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古代水文发声
2023-01-13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季 山(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新千年开始,刘国纬教授在着手翻译《水文学史》过程中,发现全书仅有一处提到中国清代雨量器,而且还指出其发明权存在和朝鲜的争议,遂暗下决心,写出一部中国水文学史。2021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国纬、何海的专著《中国古代水文史稿》。全书20万字,插图43幅。
水文是探索自然界水的运动变化,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水科学与水文化的理解。“水”字与“文”字早在甲骨文里就有了,而“水文”二字当不会迟于天文和地理的出现时间。基于对水文内涵的理解,该书设置以下内容:
第一章大禹治水考。大禹治水是我国300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传说。距今4 000年前后,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大洪水,大禹采用挖掘沟洫和疏导的方法制服了洪水。仅就治水方法而言,大禹要观察水势,挖掘沟洫和疏导水路等要用上水文知识和数据,应了“水文是水利尖兵”这句话。
第二章水的思辨。论述古代先哲们对于水的自然属性最早的探索。水是最先被感知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存要素。自然界中,云、雨及蒸发现象是水文循环,泉及河川径流乃至潮汐也是水文循环的结果。
第三章诸子论水。论述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关于水的哲学思考,深刻隽永,精彩绝伦,堪称“水之哲学”。先哲们讲述得好,该书作者表达也好。窃以为,这是该书最精彩的篇章。作者指出,与孔子、老子同时期的西方先哲们,极少有如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那样寄情于水,通过对水的观察并联系社会万象的思考,阐发出治国、齐家、修身的伦理和规律。从中可见东西方在科学哲学和社会伦理方面的差别。
第四章中国古代水文观测。介绍中国古代降水与蒸发观测、水位观测、流量与泥沙观测等情况,追溯古代观测这些水文要素的发展过程。
第五章中国古代对河流的认识。论述古人对河流的认识,主要依据古文献(参阅、引用古文献达98部/篇)、考古材料,以及天文、地理、古气候等学科相关研究成果,说明中国古代有水文,历史悠久,有虚的论述,还有实证。
该书第一作者刘国纬教授,系博士生导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国际地表水委员会副主席,《水利学报》《国际低地技术协会学报》等国内外期刊编委;创办《水科学进展》并担任首任主编;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水文科学》(特约编辑、副主编)、《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文与水资源分册》(副主编)、《中国水文志》(撰写第七篇)、《辞海》(第六版)和《大辞海》(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召集人);已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7部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因为有60年水利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历练,刘教授撰写该书游刃有余。虽非皇皇巨著,字字珠玑,但已非同凡响,问世仅三四个月已众口传诵。第二作者何海博士现为河海大学副教授,加盟该书写作,加速了中国水文史的研究进程。
刘国纬教授为中国古代水文发声这次并非第一次,之前,在首届国际水文学史大会上,他作了“Hydrology in Ancient Time of China”的报告,提及中国古代水文科学成就。
据说《水文学史》作者Asit K. Biswas并非对中国古代水文成就视而不见,而是他不懂中文。我们中国水文工作者在国际上发声不够。有鉴于此,希望能将《中国古代水文史稿》翻译成英文出版。笔者坚信,老一辈水文人栽种的《中国古代水文史稿》这棵小树,随着古文献和考古资料等的不断发掘,年轻一辈水文人的浇灌,必将长成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古代水文史之林。
该书是难得的好书,可供水文、水利、地理、环境、科学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或其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