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来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述评

2023-01-11陈扬轩吴海瑞

当代体育 2022年44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原生态

陈扬轩 吴海瑞

传统武术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挖掘并传承其优秀文化精神内涵有助于弘扬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发展传统武术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到重要作用。近20年来,学术界也非常重视相关研究,各种探讨层出不穷,成果丰硕,但缺乏整理与分析,学术脉络较为杂乱。因此,本文梳理了近20年来关于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回顾其发展脉络,整理、归纳、呈现特征及热点问题并展开评述,期望能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归纳法,以2001年至2020年收录于CNKI数据库中关于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不同层面的整理、分析、提炼、汇总并评价,探寻本世纪初至今关于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学术研究热点,分析传统武术的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特征和趋向,反思其局限与不足,为后续相关的武术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热潮的掀起、变化及时间特征

从2001年开始,学者对武术传承与发展开展相关研究,并逐渐在2007年开始掀起研究热潮,相关研究蓬勃发展。从2008年起,论文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的趋势,随后在2012年其论文数量达到顶峰,高达52篇,其中2009年至2014年,论文总数达到230篇。随后年均论文数量维持在30篇上下,逐渐趋于稳定。

研究热潮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2001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曾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将武术列为2008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未获批准。2011年,国际武联第3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武术入奥申请,并入围2020年东京奥运会8个备选项目,但最终均无缘入选。武术界希望武术入奥运,但其屡次失败也严重打击了武术界的信心,这也迫使武术学术界思考武术传承的新出路。此外,政府也高度重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并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各种因素结合,掀起了自21世纪以来关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热潮。因此,21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对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讨论,形成了“百家争鸣”共商武术发展的大讨论。

笔者发现,研究主题的变化及时间特征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奠基发展阶段(2001年—2007年),温力、郭玉成、邱丕相、王岗等研究前驱率先开始发表武术传承相关的论著,为传统武术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以前的研究的主题集中在武术现状、家族文化、武术史略考究等内容,随后于2004年后,武术研究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创新性的研究视角层出不穷。在鼎盛发展阶段(2008年—2014年),学术界逐渐重视武术教育体系、武术对外发展、拳种意识等课题,并作出相应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后,学界逐渐注重于研究发展较差的地方性拳种、地方性拳种的历史起源及传承等相关课题。此时,学者探讨得较为激烈的是传承的“原生态”文化问题,也因此拓宽了“原生态”的阐释意义。在平稳发展阶段(2015年—2020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学者逐渐对新媒体、网络教育、数字化传承等视角产生兴趣。在价值观方面,研究也较为注重讨论武术精神与新时代价值观的关系。

总体而言,武术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研究探讨范围广泛,研究视域多样,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涉及的主题较为集中于武术文化发展、武术非遗传承、武术教育传承三个方面。

2 研究热点发展脉络及评述

2.1 武术文化发展

武术精神文化层是武术向前推进的关键,是武术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式样系统。武术精神文化的研究始终贯穿着历年来的武术研究。2001年,王岗针对狭隘民族主义心理,提出武术继承、发展及创新的文化观,强调我们应该遵循“兼容并包,实践检验”宽容的文化发展心态。同时批判“破坏性”和“压制性”的继承,这与温力(2002)就继承和创新问题而提出的观点“过于重视继承,必然要阻碍创新”不谋而合。这两者创新性地看待继承的观点,得到后来众多学者的认同,为过于注重继承的问题敲醒警钟。

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体现的核心资源。因此,学界在探讨武术文化问题时,侧重于关注拳种意识。栗胜夫等(2002)在拳种分类问题上,率先对“简单地分内、外两家”的观点进行批判,这可视作拳种意识出现的萌芽。随后,郭玉成(2007)以非武术标准性特征引出拳种的流派问题,并对“造拳”文化提出了批判。拳种意识的提出,对武术传承研究有很大的意义,为后来者对拳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林、虞定海(2009)提出整合拳种力量的传承措施:纳入“非遗”统武术应以拳种为单位,将该拳种不同分支与流派的力量予以整合,联合申报。王岗等(2010)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视角,呼吁要强化拳种意识,随后提出关于拳种传承文化空间及生态地域的保护的观点,这是关于拳种意识探讨的一个突破。王垚等(2019)结合前人研究,提出“拳种文化”这一概念。拳种的意义因此得以从物质载体层面上升到精神载体层面,拳种的可阐释性大大提高。总而言之,针对拳种意识的多方面、多层次论述与反思,极大的丰富了武术文化的研究成果。同时上述的研究成果也引出了拳种分类问题、拳种标准化问题。

2.2 武术非遗传承

武术非遗传承问题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掀起了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针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学者众说纷纭。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学者热情高涨对非遗保护积极建言献策之际,王天祥,刘壮(2006)针对非遗传承政策制度尚未完善的问题,作出批判性的反思:保护者或许就是毁灭者,因而对非遗传承敲响了警钟。随后牛爱军、虞定海(2007)针对传统武术日渐消亡而其理论研究却日益“玄学化”或陷入“概念之争”“分类之争”的严峻形势,提出建立保护传承人制度的观点,这有高度针对性的措施为传承制度的建立拓宽了思路。

虽然学界对于非遗传承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非遗传承的各种问题与不足。王林、虞定海(2009)结合已有的非遗研究成果,系统性地分析出传统武术非遗传承的困境。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发展。王岗、朱佳斌(2011)认为在传统武术流失日益严重的现实环境下,“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原则”并创新性地强调学术研究与传承人合作,这为挖掘武术文化史料拓宽了途径,具有深刻的意义。上述研究成果均是根据现实传承困境而提出的传承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一是对传承人的史料挖掘不足,二是对非遗传承的地域性特点认识不够深刻,传承问题较少考虑到地域性特点。

值得庆幸的是,有学者注意到以上的不足之处,并以非遗传承与口述历史研究的结合的方法试圖克服上述不足。周新国(2012)受到吕鸿(2008)关于非遗保护下的口述档案问题研究的启发,认识到非遗保护与口述史研究的学术目的一致性并强调要对传承危机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随后学者如郭平、苏新有、王小明、周新国等各从不同角度对非遗口述史有所论述。李自典、刘佳(2018)指出:“口述史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对非遗研究与保护都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运用口述史方法,可进一步地挖掘武术史料,扩宽武术史学研究的视野,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路。

原生态问题是非遗传承中的一种传承理念。何谓“原生态”?不同学者对该问题有不同看法。张峰(2008)认为“原生态文化”,就是指历史上创造并流传或保存至今的、未经任何刻意改变的传统文化。随后,他从非遗视角下提出非遗保护的三个原则: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自主化保护。其中,原真性保护原则得到李吉远(2009)的认可,并对此加以延伸阐释,力图将传统武术放在原有的文化空间中形成“原生地”“原生态”“原真性”的“三原”保护特色,同时强调要认识到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点。张峰等学者强调要认识到武术地域性特点的观点是值得认可的,但其关于“原生态”的观点却遭到了温力(2008)、王林(2009)等学者的批判,前者从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与其说社会环境是“原生态”的,不如说是“变生态”的,后者则指出:传统武术自身的不断变迁拒绝原生态。随后,王林、王恒对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只要能够唤起特定族群共享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这一传统武术就是“原生态”。显然,对该问题的理解,众学者秉持着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对此不管是支持与否,该争论都成功地让更多学者意识到“原生态”的重要性,并挖掘到“原生态”背后的内涵。另一方面,这也让学者意识到理论上的探讨应注重武术现实发展状况。

2.3 武术教育发展

传统武术的传承途径大体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群体传承,二是家庭(师徒)传承,三是社会传承,四是学校传承。2002年温力以家族本位思想探讨武术家族传承问题。届时因武术研究尚处于奠基发展阶段,学界各类理论与研究方法尚未构建成熟,对武术教育传承问题尚不重视,因此关于武术教育传承的课题更多的是把武术文化传承和武术教育传承等量齐观,相关研究成果较为显浅。如郭玉成建议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设武术课,传播武术文化。随后桑全喜、张国栋(2009)对此做出反思:学者们对于武术教育价值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武术教育的本质,武术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促进人性的发展。因此,武术教育体系的相关讨论也应运而生。如,王岗、邱丕相从拳种意识出发重构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随后,学者在论述武术教育困境的基础上,逐渐从国家意识、文化安全等宏观角度阐释武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把武术教育与国家利益和民族兴衰相联系。

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者从具体的传承效果探讨武术教育。潘开元(2008)采取比较分析法,从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方式与学校体育师生教学模式的差异中提出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传统武术的健身效果上,其次才是文化层面的传承。王岗等(2009)则对此存在异议,认为文化传承比技术传承更重要,应注重文化传播的新理念和强化文化意识的必要性。此后多名学者从不同的研究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高度认可武术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意识问题。

总而言之,武术教育传承对文化意识较为重视,并批判逐渐单一化的技术传播模式。相关的应用理论研究多集中在高校武术教学方面,同时多以宏观角度的理论阐述为主,较少涉及到具体教学层面。因此,笔者认为武术教育传承不能单纯地重视技术传承,更重要的是要传承武术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并以此与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相联系。

3 结语

从2001年逐渐开展相关的研究到2007年逐渐掀起研究热潮,至今相关研究仍在蓬勃发展,研究热度居高不下,这与国家政策、社会变迁有密切的联系,更是郭玉成、邱丕相、王岗、杨建营、虞定海等学者辛勤研究的结果。

纵观其发展历程,相关的研究有重要的收获,也有诸多不足。其一,在前期研究阶段,相关研究视角集中于研究武术文化、武术史略考究而忽略了其他研究视角,同时泛泛而谈的研究比较普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指引了研究方向。后来,学者们逐渐克服以上不足,提出各种新颖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二,相关研究的分类研究意识尚不明确,以至于把武术文化传承、武术教育传承、武术推广传播等各类内容等量齐观,研究内容相互混合而且泛泛而谈,间接上导致研究成果的浅显化。幸而在后续的研究中,分类研究意识随着各类研究成果的出现而得以加强,相关研究也因此逐渐深入。其三,相关的研究基础绝大部分建立在普遍性的史料上,忽视了对地域性、个体性史料的认识。为此,学者一方面逐渐加强拳种意识,发掘和传承拳种特色,以至于在2010年后掀起了研究地方拳种作为学位论文的热潮。另一方面,周新国、郭玉成等人认识到武术口述史研究对武术史料发掘和武术学术研究具有的开创性作用,并以此抢救具有地域性和个体性特色的“活态”武术史料。笔者认为这种较为新颖的研究方法理应得到重视并推广,以此发掘被学界忽视的非遗传承人武术史料。

总体而言,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笔者认为,经过政府、学者、拳师等多方的艰辛努力,现阶段传统武术的传承问题已经由“承”的问题转变为“传”的问题。如何宣传、推广传统武术成为了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政府、社会、学界做进一步研究,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21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佛山武术传承与发展路径新探——以国家级非遗佛山咏春拳为例”(编号202111847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原生态
传统武术怎么了?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原生态静宁苹果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