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品种改良嫁接技术
2023-01-12覃盈盈朱志辉邓荫伟1杨钧钰
覃盈盈,朱志辉,邓荫伟1,,潘 磊,杨钧钰
(1.广西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3.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541006)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主要种植于中国的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也有零星栽培于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1]。中国的油茶品种以普通油茶(Camelliaoleifera)为主,占总种植面积的98.0%,主要种植品系(品种)有湘林系列、长林系列、岑软系列品种等。油茶产业涵盖了从油茶资源培育到茶油产品的产业化和生产化的全产业链过程,有着高附加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国家重点部署的木本食用油产业,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但在油茶的生产种植中,由于茶农受传统栽培理念的影响,认为油茶是粗放管理的树种,只要成活即有收成,没有适地适树、科学选择品种的意识,因此出现营造多年的油茶园挂果率低,经济效益差。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中央财政局将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并拨款8亿资金重点支持江西、湖南、广西等8个省区开展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2]。品种不良是导致油茶林低产低效的最大因素[3],寻找高效实用的品种改良方法,对低产低效茶林进行改造是一种突破制约油茶产业做大做强瓶颈的关键环节。
嫁接换冠是一种更新品种、淘汰劣种,达到早实丰产高效的新技术,也是缩短果树生长周期、快捷高效的生产转换方式,是良种选育的关键环节[4]。通过嫁接换冠改变油茶品种性状,将原本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的不良品种转变为品质较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是降低油茶种植户的种植损耗、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成为近年油茶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方法。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高效实用的油茶品种改良的嫁接方法,为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东部的大云村油茶种植基地,地处109°88′ E、25°82′ N,海拔高266 m,坡向为西南向,坡度15°,森林覆盖率达80%。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1 ℃,最高气温38.3 ℃,最低气温-2 ℃,年均湿度79%,年无霜期314 d,年均降水量1850 mm,每年12月—次年2月,为全年气温最低时期,3月气温逐渐上升,但3、4月仍出现<12 ℃连续3~7 d的“倒春寒”天气;7—8月为年气温高月份,月平均气温在26 ℃以上。基地内土壤为黄壤土,pH 4.5~5.5。种植有7年生、已投产并连年丰产的岑软3号、长林系列油茶品种,株行距2.5 m×2.5 m,有部分7年生挂果稀少或不挂果的油茶单株。周围林木主要有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杂草主要有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Lour.)、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Thunb.) Berhn.)、鬼针草(BidenspilosaLin.)、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Lab.)Warb.ex Schum.et Laut.)、铜锤玉带草(LobelianummulariaLam.)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接穗来源:接穗采自本基地内7年生、已投产并连年丰产的岑软3号树冠中上部的当年生春梢,叶片浓绿、无病虫害和叶基处芽明显、长度15~20 cm、径粗0.25~0.35 cm的枝条。砧木选择:采用本基地内的7年生不挂果或挂果少的油茶植株为砧木。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6种嫁接方法,即6个处理,每个处理嫁接50个接芽,重复4次。于2020年6月16日嫁接,共嫁接1200接芽。
2.2.2 嫁接方法 采用6种嫁接法[5]:单芽腹接法(Treatment 1,简称T1,下同)、凹形腹接法(T2)、双形成层接法(T3)、髓心形成层接法(T4)、盾形芽接法(T5)、插皮接法(T6)进行油茶嫁接换冠。具体操作方法见图1。
1)单芽腹接法。削接穗:穗长2.0 cm,单芽、单片叶,在芽上方0.3 cm处切断,从芽反向下刀往下切至形成层见木质部,至基部时见膸心。削砧、合芽:在砧木干高50 cm处,选择平滑处上横刻1刀,深至木质部;在刀口中部用刀尖往下拉1刀,长2.2 cm左右,深至木质部;用刀尖沿开口两侧皮层拉开,将接穗合上,对准形成层固定,用电工胶由上往下严封包扎(外露一芽一叶),用白色农膜包扎外层,防止雨水进入;然后在嫁接株上方盖上一层遮阳率95%的遮阳网,防止太阳暴晒。
2)凹形腹接法。削接穗:穗长2.0 cm,单芽、单片叶,在芽上下方两端0.8~1.0 cm处切断,分有芽一半、无芽一半,沿膸心切开两半,切口平滑,有芽的一半两端斜削45度角,成横梯形。削砧、合芽:在砧木干高50 cm处,选择平滑处竖刻2刀,2刀之间相间隔0.35 cm左右(与接穗粗度一致),深至木质部,长2.0 cm左右;再在2刀切口中部横刻1刀,分别将上、下皮拉开,将接芽对准形成层合上。包扎方法与单芽腹接相同。
3)双形成层接法。削接穗:穗长2.0 cm,单芽、单片叶,在芽上方0.3 cm处、芽下方1.7 cm处切断;在芽背0.2 cm处下刀,深至形成层往下平削1.5 cm,形成平滑的形成层面;再在下方切口上0.2 cm处的带皮层面下刀斜削45度角。削砧、合芽:在砧木干高50 cm处,选择平滑处先横切1刀,深至木质部,再沿横切口下方竖刻2刀,长2.0 cm左右,2刀之间相距0.35 cm左右(与接穗粗度一致),形成“门”字型;再沿横切口处将2竖刀部分皮层用刀尖往下拉开,下端保留皮层0.6 cm,将接芽的切削面对准砧木切口合上。包扎方法与单芽腹接相同。
4)膸心形成层接法。削接穗:穗长2.0 cm,单芽、单片叶,在芽上方0.3 cm处和下方1.6 cm左右处切断;分有芽一半、无芽一半,沿膸心切开两半,切口平滑,将有芽的一半下端斜削45度角。削砧、合芽:在砧木干高50 cm处,选择平滑处先横切1刀,深至木质部;再沿横切口下方竖刻2刀,长2.0 cm左右,2刀之间相距0.35 cm左右(与接穗粗度一致),形成“门”字型;再沿横切口处将2竖刀部分皮层用刀尖往下拉开,下端保留皮层0.6 cm,将接芽膸心对准形成层合上。包扎方法与单芽腹接相同。
5)盾形芽接法。削接穗:穗长2.0 cm,单芽、单片叶,在芽上方1.0 cm处下刀,深至木质部往下切至2.0 cm左右,在芽基部略带木质部。削砧、合芽:与单芽腹接相同。
图1 6种嫁接方法操作图
6)插皮接法。削接穗:穗长2.0 cm,单芽、单片叶,在芽上方0.3 cm处和下方1.6 cm左右处切断,在芽正面往下切削1刀,上端至形成层,中部见膸心,下端切口保留接芽直径的五分之二;再在下端切口上0.3 cm处斜削成45度角切口。削砧、合芽:首先在砧木干高50 cm处锯断,再用利刀削平砧木锯口,根据其砧木口直径大小嫁接接芽数量,一般是砧木口直径2.0~3.0 cm的嫁接2个单芽、3.0~4.0 cm的嫁接3个单芽;确定嫁接的接芽数量后,在不同方位选择嫁接口处,其接口是竖刻1刀,深至木质部,长2.0 cm左右,将竖刻1刀接口上方左侧或右侧的一方皮层用刀尖拨开,再将接芽往拨开的皮层往下插入,接芽与砧木切面稳合紧闭,固定好接芽,用电工胶布由上往下绑定严封;再将白色农膜袋套上,内放一直径0.4 cm的树枝作为支撑农膜袋及接芽生长的空间;最后套上开口的牛皮纸信封遮阳,防止暴晒。
2.3 嫁接后管理
2.3.1 插皮接法的嫁接后管理 在嫁接后15~20 d进行第1次检查,接芽叶片保留并呈绿色,显示接芽与砧木开始愈合,如发现农膜袋内水分过多要及时排除;嫁接后35~50 d进行第2次检查,若接芽开始萌发,说明嫁接口已愈合;在抽梢长度为5~10 cm时,将电工胶、农膜袋和牛皮纸除去,再覆盖遮阳率为95%的遮阳网;当抽梢长度≥20 cm,将嫁接口以下保留的枝叶剪除少量,及时抹除砧木萌芽;当抽梢长度为30~40 cm时,进行树冠整形,9月下旬拆除遮阳网。
2.3.2 其它5种嫁接法嫁接后管理 单芽腹接、凹形腹接、双形成层接、膸心形成层接和盾形芽接这5种方法嫁接后的管理均一致。在嫁接后15~20 d进行第1次检查,接芽叶片保留并呈绿色,显示接芽与砧木开始愈合,如发现农膜袋内水分过多要及时排除,遮阳网要牢固,防止阳光直射暴晒嫁接口;嫁接后40~50 d进行第2次检查,接芽开始彭大,及时用刀尖轻轻划开接芽处的绑扎物,以免影响接芽生长;70~80 d后,当接芽开始抽梢时立即去掉保湿的农膜袋,将嫁接口上方的枝干锯(剪)除部分,及时抹除嫁接株砧木萌芽,以便有充足养分供接芽生长;当抽梢长度≥20 cm,说明嫁接口已愈合,可解除绑扎的黑色电工胶布,抽梢长30~40 cm时可进行树冠整形,9月下旬拆除遮阳网。
2.4 试验调查
2020年9月29日进行嫁接成活率调查,成活数指嫁接口愈合,接芽叶片青绿,芽眼开始膨大的接芽数,成活率(%)=(成活数/嫁接数)×100%;2021年7月5日进行嫁接成活株生长调查,生长量包括抽梢率、新梢长和分枝数。抽梢数指接芽萌发生长达2 cm以上的新梢数,抽梢率(%)=(抽梢数/成活数)×100%;新梢长是指抽出来新梢的长度;分枝数为每枝新梢的分枝数。
2.5 统计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 22.0处理和统计分析数据,再用GraphPad Prism 7.0进行图形绘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嫁接方法的成活率分析
不同嫁接方法的成活率见图2。试验结果看出,采用6种嫁接方法对油茶进行嫁接,嫁接后90 d检查,各处理的成活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T1、T4、T5、T6的成活率明显高于T2、T3;T1、T4、T5、T6的成活率均在70%以上,以T6的成活率最高,为80.39%;其次分别为T5、T4、T3、T1;T2、T3的成活率较低,只有48.71%、54.28%,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
3.2 不同嫁接方法成活株的生长量分析
因嫁接方法不同,嫁接1 a后的新梢生长量(抽梢率、梢长和分梢枝数)有差异(图3~图5)。
不同小写字母为差异达5%显著水平(P<0.05),下同。 图2 不同嫁接方法的成活率比较 图3 不同嫁接方法成活株的抽梢率比较图4 不同嫁接方法成活株的抽梢长比较图5 不同嫁接方法成活株的新梢分枝数比较
图6 插皮接法嫁接的步骤及效果图
嫁接1 a后成活株的抽梢率大小排序为T6>T2>T4>T3>T1>T5。T6的抽梢率高达90.08%,与其余处理的抽梢率均有显著差异;T1、T3、T4、T5的抽梢率无显著差异,而T2、T3、T4间的差异也不显著(图3)。嫁接成活株的抽梢长,因嫁接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图4),梢长大小顺序为:T6>T2>T3>T1>T5>T4,分别为50.82、39.15、37.63、27.01、26.71、21.65 cm。显著性分析发现:除T2与T3间差异性不显著外,其余处理间差异均显著。不同嫁接方法对新梢分枝数量也有显著影响(图5)。其中,T6的新梢分枝数最多,与其它处理间差异显著;T4、T5的分枝数最少,都只有2枝,明显低于其它处理的分枝数。
4 讨论与结论
1)随着油茶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和选育成功,许多建园时品种选择和搭配不恰当的低产低效油茶园亟需更新原有老品种。嫁接换冠是利用嫁接技术将其植株树冠更换的技术,能充分利用接穗个体的成熟效应和砧木的养分水分输导优势[6-7],有效更新品种、淘汰劣种和缩短果树生长周期,是一种快捷高效的生产转换方式,也是近年发展油茶优良品种以及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的主要方法[8-10]。
2)嫁接成活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11-13]。就接穗而言,接穗保存时间越短,嫁接成活率越高[4],因此嫁接中为保证接穗的活力,尽量随采随接,远距离运输过程要加强保湿;在砧木的选择上,健壮、干直光滑、无病虫害的植株为优选之余,砧木的分枝角度和嫁接方位也需谨慎考虑[1,14-15]。但嫁接方法对接穗成活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最显著[16],嫁接后适宜的温湿度保持也必不可少。虽然嫁接方法的改进是低产低效油茶品种改造的关键技术,但在生产实际中,嫁接方法的选取还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砧木和接穗的情况、生产的要求及嫁接技术水平[5],以简单为宜。
此外,对低产低效油茶林进行嫁接换冠改造后,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也需跟上。油茶改造林内,需保持林地排水通畅,及时排除积水,保持土质湿润。次年2月中旬,对嫁接成活抽梢植株进行树冠整形,剪除嫁接口以下原砧木枝条,修剪、培育新梢,使之形成树冠分枝均称的丰产型树冠。在日常管护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油茶林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使之生长旺盛,达到丰产稳产高效的目标。
3)在本试验中,在同一油茶林内和相同的抚育管理条件下,插皮接法在6种嫁接方法中的成活率高、生长量好(图6),而且嫁接操作简单,嫁接速度快,成本低廉,适宜在种植多年不挂果或挂果少的低产低效油茶林品种改良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