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云服务”的探索及研究
2023-01-11吴劼
吴 劼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4)
1 高校毕业生就业“云服务”概述
在当前积极防疫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因学生不能大规模流动参加线下招聘活动、企业无法进校宣传、各类招聘招考推进缓慢等情况,唯有借助“智慧就业”信息化手段,发展就业“云服务”,通过云端助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就业“云服务”作为“智慧就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云招聘、云指导、云帮扶、云签约”有机整合为一体。本质上,是将就业信息、就业服务内容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4G、5G)进行高度整理和排序,将各类就业信息进行智能激活、交互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就业信息系统,补充整理就业信息资源,由人工与智能一起服务于高校毕业生、用人企业、高校及政府管理部门。此外,就业“云服务”还是一种全新面向未来的就业服务业态。在安全化的前提之下,会将信息标准化,智能获取就业信息、智能整合就业信息、智能对接与共享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保障了安全就业[1]。
2 高校毕业生就业“云服务”建设目标
2.1 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
《江苏省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0届毕业生认为母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需改进的方面中,研究生列首位的是搭建学生与专家/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平台(46.63%),本科生和专科生列首位的均是提供一条龙服务(项目论证、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物业管理等)(分别为50.16%、53.83%)(见图1)。
由图1可知,有一大半的2020届高校毕业生认为学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已落后于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同,需要进一步修改。而认为母校就业指导服务需改进的方面中,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列首位的均是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分别为50.52%、53.36%、56.77%)(见图2)。
图1 2020届不同学历毕业生认为母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需改进的方面(多选)
图2 2020届不同学历毕业生认为母校就业指导服务需改进的方面(多选)
综上所述,以江苏省高校为例,在各项服务内容已基本落实的前提下,需不断扩充就业“云服务”的内涵和外沿,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优化服务内容(打造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获得促进创业政策利好、提供创业一条龙服务等),在就业指导服务中改进服务(加强就业发展规划指导、求职方法指导等),着力打造令高校毕业生满意的不断线就创业服务。
2.2 开展精准化就业服务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理念——“精准就业”理念。理念的主旨是“建立完善精准推送就业服务制度,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2]。举个例子:江苏师范大学就采取了“一生一政策,一生一帮扶”等方法,对每位需要就业帮助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指导服务,有岗位推进、就业指导、心理建设等方式,并对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低保户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等进行就业资金、社会补助支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低保户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等安排了专业教师指导帮扶,且优先将就业岗位推给他们。当这类学生踏入岗位后,学校还会不断指导和调整学生的就业心理,将“一生一政策,一生一帮扶”落实到底。此外,江苏师范大学还联合了两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与这两家公司联合开通线上职业规划系统,进行线上职前强化训练,教学生如何规划好自己的未来。而学生也可以利用线上职业规划系统将自己的职业意愿、就业问题、工作难题向帮扶的教师进行咨询,帮扶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解答,传授就业技巧。
2.3 建立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曾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提出相关就业要求和政策,其中反复强调“定经费、定机构、定编制”三定内容。2009年,我国教育部进行了“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遴选,以及颁布了相关文件。在文件中对就业经费、就业人员、就业场地提出要求和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现如今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从“三定”到“四定”,在“三定”的基础上加上了人员,具体是“定人员、定经费、定场地、定机构”。
为确保毕业生在校期间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帮扶制度,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的网络设施、完善的视频面试设施,以及线上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签约、就业派遣等系列指导服务。
2.4 设计就业服务监测与预警系统
当前,教育部已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与毕业去向登记平台,要求高校需实时报送就业数据,全国各高校可依托该平台对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进行监测与预警。但就业监测与预警,不能仅以就业落实率为单一的指标,而忽视就业工作中的各项因素及过程性数据。
目前,就业数据的监测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政府、高校和就业机构等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预定的科学程序和技术手段,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影响因素为指标,实时进行监测,同时对高校整体以及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和形势进行纵、横双向评估,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预报就业形势变化,发布就业预警信息[3]。
3 高校毕业生就业“云服务”的建设思 路及方案
3.1 优化“云服务”顶层
高校在建设开发就业“云服务”系统之前,要根据全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发展、用人单位要求来确定建设开发目标和系统发展方向,加强“云服务”建设力度,举行审核评估工作,制定严格开发要求,完善考核制度,保证每个环节都能“进而有序”进行。还要鼓励毕业生进行创业,从而有效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方案,提高“云服务”平台应用效果以及本校创业质量[4]。
3.2 开展各类就业云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如今线下招聘渠道越来越少,由线上招聘、线上视频招聘代替线下去人才市场招聘。这种线上招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人单位招聘成本,保障了招聘对接效率,提高了招聘人才率。各地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相应行动。如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24365校园招聘服务”,国资委发起的“春暖花开、国聘行动”大型线上招聘,江苏省推出“百校千场万岗”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阵地,须具备最常规的线上招聘思路,加强、加大与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第三方招聘平台的对接工作,整理线上招聘资源,广泛寻找符合毕业生职业需求的用人单位,保证学生的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相匹配。高校还要做到“因地制宜”,组织“云求职”,开展“云招聘”,一点一点地将线下求职转变成线上求职,着力推广远程面试,从而构建“就业不打烊,求职不重样、招聘不停歇”的24小时线上职业服务。
3.3 稳定就业指导队伍
稳就业就是稳民生。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服务理念。高校就业指导要将传统的组织线下招聘会、用人单位宣讲会、开展校友讲座、宣传就业政策和办理就业手续等全部转到线上开展。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研究。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加速了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因此,要不断加强对新问题、新困难、新机遇的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业工作实践,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三是确保稳定充足的人员配置。就业指导服务不是仅靠就业工作部门或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各部门联动,全员参与、上下合一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3.4 打造就业“云服务”平台
要积极顺应“互联网+”的新趋势,贯彻“统一建设、省级集中、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自2014年自主开发并在全省推广建设的91job智慧就业平台,目前已覆盖全省167所高校,累计注册大学生500万余名、用人单位11万余家,年发布招聘岗位需求超过200万个,年访问量近10亿人次。相关建设思路如下。
(1)统一标准,做到“共享共建”。“云服务”应符合我国教育要求和国家标准,以江苏省高校为例。江苏省的高校重新定义了应届毕业生求职含义,统一建立起单位招聘体系,统一规范了行业数据,让全省所有的高校有机会共同参与到九月数据储存、提炼、挖掘工作中。
(2)服务便捷,做到“覆盖全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服务”覆盖范围也变得广阔了,从一开始的就业网站到现在的微信、微博、QQ、短信,利用不同的信息渠道去收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用人单位用人准则,规范就业服务、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将调查、整理、研究、控制等十项功能合为一体,让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足不出户,了解透彻”,仅需要依靠PC端、移动端去了解优质就业服务。
(3)实时推送,做到“精准匹配”。“云服务”能够全面收集、整合、优化、完善就业信息资源,将海量就业信息进行智能化整理和利用,随后依据毕业生、用人单位要求和需求进行匹配对接,完成就业信息多渠道推送工作,充分满足毕业生求知需求和意愿,实现个性化服务。
(4)多级管理,动态监测。系统设置省级统筹、校级为主、院系协同的多级工作协作平台,实现就业数据动态上报、跟踪调查、统计监测及对就业趋势的预测预警,实时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 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空前的严峻挑战,要积极寻求工作模式和方法的转变,努力适应就业“云服务”新模式,协调线上服务与线下指导的替代性与互补性,打通智慧就业和满意招聘的最后一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