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KAP模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2023-01-12向媛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育人党员培训

□向媛薇 尚 丹

《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提出如下目标: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健全,集中培训逐步走向常态,日常教育更加规范,推动形成教育和管理、监督、服务有机结合的党员队伍建设工作链条[1]。中共中央组织部2022年6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共发展党员438.3万名,其中学生176.5万名,占比40.27%,说明青年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的重要群体。然而面对目前存在的“重发展、轻培养”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现状,大学生党员后续培养的问题值得重视。有必要从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特点从发,健全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教育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质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从大学生党员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组织入党考查严格,但思想入党考查有待加强[2]。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多元化和功利化的问题,更多着眼个人价值实现,入党动机还属于模糊的、表面的[3]。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入党前表现积极,入党后思想淡漠、态度消极的表现。二是思想引领作用不够显著。大学生党员个人在学业、科研、社会工作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但是在群体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发挥还不够。三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理论水平仍需加强。

(二)从党建工作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党员发展标准不够具体。相关的党员发展文件对于党员的发展标准定性描述的较多,定量的较少,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考察,往往就成为了党员发展环节当中的薄弱点。二是党员教育培训形式单一,效果不佳。一些高校重发展、轻培养,忽略了党员的后续培养问题,影响大学生党员质量。三是党建工作骨干队伍建设不够到位。高校中的党务工作者队伍稳定性较差,从而导致其所开展的党建教育培训工作缺乏创新性、实效性和连续性。

二、KAP模型与党员教育培训

KAP模型最早运用于医疗保健教育领域,即“知识—态度—行为”,先学习知识,再形成态度,最后付诸行动,其中,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4],现广泛运用到各类教育研究中。KAP模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的内化外化律有着相似之处,施教者通过一定的形式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者,受教者将其内化为理念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反映了“知—信—行”连续的阶段。党员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入脑入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同样也体现了从理论知识学习到坚定意志力到统一行动的知信行学习评价过程。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党员教育培训包括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等。根据《规划》,党员教育培训应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创新理论、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世情国情党情、总体国家安全观、党史、新中国史、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教育培训。应分层分类进行培训,对青年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然而,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单一、不衔接、教育形式老旧、规划性不强、学生知行不合一等问题,应深入贯彻执行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将“知信行”一体化贯穿于整个党员教育培训过程,促进大学生党员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精准化。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构建思路

为构建完善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应该从施教者和受教者角度出发,发挥不同主体的施教者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受教者的特点和喜好等,形成既能高效运作、又能被大学生党员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培训体系。高校多部门协同合作实施,把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要求和内容解构为知识—态度—行为层面(KAP),使得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又外化于形,形成连续式、递进式、上升式的党员培训过程。

(一)基于施教者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的思考。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各级党组织是实施的主体。在高校中,对大学生党员开展教育培训的主体主要有: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各级学生社团等,另外由于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以及大学生管理和培养要求,相关教学单位、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也承担相应的教育指导责任。根据《规划》,学校的培训重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高校各部门应结合本部门职能和工作特点,以及党员教育培训任务,整合资源、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构建完善高效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基于受教者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的思考。

1.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大学生群体还处于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活跃有主见,但是有时候缺乏理性,易冲动、易动摇[5]。有些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强的问题,往往入党前十分积极表现,入党后渐渐出现知行不合一的情况,因此,教育培训提高党性修养为重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要顺应时代,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一方面,要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做大学生党员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深入调研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使教育培训能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一起成长的新时代青年,本研究对某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网络使用习惯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85%大学生党员平均每天上网5个小时以上;91.49%大学生党员平均每周使用网络6天以上;92.55%大学生党员的主要上网工具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排名依次为:社交、学习和娱乐。可以发现,大学生党员使用网络的频率十分高,移动电子设备是主要的上网载体,因此要在打造网络学习阵地上下功夫,掌握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四、基于KAP模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知信行”教育模式具体实施由不同部门或组织机构协同合作,从学院党委、学院党校、学院学工办、党团支部等部门进行重点工作分工,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协同体系,构建“大思政课堂”工作格局。党校、教务部门主要负责政治理论教育等7个方面基本任务,打造“知课堂”;基层党组织、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的培养和树立,打造“信课堂”;学生社团、党团组织则组织大学生党员落实到具体活动中,促使大学生党员规范行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造“行课堂”。通过积极整合不同的育人载体、育人资源,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实施“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育人方式,形成“课程、实践、网络”全方位式育人路径。基于KAP模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框架见图1。

图1 基于KAP模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一)打造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知课堂”。在大学党委领导下,校级党校、学院党校、教务部门等主要负责理论课堂建设,通过党课培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思政等,打造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知课堂”。建设理论学习课堂,突出思想引领。探索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知课堂”。在网络中成长的年青一代党员,是新媒体的忠实用户,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都有较大影响,需要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探索指尖上的微党建,构建网络学习阵地。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管理等过程的电子成长档案。“以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党员管理、党员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实现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开展多样化的党员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党员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有效促进党员学习教育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党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聚焦三大平台的功能,促进“知课堂”建设。一是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加强网络信息化管理,探索建立党员学习电子档案。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积极利用弹幕、评论区与同学们进行互动,真正将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落到学生党员群体的兴趣点上。二是举办好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制度化实效化学习交流。三是把握好宣传阵地,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深入青年、走进青年;选拔优秀学子担任宣讲员,打造理论学习“翻转课堂”,走进各党支部开展主题宣讲,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朋辈间宣讲政治理论的优势和作用。四是建立健全的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打造“师生共建”的理论宣讲团,提升党建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活力。

(二)打造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信课堂”。各级党委、学工部主要负责信念教育课堂,通过党委领导联系党支部、辅导员谈心谈话、本科生导师制等掌握学生理想信念动态,不断增进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打造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信课堂”。健全三项制度,建设信念教育课堂,突出政治引领。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通过党建沙龙、专题学习、集体过政治生日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大学生担当使命、勇于作为。二是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制度,深入学生群体开展调研,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三是完善党员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理想信念教育关键是在日常,因而要结合日常事务管理等进行渗透式教育,结合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学风建设、困难生资助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工作等,实现不同育人载体的系统整合,促进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纪律作风教育。进一步促进校外合作,实现不同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人才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推进社会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到企业党建共建单位开展交流活动,探讨促产学发展。加强校村结合,引导大学生党员走进脱贫攻坚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党员赴定点扶贫村开展联合党日活动,鼓励支持党员开展农村调研和“第一书记助理”实践。

(三)打造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行课堂”。各级团委学生会、党团支部、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和组织负责社会实践课堂建设,通过组织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规范党员行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行课堂”。

强化三个结合,建设社会实践课堂,突出实践引领。扎实推进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服务等党建基础工作的同时,勇于创新,开拓特色促发展。积极利用党校开班、党员发展、党员党组织关系转移工作等契机开展党员活动。一是结合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聚焦区域特色,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到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等地参观瞻仰。二是结合志愿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重大、重要工作中突出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强调志愿育人的效果。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号召,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动员广大党员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三是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育人成效。通过党团史知识竞赛、朗诵大赛、征文比赛、合唱比赛等一系列受大学生喜爱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强调文化育人的效果,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的实效性。

重视优秀党员和学生骨干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成立“学生党建研究会”,依托学生党建研究会对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学生党建研究会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致力于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建设、制度规范建设,协助完成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管理和教育等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打造“榜样引领工程”,根据不同群体类别的激励特点,设置“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党校学员”、“优秀志愿者”等榜样类别,并制定相应的榜样评选制度,树立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标杆。

五、结语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考评体系,从“知信行”角度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考评,包括传统的针对“知”的试卷考核、竞赛考核等,深入联系、谈话和调研的形式加强“信”的考核,充分结合专业教师、党校工作相关负责人、辅导员的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以及社会实践举办单位的评价等对“行”进行考核,引导学生党员努力成为合格的、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的大学生党员。

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重要而关键的群体,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党员的发展、教育和追踪培养十分重要。一是各部门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协同管理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牢固树立“大思政”观念,必须提升各施教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发动广大党员参与,多方联动协同打造“知信行”教育培训课堂。二是凝聚组织力量,常态长效机制是保障。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履职机制,高校各有部门进行重点工作分工,不断凝集组织力量,推动思想、政治、实践引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常态长效。三是要守正创新,顺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破单一的、静态的、开会式的传统组织生活形式,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文化活动形式。从理论学习课堂、信念教育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等“知信行”小课堂建设中,探索“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育人党员培训
我是党员向我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