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3-01-11陈悦胡敏寿宇雁黄波黎庄则华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救援课程体系

陈悦 胡敏,2 寿宇雁,2 黄波黎 庄则华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0011;2.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025)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损害的严重性正在逐渐增加[1],护理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在救援中扮演着协调者、信息分发者、情感和心理支持者、急救和临床护理提供者等多重角色,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为社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减轻对受影响人群的负面影响[2- 3]。国外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内容较成熟[2-3],国际护士理事会(ICN)强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和救援应成为护士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6]。然而,我国有关护理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尚缺乏系统完善的培训课程[7]。本研究旨在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设置符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并适合当前新形势、新环境下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的实训课程,为培养出一批能快速、高效、专业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处置护理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综合考虑专家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本研究遴选来自13所三级甲等医院共20名专家,其中从事急危重症临床医疗5人、公共卫生服务4人、公共卫生教育2人、急危重症护理6人、护理教育3人。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对本研究有较高的研究热情,能为本研究提供较全面且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3)具有10年以上护理/医疗工作经验。(4)从事公共卫生教育或研究者,或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临床护士及医生。排除标准: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1.2.1成立课题研究组 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共7名,包含急危重症临床医学专家2名、急诊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小组成员曾多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院内救援活动,具有丰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相关工作经验。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文献检索、拟定课程指标草案、编制专家函询问卷,对各轮专家咨询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终确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培训课程内容。

1.2.2设计专家咨询表 (1)课程指标选择。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培训相关文献,初步筛选出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课程项目。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其临床工作经验通过专家圆桌会议法进行集体研讨,最终商定课程体系形成1级指标4项、2级指标14项、3级指标44项。(2)确立正式专家咨询表。函询问卷内容包括专家一般情况表、专家权威程度自评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培训课程指标设置。指标内容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重要性评分,按照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依次赋予1~5分,并设修改栏和需要增加内容栏,专家可对条目进行增加、修改或删除意见。

1.3实施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课题小组成员根据专家入选标准和人数于2021年6-8月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函询,要求每位专家于2周内完成问卷咨询,小组成员回收问卷后立即对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根据第1轮专家修改意见和指标筛选标准修订形成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本研究共实施了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形成最终的培训课程内容。

2 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 本次专家咨询选取来自13所三级甲等医院具有丰富急救工作经验,从事急危重症临床医疗5人、公共卫生服务4人、公共卫生教育2人、急危重症护理6人、护理教育3人等不同领域共20名专家作为函询对象。其中男性5人,女性15人,专家平均年龄为(47.95±7.78)岁;平均工作年限(22.25±8.40)年;工作年限:11~41年,全部为高级职称本科学历15人(75%),硕士及以上学历5人(25%)。其中95%专家都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救援工作。

2.2专家积极系数 第1轮函询发出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23%;第2轮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均高于70%,表明专家积极性较高。

2.3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的权威程度(Cr)即专家判断系数(Ca)和熟悉系数(Cs)和的平均值,Cr=(Ca+Cs)/2。本研究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93,Cr大于0.8,说明专家对内容选择有较大的把握性[8]。

2.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5.1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标准差/均数,本研究第1轮专家函询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24;第2轮函询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17,且均≤0.2,提示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意见已趋于一致。

2.5.2Kendall′sW协调系数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得出2轮专家咨询的Kendall′sW协调系数,显著性检验均为P<0.01,见表1。

表1 2轮专家咨询Kendall′s W协调系数

2.6各级指标修订结果

2.6.1第1轮咨询结果 第1轮专家咨询内容包括1级指标4项,2级指标14项,3级指标42项。有12位专家共提出了40条修改意见。1级指标中有专家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及应急处置能力”培训修改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理论知识”培训、考虑到能力包含知识与技能,与下面B指标内容重叠,故采纳该专家意见。2级指标中有4位专家建议增加“呼吸道传染病急救情景模拟演练”采纳专家意见。有2位专家建议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相关内容,根据专家意见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包括概念、分类、相关政策等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案”2部分内容。3级指标中“床边AQT快速免疫分析系统(心肺五项、血气分析)”和“人群的紧急疏散”这2项指标变异系数>0.2予以删除。有专家建议“伤病员及救援人员心理评估”中增加评估量表的使用,考虑量表的使用增加培训的实操性故予以采纳,最终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及本研究的指标筛选标准,修改形成了第2轮专家咨询表,包括1级指标4项,2级指标16项,3级指标48项。

2.6.2第2轮咨询结果 第2轮专家咨询中,20位专家对修改后的培训课程条目意见趋向一致,并略作修改。最终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培训课程体系,包括1级指标4项、2级指标16项、3级指标48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培训课程体系内容及重要性评分,见表2。

表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培训课程体系内容及重要性评分

续表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培训课程体系内容及重要性评分

3 讨论

3.1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可靠性 本研究选取的20名函询专家从事急救工作均10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应急经验,8位专家曾参与公共卫生方面系统学习,并且19名专家曾多次参与事故灾害、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此外专家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备良好的学科代表性。两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5.23%和100%,表明专家对本研究比较感兴趣,并积极参与。专家权威系数为0.93,表明专家咨询结果比较可信。在2轮专家函询中,各指标重要性均数>4.0,变异系数均<0.2,Kendall′sW为0.115~0.258(P<0.01),保证了培训课程指标筛选的权威性、准确性、可靠性。

3.2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 有研究[10-12]表明,大部分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准备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也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护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仍然不到位。本研究课程体系首选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最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快速提升护士急救能力,壮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队伍。本研究构建的课程体系既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应急处置、急救护理技术新进展、不同类别事件的救治等理论知识,还包括现场评估技能、常用急救技能、常用急救设备的使用、应急处置技能、安全防护技能等培训,为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本研究在培训护理人员应急救援护理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同时,更重视护理人员应急能力的培养。调查[13]发现,我国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因此本研究课程内容设置了临床中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应急救援事件如群体多发性创伤事件、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呼吸道传染病急救事件的情景模拟培训,充分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情景性。鉴于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利用情景模拟培训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构建现实场景[14],帮助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大大提高救援工作的规范化及护士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应急救援水平[15]。

3.3院前、院内不同场景下的急救实训,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 院前急救是院内救护的基础,院内救护是院前急救的延续。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力量相对薄弱,大量急救工作进入院内才能得以处理。高效的急救护理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然要求,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急救护理质量[16]。然而部分护理人员表示未接受过院前急救护理培训,因此本研究根据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特点,分别设置了突发公共事件院前、院内应对处置方案,现场、院内急救技术,院前、院内急救防控管理等相应的理论和技能培训课程,帮助护理人员了解不同阶段急救工作的侧重点和不同点,明确自己的职责,降低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救治时间,为患者提供连续的、高质量的护理[17]。

3.4重视并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人员心理培训,渗透人文关怀 当人们面对巨大的灾难应激,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如恐惧、焦虑、悲伤、愤怒、麻木、疲劳、失眠等[18]。救援医护人员会感到缺乏信心、角色混淆和无助感,面临巨大职业压力[19-20]。心理急救是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短期内提供基本的心理护理,是一种心理健康应对技能[21]。心理救援及早介入能够加强受灾人群精神和情感恢复,提高自我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续生理和心理创伤的发生[22]。护理人员是最适合进行心理急救的群体,研究[23]显示,目前护理人员的心理救援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对其开展心理救援培训至关重要。伤病员与一线救援人员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发生心理危机的主体人群[24],本课程体系针对这2类人群重点培训其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策略,同时基于临床应用的实操性,护理人员需掌握心理评估量表的使用如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等,以便更好地应对灾害中受影响人群的心理需求。

4 小结

本研究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救援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为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将进一步通过实践培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保证该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实施。同时加大投入,为护理人员搭建更完善地实训环境,以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和熟练度。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救援课程体系
紧急救援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发挥传染病防治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控作用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3D打印大救援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应对人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浅议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