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一时自教一生
——讲述首都教师的支教故事
2023-01-11张威
□本刊记者 张威
“支教从来不是一件心血来潮的事,而是选择了就要一直走下去的事。”对于她们来说,支教是一场她们与孩子们双向奔赴、双向成长的过程,她们教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把全世界最真诚的东西给予了她们。孩子们纯朴的容颜,纯真的笑脸,纯净的眼神,一直都在温暖着她们的心。因为孩子们,她们比太阳更先知道温暖的意义。
如果用两个字来总结支教的经历,没有比“值得”二字更加准确的了。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纯粹。支教一时,自教一生;一生记忆,无上荣光!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郭丽萍
爱洒边疆润童心
“老师,我太喜欢你了!假期之后您一定要回来!”孩子的这句话对郭丽萍的支教之行就是最大的肯定。大爱,师德之本。在郭丽萍心中,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宝贝,和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让她感觉无比幸福。对于学生,她总是充满了肯定与赞赏,总是想为他们再多做点什么。
从首都北京到新疆和田,4000 多公里的距离,火车无直达,飞机要经停。路,确实挺远。2020 年10月,年近五十的郭丽萍作为第十批援疆教师抵达新疆和田,支教的夙愿终于实现。干燥、多沙尘、交通不便、常停水停电……艰苦的环境没有吓退郭丽萍,反而坚定了她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决心。郭丽萍给和田的孩子们送去了知识,带动了当地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把无私的爱洒在了那片土地。
“任教30 年,作为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应该是轻车熟路了。可是现实给我当头一棒,挑战是超乎想象的。”作为一名支教老师,郭丽萍在和田北京海淀小学任教三年级四班语文课,班级有50 多名同学,其中维族孩子占了一半,他们的发音有着特殊性,拼读汉语拼音难度非常大,而且家庭中又缺少汉语环境,接受起来会慢很多。本来因为疫情耽误了不少的课程,却又不能开足马力去追去补。“当时心里是真着急,可教育孩子来不得半点马虎。”没办法,郭丽萍只能慢下来,走到孩子中间去,深入他们的内心,因材施教。
“啊!发财啦!发财啦!”阿卜杜萨拉木刚刚走出老师办公室,就举着一根铅笔,一边跑一边喊着。郭丽萍开心地笑了,她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的孩子高兴。她清楚地记得,期中考试时,阿卜杜萨拉木的看拼音写词语一个也不对。“难道这孩子连一个拼音也不会拼?”郭丽萍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找到了一年级的语文书,决定要看看阿卜杜萨拉木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孩子看着语文书,似曾相识的样子,可不论打开哪一页,都不认识,特别是“阴阳上去”四声,怎么也读不准。郭丽萍很快意识到,维族孩子学好汉语拼音并不容易,就跟用舌头在攀登拼读音节的“珠峰”没差别。单单一个声母“O”,她就嘴巴拢圆示范了无数次,孩子每一次都认认真真地模仿,不厌其烦。简单模仿这个办法不管用,她就改变策略,放下急于帮孩子尽快掌握的心态,真的像教一年级孩子一样,编小儿歌、做手势、利用图片……各种小招数都用上,孩子终于读对了6 个拼音字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她和孩子们越来越默契,气氛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成就感。郭丽萍奖励阿卜杜萨拉木一支铅笔,表扬他一次次的不断努力,他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除了“私人定制”的专项辅导受到孩子们的喜欢,郭丽萍的作文课更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孩子们一节都不愿错过——在这里,可以尽情打开脑洞、展示自我、收获成长。
下课铃声响了。“没关系,您接着讲!”一位同学着急地喊出来。其他同学也跟着呼应:“接着讲!接着讲!”什么课堂让孩子如此感兴趣,竟然集体不想下课,让老师接着讲呢? 没错,就是郭丽萍的作文指导课。早上,思嘉从书包里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橘黄色的辣椒,递到郭丽萍手里,甜甜地说:“老师,给您的。”“哎呀!辣椒太漂亮了。可是我可不敢吃,我怕很辣。”郭丽萍推让着,准备还回去。思嘉急了,连忙说:“您可以吃,这是水果辣椒,不是辣的,是甜的!不信您咬一口试一下。”郭丽萍没有吃这只爱心辣椒,而是让它变身为教作文的鲜活教具,一堂以水果辣椒为题的作文指导课由此而来。面对着实物,郭丽萍带孩子从颜色、形状两个方面细细观察。为了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并且能够合理运用比喻句,这个辣椒传遍了全班每个孩子,他们摸一摸,闻一闻,于是,“淡淡的清香”“像丝绸一样光滑”等句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每个摸到辣椒的孩子都特别开心,也正是因为照顾到了每一个孩子,耽误了一些时间,下课铃响了,这堂课还有个尾巴没讲完,孩子们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让她接着讲。
“能让孩子们主动要求拖堂,这是对于一名教师的最大褒奖。”郭丽萍说,维族学生学习,并熟练运用汉语的难度很大,激发兴趣和内驱力便是她教育的法宝。她用“小蚂蚁啃硬骨头”的精神设计了“大力士纸”“吹泡泡糖大赛”“奇特的帽子”“吃苹果”等作文课,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使他们对作文学习很感兴趣,很多孩子还能主动写作文。龙雨萱写出了千字童话,孟逸轩、崔昊的作文在《作文导报》 发表。“学期末紧张复习之际,袁子浩仍然每天主动写一篇作文送给我,孩子的学习热情是对我最佳的奖赏。”郭丽萍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群善良、热情、好学、正在不断努力着的孩子们。
一个个活泼的孩子、一件件生动的小事,都拨动着郭丽萍的心弦,映射出师生间那份其乐融融的美好。遇到生活困难的孩子,她悄悄送学具、新书包、水杯;孩子们学习用品买不齐,她总会备齐全班的作文本、黑色碳素笔、直尺、橡皮等,作为奖品发给他们……2020 年12 月,仅仅来到和田两个月,郭丽萍又多了一重身份——“北京妈妈”,从此她多了一群可爱的维族孩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每一个向上而生的孩子感受到光亮与温暖,真好!”以爱育爱的道路上,郭丽萍温暖孩子们的同时也温暖和感动着自己。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教师丁曼曼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丰林’教育牵手结缘,我也开启了教育生涯的新篇章。”丁曼曼回忆起那段支教经历仍然记忆犹新。2020 年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丰台教育在不断创新和辐射帮扶中升温推进,丁曼曼作为丰台教育的教师代表走进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进行支教。
林西县直属机关幼儿园1956 年办园,有18 个教学班,幼儿总数达900 以上,而正式在编在岗教师仅有11 人。据园长介绍,林西县学前教育从来没有接受过帮扶或支教,丁曼曼成为了第一个走进林西县城支教的幼儿教师。“这不禁让我感到光荣与责任。”
走进园内班级,教学设备统一配备一体机,并无障碍联网,幼儿玩具材料配备达标,甚至有的高大上到让丁曼曼惊叹。宽敞明亮的楼道,整洁有序的空间,偌大无比的户外场地……这样一个硬件富足的园所,打破了她对乡村支教的刻板印象。
当走进幼儿园孩子的生活学习时,则再次刷新了丁曼曼的认知,看到了许多以前不曾想象的场景:五十余人规模的集体教学活动、各小组一致“标配”的创意材料、小板凳上“练军姿”的孩子们……这也一下子让她把原本计划交流的教学内容在脑海中进行了重新定位。“我决定和老师们一起发现教育问题、解决问题、共享教育经验,帮助教师走出教育痼弊。”丁曼曼一方面听从教师需求,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以问题现状为“导火索”带大家做教研培训,每周组织开展1~2 节的教学观摩,从理论到实践,行为示范,不断激发本地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深度解读,从而落实到自身的教育行为中去。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教师的思维越发活跃,沉默许久的话匣子打开了、抓紧孩子的双手放开了、课程创新的脚步动起来了。当丁曼曼再一次推开门走进教室,眼前看到的不再是僵化的传统模式,而是一群抑制不住开心向她奔跑过来的孩子们!
一天,丁曼曼走进大四班,一个超热情的胖小伙儿兴奋地拿着一片水分已然流失的银杏叶对她说:“曼曼老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银杏叶!你没见过吧,快来看看我们的叶子画!”
“你这创意画还真有意思,叶子除了可以做小女孩的裙子,还可以做什么? 你多找一些再摆一摆!”
旁边作画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告诉她:“老师说了,每个人只能用三个!”
丁曼曼惊讶极了,为什么只能用三个? 于是,她赶忙和班级老师了解情况。原来,这仅有的一小筐银杏叶是园长妈妈去北京学习时带回来的,这边气候环境不适宜银杏树的生长,但孩子们开展过植物的认知,认识银杏叶,也喜欢银杏叶独特的形态。
中午,丁曼曼和北京的同事聊起此事,她们决定帮助县城小朋友“送落叶”!近700 公里的距离没有阻挡她们传递爱的情谊,丰台一幼的孩子们听闻了林西县小朋友喜欢银杏叶,第一时间给还在上课的她打来了视频电话,而视频的需求只是迫切地想和这里的小伙伴见上一面,并亲口告诉他们将以快递的方式给他们送去许多许多的银杏叶。
叶子包裹仅在通话后的两天就寄到了,当丁曼曼捧着一大箱子银杏叶没有打招呼地直接来到大四班,孩子们一拥而上,“是曼曼老师,是叶子来了!”她来不及掏出手机记录下孩子们接到“礼物”时的欣喜,眼泪早已止不住地流下。这就是孩子们的幸福,就这样简单,林西县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首都小朋友的关心和问候,而远在北京的小朋友心里也正默默生发出爱的萌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忘初心,用心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