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更新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研究

2023-01-13韩佩轩

建筑与装饰 2022年5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品牌形象营造

韩佩轩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引言

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大众对文化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此类空间恰好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合适的场所,让其能够在此类空间内进行文化的交流,在营造此类空间时,需要以城市更新为基础,在其帮助下进行文化空间的营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城市更新概述

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城市改建活动,其对城市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必要的、计划性的改建,关于城市更新的说明出自于1958年荷兰召开的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出了如下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建设城市时包含以上内容的活动都属于城市更新的范畴。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为拆迁、改造城市中的衰落区域并对此类区域进行投资改建,赋予其全新的城市功能,让其替换已经不具备城市功能的空间,重新焕发该区域的繁荣生机。城市更新主要涵盖两大方面,一方面针对客观存在的实体进行改造,例如建筑物等;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环境方面的改造,同时也包括社会网络的构建、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延续。

2 新时代社区公共文化空间

2.1 特征

经过改建之后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中设置的各项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心理休憩需求,故此类空间被赋予了社会属性。当前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大多以人为核心,方便社区周围的居民进出,并为其提供了各种硬件设施,既可以帮助居民进行文化交流,又可以方便居民随时休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较好的文化交流环境。此类空间还具有加强城市文化传承的特征,新时代之下的公共空间充分利用了当地文化资源,既对文化资源进行了保护,又将公共区域变成了文化熏陶的场所。同时,此类空间还可以成为当地城市精神文化的缩影,其规划设计中往往体现着城市的特征,对于整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都有着较好的沉淀作用。

2.2 需求

在进行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时需要了解此类空间的需求,从其需求出发,对其进行开发改建。首先,此类空间需要满足关注民生的需求,由于其营造的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因此其必须要关注其营造的空间是否贴近大众的生活。其次,还需要满足生态友好的需求,任何城市改建都需要与当地生态环境达成平衡,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进行人类活动,因此在营造此类空间时首先要保证生态友好,需要避免动土填方的行为,尽可能地保留规划地区原有的自然资源,以免对当地生态造成二次破坏。再次,此类空间需要保证文化品位,公共文化空间主要以文化建设为主,其文化品位应当贴近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最后,还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需要为大众服务,因此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居民的感受作为最大的评价指标。由于社区居民的年龄和职业各不相同,其对于文化空间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全面的把握,尽量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元化的文化空间[1]。

2.3 不足

当前在营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时存在一定不足。第一,其公益属性往往会与其多元化的需求产生矛盾,当前大部分文化空间都以公益性为主,而其他经营性的空间较少。第二,营造此类空间不仅涉及城市规划、住建等内容,还与园林、交通等其他部门相关,而多个部门协作难以将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第三,此类空间的后续运营与维护工作较为乏力,由于其公益属性较强,无法创造较多经济效益,导致其后续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设施维护。

3 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对策

3.1 选择合适方式

对于城市更新而言,其主要有三种方式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第一种是再度开发,第二种是整治改善,第三种是积极保护。对于再度开发而言,其面对的对象大多为建筑物,包括原有的建筑设施,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部分区域的建筑设施已经不再适应社区生活的需求,并且无法通过其他方法对其进行补救,因此需要对原有建筑设施进行拆除,重新进行合理规划,此类方法在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时的应用最为彻底,但同时其非常容易对社会环境、结构、景观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整治改善而言,其同样适用于建筑物与建筑设施,但其问题仅出于设施老化、破损等方面,只需要对整治地区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即可进行整治改善工作。其需要花费的时间较短,需要投入的资金也较少。对于积极保护而言,其适用于已有一定文化积淀的地区,此类方式对社会环境、结构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最小。在营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时,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营造方式,必要时也可以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2]。

3.2 深挖地域特色

由于各个城市的特色不同,在城市更新中设计文化公共空间时应当充分参考地域性,首先需要在设计方案中融入城市的本土文化。城市文化公共空间中的传承能够积淀城市的底蕴,既能够加深社区居民对本土城市文化的认知,又可以展现出公共空间的不同特征,为其注入城市文化的生命力。例如苏州建设的文化公共空间,大多极好地体现了苏州园林的文化特征,其设计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都能够体现苏州城市的文化底蕴。其次,文化公共空间的数量也被不同的地理环境限制,地理环境越优越的地区其受到的营造限制越小,文化公共空间的建设越多。最后在选择建材时也需要考虑其地域性。尽量选择当地的建材,一方面其更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在移栽之后也能较好地成活;另一方面当地熟悉的植物景观能够使城市居民对此类空间有更多的亲切感,加强其情感联结。

3.3 明确配建要求

当前针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的标准、规范更适合新建社区,在进行城市更新的阶段,更多营造工作应当围绕老旧的建筑设施展开,因此需要积极探索适用于老旧建筑设施整治改善的标准与要求,并将其编制出来作为规划模板,为城市更新中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提供帮助,明确了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配建要求之后,才能够以其为标准进行空间营造,避免徒劳施工情况的发生[3]。

3.4 构建转换机制

当前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为了更好地营造公共文化空间,需要积极盘活存量空间。城市中部分存量空间具有优势的位置、成熟的环境以及较低的改造成本,此类存量空间能够帮助文化空间获得快速高质量的营造,并且随着存量空间的持续有效利用,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和其他空间进行转换,在此情况下,需要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合理的转换机制,使其能够与经营类空间、服务类空间进行有效快速的转换。为了构建该转换机制,需要将其配套的政策进行完善,使其支撑存量空间的合法、合理利用。例如,广州在城市更新中构建的K11艺术购物中心,该公共文化空间将文化与经营较好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文化空间与经营空间的良好转换,其首次提出的“博物馆零售概念”,将当地的文化艺术融合于零售之间,让经营性质的购物中心充斥着文化的气息,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让社区居民获得了艺术文化的熏陶。

3.5 实现多元营造

要想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营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同作用,将其统筹协同的相关职能最大化发挥出来,政府要积极承担其统筹者的责任,为社区文化公共空间的营造搭建统筹运作平台,成为城市更新营造空间的后盾,做好背后的监督者工作。而为了对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进行高效的后期维护,保证其能够持久运营,还需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进行政企合作,在文化公共空间内融入社会资本能够为空间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进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社会资本也能够从通过捆绑物业、第三方服务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边际效益。因此需要从政府、企业以及社区三大角度出发,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多元化的构建。虽然在多元营造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公益性的服务设施和经营性质的设施难以兼容的情况,但只要将投资的边界以及收益的边界一一明确,便可以为社会资本提供合适的进驻渠道,进而将居民的文化需求逐一满足[4]。

3.6 建立品牌形象

品牌作为长年累月口碑的沉淀,能够使文化空间在城市更新中收获广大居民的认可,其作为无形的财富,品牌形象的树立能够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要想建立品牌形象,需要确保品牌策略一致且持续。由于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其必须具备持续性,以重点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为其品牌内容,才能够确保在社区居民的脑海中树立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同时还需要积极进行品牌文化的推广。要想打开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知名度,就必须要让社区居民对该品牌文化耳濡目染,才能够使大众对该品牌营造的公共文化空间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对其产生文化空间产品的信任。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品牌文化口碑维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即便是再大的品牌,当其身陷于负面舆论新闻时仍然会功亏一篑,因此在营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时,必须要时时刻刻爱惜自身的品牌形象,杜绝一切抹黑品牌形象的行为。公共空间品牌的打造也需要符合当地风格,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例如,北京市构建的良阅城市书房品牌形象,其不仅依靠自身品牌形象营造了公共文化空间,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更多公益性的文化服务,积极联动周围社区,深入社区居民生活,关注其文化需求,进而进行精准的需求满足,策划了诸多深受居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使其营造的社区公共空间产品大受欢迎,为了提高其品牌影响力,该品牌还持续进行文化输出,使品牌与社区文化实现了双赢。

3.7 加强基层治理

在营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工作中,社区的基层治理必不可少,由于此类空间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社区居民,该区域的人流量必然较大,其空间内设施的损耗难以避免,而政府或企业难以对该空间进行频繁地维护,此时需要社区基层将居民的自主维护意识充分调动起来,建立自主维护公共文化空间的机制,让社区居民以志愿者、管理者等身份投身于维护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工作中去,通过基层群众的自觉维护,延长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寿命,做到城市更新中的积极保护。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式,在其基础上,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获得较好的营造。在营造此类空间时可以从选择合适方式、深挖地域特色、明确配建要求、构建转换机制、政府统筹协同、建立品牌文化、利用社会资本以及加强基层治理入手,做好各方面配合以更好地构建此类文化空间。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品牌形象营造
Kalayouhaa品牌形象设计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品牌形象及其构成维度综述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图书馆品牌形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