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防护设施的标准化研究
2023-01-12田凯
田凯
陕西天工建设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2038
引言
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能够有力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建筑市场繁荣稳定。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企业需要研究和排查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风险因素,及时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保证经济效益。本文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及成因,并且提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方法和策略。
1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类别
物体打击:物体打击事故是指物体受到外力影响或失去了控制,对施工作业人员造成打击伤害,出现人员伤亡的事故。在建筑现场,施工单位需要配备较多的材料和机械器具等,并且施工人员较多,稍不注意就会因小小的工作失误而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机械伤害:就项目建设而言,所用到的塔吊、泵车、挖掘机、施工升降机、电动吊篮等相关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必须持有相关的检验证书且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操作,并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然而,当前我国高层房屋建筑建设场所,在持证上岗方面,依然存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问题,造成较多没有资质的人员随意使用器械,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出现。
坍塌:坍塌事故主要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倒塌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通常,基坑工程和脚手架工程都容易发生坍塌事故。对于此类事故多发场所,坍塌事故往往波及范围较广,破坏力极大,极易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
触电:人触摸电气施工设备和导电材料造成的触电伤亡;年久失修的机械设备漏电造成触电事故和人员伤亡;带电体位于潮湿或死水中时,施工人员的跨步电压引起的触电伤亡;现场施工人员不遵守安全规定,近距离接触带电体造成触电伤亡;现场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管理意识导致触电伤亡。
高处坠落:我国《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2008)规定,在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m或2m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属于高处作业。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经常进行大量的、频繁的、高难度的高处作业。因此,高处坠落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从高处坠落案例来看,这类安全事故往往会给施工人员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属于重大安全事故,会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建筑施工中,高处坠落的风险不容忽视。
2 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
2.1 安全管理问题
安全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技术措施无针对性,不具有可操作性;未按要求对高处作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施工现场隐患整改不到位;标志标牌缺少。安全管理缺陷是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间接原因。
2.2 人员因素
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从事各种操作的施工人员,是施工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自我防范意识等素质,决定着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程度。每个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施工操作水平、风险应对能力,都会影响到施工安全风险的管控效果。所以,为了确保施工安全进行,必须要提高各岗位工作人员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时刻保持警惕,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并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
2.3 施工问题
在安全防护设施工程施工中,难以确保施工质量,由于原材料质量较差,出现成品破坏或返工问题。同时,在施工现场,由于各施工专业的协调配合性较差,导致施工作业面处于管理混乱状态,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因未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对施工人员、设备以及材料,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增加了施工成本。加上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差异,对安全防护设施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4 物的因素
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设备,不同的设备具有不同的特性,它们的安装方法、使用方法、维护方法各不相同。这些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具有随机性和必然性。随机性是指,这些机械设备由不同的施工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下操作使用,操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安全风险不可控;而必然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受生产技术限制和人为、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机械设备的设计和使用方式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以及安全风险隐患。物的因素造成的生产安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维护保养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3 建筑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
3.1 洞口防护标准化
在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架设有效的防护设施,以人为本,考虑到可能危及相关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各种因素,设置防护设施,避免因建筑工程施工问题而出现人或物高空坠落的问题。根据相关安全标准,楼板和墙洞、坑或无填料的天窗、钻孔灌注桩的孔区应设置盖板、防护栏或安全网,且强度要足够高,防止人和物发生高空坠落而增加自身的生命安全风险问题。施工区域内还可能会产生一些竖向孔,这些竖向孔的存在对于相邻的人或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根据洞口的类型“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防护设施。像是孔口短边在25mm到250mm之间的楼板、屋面、平台等地,应该选取坚固的盖板固定并盖严;像是孔口短边在250mm到500mm的预制构件洞口和楼版面等地,应该选取竹、木等盖板并进行固定;像是孔口短边在500mm到1500m之间的洞口,应该选取带有扣件扣接钢管的防护网,并在防护网上布置竹篱笆或脚手板。对于加设盖板或防护网仍不安全的其他类型的洞口,不仅需要设置贯穿性质的带有竹篱笆或脚手板的防护网,还要根据洞口边长选择不同的防护设施。当洞口的边长大于1500mm时,需要在周边设置防护栏,并在洞口下方加装安全平网;当洞口属于墙面竖向落地洞口时,需要在防护栏和200m高的挡脚板中二选一;当洞口属于竖向洞口且下边沿到楼板距上沿小于0.8m时,需要加设1.2m的临时防护栏[1]。
3.2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①明确目标职责。管理人员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安全生产总目标和年度目标;按照施工现场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对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安全生产的工作任务,制定符合安全生产目标的体系标准。②加强制度化管理。管理人员应按照最新的安全生产法律政策,建立安全施工体系,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向员工讲解安全生产的标准和章程,明确所有员工的责任和义务。③加强现场管理。管理人员应从施工环境、物料流动、设备运行、设备材料的定制和使用等方面,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流程,落实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④加强安全风险防控。管理人员应建立严格规范的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风险防控,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重大安全隐患,第一时间排除安全风险。⑤加强事故管理和绩效考核。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分析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管理人员应加强生产安全事故档案管理,建立月度、季度、年度项目安全监管考核制度,分析安全管理中的不足。
3.3 安全设施标准化
①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相关单位要做好安全设施搭建工作,如门禁系统、安全生产宣传栏、操作平台等,在设施搭建过程中,要依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创建规范要求,使安全防护设施的坚实性得到保障。②临时用电设施标准化。对于临时用电,相关单位要依据临时用电安全规范,落实临时用电三级配电、二级保护要求,对于必要的临时用电安全设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搭建,如配电室、配电箱等。不仅如此,相关单位对于临时用电还要选用特定的用电保护系统,保证用电过程中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一锁。③机械设备设施标准化。相关人员要严格挑选入场施工的机械设备,对入场的机械设备进行报验、组织安装验收等,保障施工设备的运行达到最优状态,避免质量不过关的设备投入使用,造成施工进度延误。除此之外,相关人员需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障其安全性,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设备安全隐患应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机械设备在安全的情况下投入使用。在工程快要完工时,相关单位需要做好机械设备退场工作,保证设备有序退场[2]。
3.4 临边防护的标准化
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需要按照标准化的规范严格执行临边的防护措施。第一,需要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在进行临边作业前需要在现场搭建预防施工安全的防护措施。第二,现场施工时,对于临边落差需要进行测量,若施工人行通道、施工作业区和平台及运输接料台等区域的临边落差超过2m,必须安装防护栏或安全门等。与此同时,防护栏和安全门的安装也要注意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建筑施工安全规定的要求执行。
4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4.1 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依据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的关于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各个职能部门、技术人员以及岗位操作人员的层层负责的制度体系。实践证明,90%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而导致的。若企业能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到实处,则事故发生率会大大降低。反之亦然。
4.2 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在高空施工作业环节,施工情况往往会较复杂,加之涉及的器材设备数量较多,因此,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增加检查建筑机械设备完好与否的频次,以此来更好地保证安全作业。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①重视现场机械设备安装设置的数量,因为现场过多的机械设备常常会引起事故多发。在进行安全管理作业时,要确保机械设备安装、搭建、应用、拆卸所有环节完全根据建筑施工方案和标准规范操作。另外,还要制订有效的安全防范方案,以保障相关作业人员以及设备安全。②要在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进行仔细检查,以确保机械设备能够安全有效地投入使用。③定期对较常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必要检测[3]。
4.3 用电安全防护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前,一般会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目标,在施工时,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最初的安全生产目标进行施工,且需要向施工人员科普该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特殊工种持证上岗作业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交底制度等的制度要求,在展开施工工作之后,需要通过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及时的施工分析,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严格按照“统筹兼顾、合理调配、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目标的如期实现,并且保障最终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水平。
4.4 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管理
管理人员应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现有的大数据和信息化传输手段,针对行业内的管理现状,建立“终端(办公平台)+前端(移动终端+门禁系统+芯片+工作证明+视频影像)”管理模式,建立施工现场全过程管理的整体运作机制,实现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目标。整体运作机制主要涉及两大板块。①安全信息采集。管理人员需要采集安全员、劳务员、质量员等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信息,掌握每个作业部位的施工安全情况,随时跟踪审查执行人、检查人、分包单位及作业人员的安全情况。②违章采集。管理人员应采用移动终端,对施工现场违章作业、指挥人员违章行为、施工现场违章隐患等风险信息进行现场采集并录入项目安全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大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据此,建筑安全的标准化安全防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将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严格执行下去,方便企业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生产过程的安全系数,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