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与美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2023-01-11陈铃金

当代体育 2022年44期
关键词:美育融合体育

陈铃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由“双基”引导的知识本位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全人教育转变。小学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在改革浪潮中应做到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加快教学创新步伐,深化课程育人能效。在大力倡导五育并举的新时期,跨学科融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思路。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美育具有培养审美情趣、表现文化以及辅翼道德的重要作用,美育与体育的融合对于小学体育课程发展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加持作用,值得教师针对融合触点与融合方法展开实践探究。

1 小学体育与美育融合的意义

小学体育与美育的融合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是一体化育人观念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科发展与学生成长大有裨益,极具研究价值与实践以。具体而言,第一,拓展体育课程价值。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注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对于小学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单纯以运用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育新要求,窄化了小学体育课程发展道路,突破创新成为必然,而美育的有机融合无疑为小学体育课程注入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拓展课程育人价值。促使教师立足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体育学科育人功能定位,摆脱依参而教的刻板教学思维,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美育资源,并设计相契合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第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积极的审美情趣是主导学生行为举止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作为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小学体育与美育的融合,能够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形体美、品质美、情感美以及生活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身边人事物做出客观判断,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自觉约束自身思想与行为。

2 小学体育与美育融合面临的挑戰

2.1 未能深入挖掘美育元素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资源是决定教学深度与广度的重要因素。小学体育中蕴含了大量的美育素材,为美育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一些教师受制于应试思维与经验主义思想,未能有效开放与利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成为影响二者有效融合的首要问题。具体而言,其问题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定位狭窄。教师对于小学体育课程定位尚未摆脱技能型的束缚,教学重点仍然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运用技巧,教学内容以理论灌输与技能训练为主。虽然此种内容组织形式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将小学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禁锢于狭窄空间内容。在此情况下,教师对于体育中的美育元素的重视程度不足,欠缺开发意识,弱化了小学体育的美育功能,美育的渗透缺乏融合触点。第二,教学内容解构层次肤浅。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元素并非都是显性的,一些隐含性的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体育知识的前提下主动进行提炼。然而着眼于小学体育教学实际,一些教师秉持拿来主义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一成不变的内容组织模式,缺乏守正创新的意识,诸如教学环境、运动项目动作、指导与评价等诸多板块中的隐性美育元素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由此可见,小学体育与美育想要实现深度融合,需要教师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视域。

2.2 教学设计缺乏融合支点

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对于小学体育与美育的融合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融入更多巧思,但是教学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造成美育的融合支点较为匮乏,教育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第一,师生主体定位不够清晰。小学体育与美育的融合更加突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深入探索与内化吸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但是一些教师仍然采取“灌输式”“指令式”“权威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思维与行为的干预过多,弱化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与主体感受。此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看似高效推进的小学体育教学,实则学生真正理解与吸收的知识微乎其微,不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以及审美品格的塑造。第二,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较为匮乏。相对而言,美育较为抽象,呈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特别是对于感性思维发达的小学生而言,体育与美育的渗透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的可视化的认知支点以及体验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沉浸其中,形成强烈的内心冲击,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但是一些教师在展开美育指导时说教意味较为浓重,并未给学生提供交流探讨以及实践体验的机会,容易造成教与学貌合神离的状况,存在理解不到位或是内在转化不够深入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体育与美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师冲破经验主义的束缚,创新教学方法。

3 小学体育与美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3.1 以体育教育传递价值美

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素质教育视野下,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肩负传递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重任,同时更应借助体育载体向学生传递公平、勤奋、奉献等被社会广泛推崇的运动价值观,确保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接受良好价值美的熏陶,并通过对运动价值美鉴赏和迁移的过程,升华自身素养,内化为自我竭力向上的动力源泉。基于此,可采取案例教学法、榜样教学法,以体育大千世界中令人感动的真人真事,传递价值美,唤醒学生情感共鸣,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例如,在阴雨天气,无法正常开展课外体育,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把预先设置的微课件播放于学生观看,以令人感动的竞赛瞬间、令人类目的名人故事,向学生展现体育运动的内涵价值。比如,体育明星李娜可谓是创造了中国网球神话,但是奇迹不会在安逸中诞生,而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豆蔻之年父亲去世,是网球运动支撑着李娜举步维艰的前行,是她对网球的热爱和对运动价值的追求让她成为了亚洲历史的国际体育明星。又如,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秒跨栏成绩创造世界纪录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热泪盈眶和举臂高呼正面诠释了什么是中国梦,什么是体育精神。为事业坚持不懈努力的人是美丽的,不怕困难砥砺前行的人是美丽的,为中国梦的实现而汗如雨下的人是美丽的。通过实际案例,把教学高度升华到人生哲理层面,把价值美植根于体育沃土,这是促进体育和美育融合、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3.2 以体育教育渗透艺术美

音乐、舞蹈、绘画属于艺术范畴,同样也是彰显艺术美的重要载体,在小学美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和体育实属“一文一武”,看似毫无关联,但是两者的融合却能迸溅出别样的风采,在体育教育中渗透艺术美,是推动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关键举措。首先,以音乐融入体育教学为例,一方面,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经常调节呼吸和运动频率,以便大脑供血顺畅,促进身心健康。而音乐恰好自带韵律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适宜的旋律来帮助学生找到最佳呼吸频率,调整身体运动节奏,在舒缓的音符流淌间,让学生静感运动的美好。另一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感性思维浓郁,而一些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又略显枯燥乏味,学生训练怠慢的现象屡见不鲜。此时,播放一段动感的音乐,用音乐来烘托训练气氛,刺激学生多巴胺分泌,这无疑能够有效唤醒学生训练动力。其次,以舞蹈融入体育教学为例,从本质而言,舞蹈和体育在某些方面的育人功能趋于一致,但各有长处,教师可以挖掘体育和舞蹈的融合触点,根据教学需要,创新体育运动模式,比如,创编舞蹈动作让其更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学生开展,在“花式运动”中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最后,以美术融入体育教学为例,美术与体育的融合触点主要体现在情境布置方面,比如,跑道设计、器材布置、材料投放、场地规划时都可以恰当的融入一些美术色彩元素在内,为体育锻炼增添柔和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体育和艺术的融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创新,以艺术美助力体育课堂迸溅出别样风采。

3.3 以体育教育促进形体美

小学体育和美育的融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坚实的运动技能,还应树立形体美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正是塑造优美体型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塑造优美体型,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过于肥胖、体质虚弱等诸多健康问题,落实健康第一思想,还能够拔高学生形象气质,增强学生自信,这对于健全学生人格而言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应注重形体美的教学渗透,开发适宜教学模式,科学规划教学安排。首先,應注重对学生基本形体动作的指导,比如站姿、坐姿、伸臂、抬腿等等,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作意识,潜移默化完成形体塑造目的。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保证学生动作符合科学规范,为其详细解释这样做到目的,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并引导生生之间互相点评,督促练习。以蹲起训练动作为例,大多数学生对于认为蹲起就是简单的蹲下去、站起来,在训练时也是如此而为,这是极其错误的,不按照标准做蹲起,不仅不能起到良好训练效果,还易造成膝盖慢性运动损伤。标准的蹲起应是慢慢蹲下,手臂随身体下蹲幅度逐渐伸平,并且下蹲时身体的支力点不应是膝盖,而是大腿,这就需要蹲下时要提臀,小腿尽量保持垂直,膝盖不能过脚尖,之后再慢慢起身收臂。不单单是蹲起,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动作皆有科学的标准规范,教师应注重教学指导。通过各项动作训练,可以快速增强学生身体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促进塑造优美体型教学目标的落实。

3.4 以体育教育塑造品质美

竞技是体育的灵魂,实战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对于小学体育与美育的融合而言,教师坚持学赛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竞技比赛,适度渲染竞争氛围,让学生感受体育的精神魅力,在直面挑战的过程中塑造品质之美。以排球教学为例,众所周知,排球是一项强调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入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品质。首先,聚焦运动技术组织竞赛活动。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支持体育运动能力长远发展的基石,而运动技术的掌握与提升需要持之以恒的反复练习,不失为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载体。正面双手垫球技能学习为例,作为最为基础的击球动作是整个排球教学的奠基环节,教师组织个人比赛与小组竞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技巧,培养坚持、专注、严谨的体育品质。例如,一人抛球,一人垫球的配对比赛,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动作情况打分,决出首胜组。借助比赛形成目标驱动,促使学生细致揣摩动作要领,全神贯注的投入练习,实现技能与品格的双重提升。其次,淬炼实战能力组织对抗比赛。实战是淬炼体育品格最为直观有效的手段,教师聚焦排球竞技性与团队性的特点组织对抗比赛。例如,依照能力相当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两大小组,按照职业排球比赛规则,进行实战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各小组独立协商作战对策、分配人员职责。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坚毅团结、永不服输的品格以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严格遵守规则的品质。

3.5 以体育教育感悟生活美

美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体育运动、锻炼、竞技、游戏不仅仅是习得技能、宣泄情绪、获得快乐的需求,更是人们改造生活、体验生活的需要,所以应以体育教育为载体,引领学生感悟生活美,以生活作为诞生美的源头活水,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运动意识。基于此,教师可以跳脱学校院墙束缚,定期带领学生开展野外体育活动,以个性丰富的体育形式助力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运动体验。比如,寻一处绿水环绕、青山环抱的美景佳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体育竞技,接力跑比赛、羽毛球比赛、长跑拉力赛,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舞台中,让学生尽享运动的快感,体验健康生活的美好。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徒步野营,带好各项材料,生火做饭、收拾垃圾、打扫卫生,在体育教育、劳动教育、环保教育的结合中,引导学生创造美,让学生重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进一步深化其真实生活情感,唤醒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再如,引导学生制定日常体育锻炼的长远计划,并通过及时的反馈、成果展示、适度的奖励等手段,促使学生持之以恒的加持下去。将体育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生活与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通过立足生活视角组织小学体育教学,让体育技能与美育品格自然生长,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影响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与美育的融合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应然。但是不可否认,二者的融合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实践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尚未达到预期。这就需要教师打破狭窄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小学体育的课程定位,明确美育在体育课堂的渗透意义。同时,立足学科特性与学生需求,探索体育与美育的融合触点,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时效性与生长性,为学生运动能力与人格品质的深度发展赋能。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三社小学)

猜你喜欢

美育融合体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融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2016体育年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