始主攻评书的电视剧改编,先后拍摄了《风尘豪客》《山河泪》等电视剧,收效仍然不大。最终在考量受众群体的特性后,公司决定,转战消耗较小,且录制和播出较为方便的广播评书领域。为此,公司重新接触了几十家电台,但仍然面临极大的困境——“虽说各地媒体非常喜欢单田芳的评书艺术,但喜欢归喜欢,一提到钱就纷纷后退,谁也舍不得掏腰包。”[7]

针对电台及各媒体缺乏资金的状况,北京单田芳公司调整运营策略,与广告商合作,在经营模式上采取包下播出时段,播出广告,并支付给电台播出费的模式。按北京单田芳公司总经理肖建陆的话说:“在这期间,我们先后得到了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天津第六中药厂、北京八达岭酿酒集团、北京老猎头经贸有限(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北京国安广告总公司的大力支持。”[8]

公司在利益分配方面,采取的是收入1∶1分配,即公司收入的一半归单田芳先生,另一半则用于公司经营,包含人员工资、支付电台播出费,及相关的日常开销等方面。据公司的内部资料,从2005 年开始,单田芳先生的年收入已突破人民币一百万元。

公司的运营使单田芳评书推广到全国。单田芳先生的自传中曾描述过:“到了1999 年,我们与全国的四百多家电台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了一个庞大的单田芳评书广播书场。”[9]

北京单田芳公司内部资料显示,单田芳评书曾同时在全国八百余家电台播出。现谨以2011 年1 月的全国播出档数为例,统计单田芳评书在全国的播出分布状态(如图6 所示):

图6 单田芳书场2011 年1 月各省播放档数统计表

如图6 所示,2011 年1 月,单田芳书场播放的档数为621,涉及电台445 个,覆盖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1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京津地区曲艺氛围浓厚,但数据并不显著,这是公司的运营策略所致,经验告诉我们,与大电台合作条件较为苛刻,所以公司更倾向于和覆盖重点收听地区的地市级、县级电台合作。如可以覆盖京津地区的香河长书频道,最多一天播出的评书共计6 部18 档,每档时间为1 小时,评书、广告各半小时,占据全天的大部分时段。

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单田芳评书在北京单田芳公司的持续运作下,影响早已扩大至全国大部分省市,这也是单田芳评书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

2.明确版权是评书传播的重要基础

单田芳先生早年的作品不少,但版权散落各处。北京单田芳公司成立后,逐步从电台、电视台等单位回购版权,并负责应对因为版权问题产生的诉讼,使单田芳先生不至于在此处花费太多精力,单田芳先生在他的自传中是这样说的:“就在我急需静养的时候,又发生了让人沮丧的事情,有一老者,自称是《三侠剑》作者的后人,说我侵犯了他家的版权,把我告到朝阳法院……我在养病期间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消息,那真是雪上加霜,心说天不佑我,这是往死路上逼我啊。多亏公司肖经理,他聘请了律师,又多方寻找证据,几次对簿公堂……”[11]

同时,公司也为单田芳先生联络项目,录制商业化评书,并和相关产业结合,联手推广,较为著名的有:和蒙牛集团合作的评书《老牛传奇》,以及和恒源祥集团合作的评书《羊神》等。

此外,公司收购了部分书籍的版权,由单田芳先生改编录制成评书。单田芳先生的毕生作品中,由各类著作改编而成的作品超过30部,如《栾蒲包与丰泽园》《根本利益》《太平洋大海战》等,加上曾经录制过的不同版本,数量超过40 部,约占单田芳先生作品的40%,是单田芳评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商业、现代、外国等,有效地融入了各类元素,增加了评书题材,适应不同人群,拓展了粉丝数量。

单田芳先生在播讲这些评书时,并非照本宣科,对著作本身也进行了评书化处理。如《栾蒲包与丰泽园》一书,作者黎莹先生对单田芳先生处理过的评书版本大加赞赏,认为评书的调整对他启发颇多。

3.团队协作是评书发展的重要前提

北京单田芳公司的协作团队,主要包含评书剪辑、文本整理和创作。

早年的评书录制,以电台为主,媒介是磁带。但各电台的栏目时长不一,通用性差。为适应各电台需求,同一部书往往会录制数遍,费神费力,单田芳先生当年也不例外。

公司的制作团队则依靠专业手段,将评书的磁带进行剪辑,以适应不同电台的各种状况,大大减轻了单田芳先生的压力。进入21 世纪后,制作团队将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录入电脑,形成数字化管理。

文本整理方面,单田芳先生的红色经典系列评书是一个典型案例。单田芳先生在2007—2011 年播讲了《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等三部评书,原始文本为人物传记和剧本,团队成员负责将原始文本进行整理,并增补资料,加工成近似评书话本的文体,最后由单田芳先生根据自身知识及演播经验,进行二度创作和录制。团队成员甚至直接创作了以谍报上将李克农为主角的评书话本——《血色特工》,由单田芳先生进行录制。由此可见,有一个专业化的团队参与运营,对于评书的当代传播是非常有益的。

猜你喜欢

单田芳评书受众
“把身体当地种”——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养生故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单田芳死磕张作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抱怨不如宽容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