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工伤再就业的痛点,公益组织能否找到起点

2023-01-12整理离咲

至爱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工伤人士公益

整理|离咲

12月3日是国际残障人日。工伤,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致残因素之一。工伤事故以及职业病造成的劳动能力丧失,不仅影响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也造成劳动力水平下降,从而影响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和方向。

事实上,在国外的工伤再就业中,从受伤后康复到职业介绍及再就业培训,都由工伤康复基金来支持。因此,有专家建议,专业社会组织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合作,由政府购买其服务,资金从工伤康复基金支出,或许能解决工伤再就业服务中的某些“痛点”。

公益组织能做些什么

在厦门、广东等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资金雄厚且思路开阔,公益组织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工伤康复人员再就业帮扶项目,似乎有一定空间。那么,工伤保险基金是否可以支持职业康复培训?

从广州相关公益组织了解到,目前社保可以支持医疗康复部分,而职业康复或职业培训则由残联管理支配。问题在于,残联确实提供很多面向残障人士职业能力提升的培训,但这类培训不是针对因工致残再就业群体,中间存在一个断层,所以,迫切需要公益组织提供服务补充这个空缺。

值得探讨的是,工伤职工的社会康复与再就业,从公共服务政策到社会融合的倡导,公益组织未来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在德国,劳动者受伤后有各种各样的组织介入,早期会根据工伤人员不同的受伤程度,分配到相应的工伤医院治疗,治疗后再到指定医院康复,康复后进行再就业介绍,这一条龙服务流程,资金全部由工伤康复基金支付。

反观我国的工伤康复基金,目前的工伤康复制度主要针对医疗康复,包括在支出范围内的康复医院职业技能训练等。2017年制定试行办法后,工伤预防基金只能用于培训。有学者认为,这种范围规定太僵化,应该明确工伤康复基金,从劳动者医疗康复到再就业,以及公益组织个案跟踪,政府都可以通过工伤管理基金购买服务。一方面公益组织资金有了保障,可以更长远地发展。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政府负担,无疑是一个好的模式和探索。

职业培训或是契机

2013年以后,工伤社会组织成立的绿色通道在各省出现,激发了大量社工组织参与。其中包括工伤权利的维护、康复以及培训带动就业等。这些公益组织的契机,主要来自职业和社会康复的服务尝试,尤其是康复医院等正规医疗机构,探索如何把社会和职业康复纳入到现有医疗体制当中。

此外,还有一个契机,源于国内职业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德国的职业康复系统相比,国内大多数职业学校设备落后,无法提供当下企业急需的技能训练。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职业康复板块自然先天发育不良,因此,职业康复培训或许给公益组织带来更大的可为空间。

当然,机会也需要大家把智慧集合在一起,既要做点火的人,也要做开路的人,而且要有思路,并且“有路可走”。

通常情况下,工伤残障就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残障人士自身和外界环境两个方面。一是工伤康复后自身能力素质高低;二是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工作条件。如果说受教育水平一时难以改变,那么技能培训也许是短期内获得就业机会的一个途径。

目前,工伤残障技能培训存在各种问题,亟待有能力的公益组织参与进来,帮助解决。

首先,全国各地培训规模不一,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规模较大,培训也较为专业。但在农村和县级以下的培训基地非常少,更没有专门针对某一种技能的公共培训机构。

其次,培训项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而且,培训技能还停留在盲人按摩、手工编织、烹饪、家电维修等传统行业,难以真正满足现代工作岗位的需求。另外,对残障人士的心理和就业技巧辅导不足,尤其是后天导致的工伤残障。常常伴有自卑心理,社会参与意识不足,社交能力较差,即便有工作技能,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

更突出的问题是,残障人士的培训需求难以把握,信息传递不畅。社区、乡镇等基层组织本是获取残障人士培训需求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桥梁,但因基层残障服务工作者受教育水平低,工作人员少,导致残障人士的需求不能准确把握,直接影响残障人士培训项目的实施。

职业培训从哪里突破

对未来工伤康复服务机构来说,做职业培训会面临哪些挑战,这些挑战怎样克服?

有专家称,职业教育可以在促进共同富裕,促进企业回报社会方面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从服务机构的角度来说,可以做定岗培训或与企业合作,不管是适岗,影子陪伴,或者是一对一辅导,都将满足未来大规模的持续性岗位需求。

比如,公益组织可通过和星巴克及职业学校合作,针对未来人才短缺的情况,专门为工伤康复和残障人士建立持续的人才通道。又如,苹果公司即将在上海成立智慧培训学院,其中有专门针对残障人士职业晋升的课程。公益组织不妨研究哪一类课程可以直接进入苹果的供应链中,苹果公司在国内外有两三千个供应链有这样的需求。

除此之外,从短期来看,提高工伤残障人士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仍然是职业技能培训。针对目前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公益组织可以尝试探索一些新的路径和方式。

首先,针对基层人员数量少、人均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公益组织可以主动联络和协助基层组织,收集辖区内残障人士准确的需求信息,并将信息汇总后分层管理,提供给相关部门参考,或为设计培训课程提供依据。

其次,残障培训工作尽量常态化,并进行持续个性化辅导。由于工伤残障类别不同,程度不一,学习能力差距较大。这些特征决定了残障职业技能培训,不可能像常规培训那样容易组织、规模大、效果明显,也很难通过一次培训通过技能鉴定并获得工作岗位。因此,需要改变培训班达到一定规模才开设的现状,建议“少食多餐”,以小型、个性化为主,并确保每个人获得精准的职业指导。当然,培训的常态化和小型化必然会增加培训成本,政府应从资金上给予保障。

更重要的是,工伤残障职业培训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和科学评估机制。培训体系应包含心理辅导、社会交往、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工作技能、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培训可以让残障者逐渐走出心理创伤和封闭的圈子,建立自信,勇于与他人交往,提升技能,最终实现就业。对培训的绩效评估不能单纯以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应更重视社会效益,让更多的残障人士重返职场回归社会。

远程线上就业趋势向好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对“残障”的观念经历了从“残障”到“残障”再到“残障”的巨大变化,很多残障人士也从标签化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走入社会通过就业实现自身价值。即便如此,社会层面仍然存在着残障人“无用”的传统观念,歧视或偏见依然很普遍。这一点,从按比例安置残障人士就业的情况就不难出来,很多用人单位宁愿缴纳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障人士就业,造成保障金数量虽多但残障人按比例就业停滞不前。

但是,未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纵深发展,企业远程雇用残障人士就业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公益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为残障人士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的功能,做好残障人士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信息发布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扩大宣传渠道,让残障人士足不出户就能知晓政策;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发布就业信息可以让残障人士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更好地实现残障人士就业岗位的供需匹配。

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为残障人士互联网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政策。如淘宝的“云客服”雇用了大量残障人士,但因其收入按劳务而不是按工资计算,因此残障人士需缴纳不少个人所得税,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另外,这种远程就业形式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企业要为工作的残障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对于这种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就业的新型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既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给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更多的用人单位雇佣残障人士。

(信息来源:凤凰公益)

猜你喜欢

工伤人士公益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公益
公益
公益
WHEELS IN MOTION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早退途中出车祸 不予认定工伤
公司烧饭农妇意外坠亡是否认定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