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1-12□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专家论文科技

□赵 靖

一、“三评”改革提出的背景

科技评价在科技活动中具有风向标作用,同时对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也关系着科技工作者的切实利益,因此一直备受关注。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该文件安排了到2020年要完成143条相关改革任务,为建成更完备的创新体系、步入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强调了“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的143条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了110多条,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再次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8〕37号),该文件对于进一步改进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方式、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模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1]。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为重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浪潮。

2018年以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对“三评”改革日益关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三评”改革、破“为论文”等的文件。如表1所示,现将2018年~2022年国家有关“三评”改革的政策文件[2~8]进行了梳理。这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共出台了7个文件,旨在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突出质量、贡献、绩效为指引的评价体系,使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同时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升。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本次专项行动要求彻底清理“四唯”问题,所有政策文件、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都要修改。2022年9月,科技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针对在人才评价中,“破四唯”后新标准执行不到位、评价制度建设不到位等问题,选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九家高校(或高校附属机构)作为试点单位,要求把“德”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建立科研特点的评价体系、坚持创新评价方式[8]。

表1 2018年~2022年国家有关科技评价的政策文件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对我国“三评”改革做了相关的讨论。陈敏等回顾了“三评”改革后的两年中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加强督查落实、总结并推广经验做法,建立更加健全的评价体系;坚持分类评价;完善专家遴选、跟踪评价制度;改革配套制度,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对专业评价机构扶持与监管政策[9]。刘勇等人讨论了山东省科技评价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技发展的规律;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评审专家遴选制度;加强科技评估机构的建设[10]。

二、高等学校“三评”改革存在的问题

科技评价活动涉及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评审专家、主管部门等方面。作为科技活动的承载单位,高等学校科技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高等学校在“三评”改革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随着“三评”改革政策的实施以及清理“四唯”专项行动的开展,高等学校开始注重成果的质量与贡献,但教师对于长期的“四唯”评价、“SCI至上”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认为学历、论文、奖项、职称是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的成果,同时也是科技评价的重要依据,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还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新的评价标准,如分类评价,小同行评议,但该如何执行,各个高校还都在探索中,但是人才评价、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等工作还在继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继续把学历、论文、奖项、职称等作为评价条件。

(二)评审专家公平性难以保证。评审专家可以科学公正地被遴选,同时遴选出的评审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地开展评审工作,是保证人才评价、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公平公正开展的重要环节。在某些领域已经被一些人“垄断”,有些科研人员不是以自己的实力获取支持,而是依靠与评审专家之间的关系、利益链等不正当手段获取一些“奖项”和“项目”,进而再利用这些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评审专家由于研究领域、知识背景等影响,涉及前沿技术,不同的评审专家对同一个项目的结论也可能差别很大。因此怎样完善评审专家制度是“三评”改革过程中的难点。

(三)管理部门对于高校的绩效评价不良导向。现在,虽然有很多关于“三评”改革和破“四唯”的报道,总体上树立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当前还是会有一些国内高校SCI论文、获批项目、荣获奖项等排名的报道。而且国家要求高校破“四唯”,但是有关高等学校的绩效评价还是要求论文、项目、奖项等。这些都是高校争取下一年度教育资金的重要指标。因此高等学校又不得不要求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争取项目经费,获得奖项等,同时可能这些与工资挂钩,实质上根本没有解决问题。同时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发展较慢的高校获取的资源相对较少,而管理部门因为其获取的资源数量分配资源,就会越来越差。而发展较快的高校本来的资源就很多,再给分配更多的资源,会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三、高等学校“三评”改革建议

(一)提升高校治理效能。高校应围绕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建立与学校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建立差异化、综合性评价方式为手段,立足学校整体改革发展实际,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源头上破除“五唯”等顽瘴痼疾,从而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目标,坚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二级单位工作实绩,制定相关评价体系与激励措施,兼顾部门机构职能,划定不同考核类别。以学科类型特点为基础,依据办学层次与发展任务,对二级单位采取分类考核,通过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国际化办学等指标体系的设置,引导和激励二级单位各展所长、特色发展,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途径,突出目标管理与考核奖励的导向性、激励性、约束性,充分激发二级单位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培育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推动学校事业持续向上发展。

(二)树立正确评价导向。高等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同时要突出教师的品德、能力、贡献和业绩等,还要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不能靠数量取胜,而应该由质量决定,弱化论文数量、引用次数、获奖数量等指标,也不能将SCI论文与项目评审、职称评定、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挂钩。在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和聘期考核中,应打破“科研”“学术”界限,根据教师实际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应该加大对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单项特别贡献者”的支持力度,激励教师个性发展。在职称评审中要更加注重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工作业绩、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应该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不良倾向。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高等学校在人才评价过程中,应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让学生、同事、领导和同行专家等参与考核,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一是加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第一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应该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同事、领导对教师“言行”的评价,教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因此身边的同事、领导的评价也很重要。三是教师自我评价体系,教师应该参与到评价中,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清晰的认知,作为考评的主体,通过对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不断总结与反思,及时更正工作中的不足,端正工作态度,从而提升工作质量。四是同行专家的评价,同行专家应该对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研教改、学术论文等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四)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为了保障科技评价的公平公正地进行,无论是被评价者还是评价者,都必须加强科研诚信教育。被评价者应该对于自己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责任,同样不论是评价组织者还评审专家都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只有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制,改善了科学研究氛围,增进了科学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不断推动各个学科领域间的交流合作。科研失信行为应该在各种评价中是“一票否决”制,教师的道德素质必须被重视,高等学校应该用好评价这支“指挥棒”。

四、结语

科学研究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的重要作用,然而科学的发展进步根本动力来源于人才。高校就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因此高等学校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扮演了协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高等学校“三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新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评审专家公平性难以保证,管理部门对于高校的绩效评价不良导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二是树立正确评价导向,三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四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猜你喜欢

专家论文科技
致谢审稿专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科技在线
请叫我专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科技在线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