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典籍“点”亮中国智慧(三)

2023-01-11王淦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西北大学史记

王淦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史书,一向在国人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最早的《尚书》到二十四史,古代史书为中华文明留下清晰的脉络,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让后人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知识和智慧。而且不少史书除了具有史学价值外,其讲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精彩的文笔、传神的描写……更使其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尤其《史记》一书,更被后世推举为史学、文学的“双料极品”!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又称《太史公书》,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記》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角度一:铭记历史,汲取经验教训

关联高考: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就是希望年轻人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

经典语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适用主题:总结经验,以利未来;以史为鉴,增长才干……

素材拓展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所有中国人都必须铭记的日子。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击,英勇抵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历时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5年9月2日,中、苏、美、英、法等国联合受降典礼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运用示例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首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史,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一是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努力建设强盛的国家,才能真正抵御外侮;二是时刻警惕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亡我之心不死,建设起强大的国防;三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紧密团结起来,全民同心,其利断金,这才是抗击一切外敌的钢铁长城。

角度二:为国为民,追求人生价值

关联高考: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正是希望青年们在新时代为国为民努力奋斗,创造人生价值。

经典语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史记·报任少卿书》)

译文: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东西不同。

适用主题:追求卓越,创造辉煌;献身祖国,浩气长存……

素材拓展

课本被删掉的人民英雄,终于回来了

9月1日,秋季小学、初中语文课本作了修改,原本被删掉的《刘胡兰》《谁是最可爱的人》《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一个粗瓷大碗》这些讲述英雄故事的课文,时隔二十年,又重回课本。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英雄都不该被淡忘。将这些英雄人物重新接回课本,是因为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养成阶段,让他们从追星、游戏、读垃圾读物中走出来,以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英雄人物为榜样,从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既有现实意义,更有历史意义。

运用示例孔子曰:“死生亦大矣。”生和死是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两件事,如何使生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也当成为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的人生课题。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生命不以长短论价值,人生追求决定生命意义,教育部门让语文课本中讲述的英雄故事引导中小学生人生观的养成,无疑是立德树人之举!

角度三:德才兼备,必然受人拥戴

关联高考:2022年全国乙卷要求考生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作文,体现自己的思考,希望考生从中国跨越式发展中感悟党在人民中的崇高威望和巨大的感召力。

经典语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是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会走出一条条小路。

适用主题:谦逊待人,人恒敬之;品德高尚,受人景仰……

素材拓展

何炼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中国经济学界,有个独特的“西北大学现象”:魏杰、刘世锦、张维迎、宋则、王忠民、石磊等多位知名经济学者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何炼成教授的学生。何炼成领导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被称为“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

10年前,《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第一次走进何炼成简陋的居所采访时,曾问过他:“一个经济学家带动西北大学为国家培养这么多经济学家的秘诀是什么?”记者还没有问完,就被他打断了:“我可不是什么经济学家!我就是个教书匠,同园丁没有什么区别。我就是运气好,有幸碰到了一些好苗子。学生成才,是他们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西北大学算是个孵化器或者苗圃!”……半个多世纪以来,何炼成扎根西北,心系国家前途与命运,为西北大学经济学的传承与发展倾尽心血,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优秀人才。2022年6月18日,96岁的何炼成先生溘然长逝。

运用示例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要想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拥戴,不是靠自矜自伐,而是靠品德的修养、事业的建树、为人的谦逊真诚。就像西北大学已故教授何炼成先生,从不以“经济学家”自居,扎根西北,身居陋室,数十年中在“鸡窝”里培养出一批批卓有成就的经济学界的“金凤凰”。何老,真可谓“无言桃李”!

猜你喜欢

西北大学史记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少年品读 史记
The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ntz Fanon’s Post-colonialism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我们》、《疑惑》
西北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