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痛点”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深度参与
——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学习情境创设

2023-01-11许万军

中学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痛点深度创设

■ 许万军

随着2017 版新课标稳步扎实的实施,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展课堂教学正慢慢被老师们接受、实践。何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王宁老师认为是指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而王云峰老师则认为语文学习情境既要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主要是文本)、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即必要的语言运用原理和听说读写的方法),又要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有变化的语言运用情境,以及在这组情境中展开的具体的可控的语言实践活动。其实,无论是怎样的表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正如新课标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学生深度参与的“深度”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参与形态的深度,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参与,也不是简单形式上的参与,而是在思考后有所得有所惑的情况下产生较强内驱力的主动参与;二是参与行为的深度,不是停留在碎片化式口头表达的随意性参与,而是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书面表达进行外化,是条理化、全面化、系统化的有质参与;三是参与目的的深度,不仅仅是为了倾听、记录,更是为了让自己在理解、迁移、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创设情境已然成了老师们实施课堂教学的标配,为了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活动起来,老师们热情高涨,甚至脑洞大开,导演影视剧、广告设计、现场弹奏乐器………课堂真是好不热闹。静心审视,凝心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当下部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创设是伪语文的,正如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所言:“伪语文虽然也说字、词、句、段,但伪语文是为老师教服务,不是学生的需要,不考虑教学对象。”这样的学习情境无法承载语文学科的刚性需求,学生在其中的学习参与几乎没有语文知识的收获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更遑论新课标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因而,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在找准学生学习“痛点”的前提下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思考的兴奋点,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所谓学生学习上的“痛点”是指个人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样的痛点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问题,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别有价值的教学切入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前期的自主学习充分暴露“痛点”,教者将这些“痛点”梳理整合,提炼出与教学价值点的契合之处。这些契合之处正是创设课堂学习情境的重要依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原动力,也是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找准知识的“痛点”,学生跳出自身固有的狭隘知识领域进行深度参与

学生在面对新的文本开展学习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在用原有的相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而原有相关知识掌握的多少决定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心态和参与程度。相关知识丰富的学生自然会较自信地开启新文本的学习,知识相对狭隘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就会处于被动甚至消极的学习状态,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参与学习上的起点差异,达不到新课标所说的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要求,也就谈不上深度参与。即使是知识相对丰富的学生也易进入“吃老本”的学习误区,在深度参与学习的要求上难以突破。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到所教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尽量呈现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鲜活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并以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开端,将学生的学习参与引向深入。

比如在教《李凭箜篌引》时,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如果从诗中的典故入手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来诗中的大部分典故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中,如“江娥啼竹”“女娲补天”“吴刚伐桂”等;二来了解诗中典故的学习行为势必会落实到对诗歌个别字词句的理解,这一学习要求固然是走进诗歌的基础,但作为情境创境的学习任务会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那学生面对这首诗歌学习的“痛点”是什么呢?很显然是学生们相当陌生的“箜篌”这一弦乐器,由此,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著名箜篌演奏家李凭将在京城长安举办跨时空个人演奏会,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人都有可能受邀参加。你幸运地成为班级唯一的受邀者,穿越到现场欣赏,回来后激动不已,想用自己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箜篌演奏会”“穿越时空”“唯一受邀者”等元素是在学生“痛点”之上衍生的兴趣点,由此具化的学习活动可以包括:1·为了让自己不做演奏会的“门外汉”,你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箜篌的构造、流传历史和声音特点;2·听完演奏会你品读诗歌,觉得李贺的语言真实地描写出李凭演奏箜篌的动听声音,请你用语文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其特点;3·想到在唐代诗人中李贺被称作“诗鬼”,你想借助这首诗歌及相关资料和同学们探寻原因。

三个学习活动,既遵循诗歌学习的规律,又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之间做到兼顾。在学习活动一中,设计意图是打破学生知识的藩篱,让学生面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自主查阅收集资料的学习行为又能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活动二隐含理解诗句、概括特点、准确表达等学习能力的锻炼,而“用语文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则是可以个性化呈现学习成果的语文活动,学生的选择很多,可以诵读诗歌,可以借用诗中的比喻句,也可以自己原创诗歌;学习活动三是在已有的知识上深度探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走进李贺的生平经历和内心世界,最终能更深入地读懂诗歌。

二、找准能力的“痛点”,学生跳出自身设定的局部学习能力进行深度参与

语文学习要培养哪些能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表示,语文学习首先要培养一个终身阅读者,使其能够在身体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巨大滋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再强调“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两者结合,在阅读中思考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能力。以前通识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听说读写,现在看来,没有思考作底色的听说读写无疑是空中楼阁、以沙聚塔。

在“听说读写思”这五方面的学习能力中,“听”和“思”比较隐性,而“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显性的呈现方式,也折射出“听”和“思”的结果。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说读写”的能力存在差异,这就促使老师们在创设学习情境应多方面考虑,打破学生学习能力的局限,推动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全方位地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一向被老师们认为是很难处理的文本,学生也因文本结构上的独特和主题的复杂而觉阅读困难。按图索骥,沿着学生可能的学习足迹,推测学生的学习“痛点”,借鉴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中访谈刘亮程的内容,老师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某天,你作为一名客串主持人,即将参与《朗读者》的节目录制,访谈的对象是作家刘亮程,访谈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寒风吹彻》这篇散文的学习交流。在此情境下,有这样三个学习活动:1·你准备请教一下学习这篇散文时的一些困惑,小组合作,拟定出请教的问题;2·在小组内推荐两人,一人为主持人,一人为作家刘亮程,结合拟定的问题,完成一段人物访谈;3· 《朗读者》访谈的最后环节是“我们去朗读吧”,请在《寒风吹彻》中选择一段,以作家刘亮程的口吻为大家配乐朗读。将生活中接触到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引入语文课堂,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智慧,更何况《朗读者》是一档兼具文学和人生的文化节目,含纳了大量语文学习的因子。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关联到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且学生又能在不同层级的活动中走出自身能力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让自己学有所得。如擅长朗读的学生就在活动三中表现,擅长听和说的就在活动二中表现,而三个活动能否成功又必须依凭小组内所有成员的思考碰撞、交流合作。

为了保证学习活动的效果,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文本并观看《朗读者》中访谈刘亮程的视频。事实证明,打破学生能力的局限、找准学生学习文本的“痛点”、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这样的课堂教学在激活学生思维,将学生的学习参与引向深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里,呈现一个学生访谈片断来佐证学习效果——(主持人)问:“既然您笔下的寒冬都是冷色调的记忆,在文章里您为什么又写到对寒冬很期待?”(刘亮程)答:“我期待寒冬,是因为我向往寒冬之后必然会到来的春天”;(主持人)问:“为什么文中的我和母亲面对姑妈的去世表现得很平淡?”(刘亮程)答:“见过太多苦难和死亡的人还有什么不能视为寻常呢”……问题设计精准有梯度、现场问答流畅有深度,精彩的呈现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体现,是学生广泛、深入参与学习的成果,也是学生借助阅读力量在成长的心路历程。

三、找准思维的“痛点”,学生跳出自身养成的浅显思维习惯进行深度参与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解决难题时往往受限于自己多年养成的思维习惯,如孤立思考而不能联系性思考,跳跃性思考而不能逻辑推断地思考,片面思考而不能多角度全面思考等,导致思维机械僵化,难以将学习参与的深度真正践行起来。为了走出这样的学习困境,老师们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找准学生思维的“痛点”,力求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运用高阶思维解决学习难题的习惯。

苏轼的《留侯论》是一篇能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严谨表达的教学文本,但由于时空上的距离感,学生在学习时还是有一定抵触情绪。找准学生产生情绪障碍的关键点,即学习思维上的“痛点”,以求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应是老师们创设本文学习情境的要素。创设的情境可以这样:在众多名家评论(老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源)的影响下,高二年级的学生对《留侯论》这篇古代史论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围绕《留侯论》的学习举行一次写作交流会,以期提高自己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学习情境的创设紧紧贴合一个“论”字,奠定好课堂学习这篇史论文的基础。

关联的学习活动有三。活动一:该文写于公元1061 年(宋仁宗嘉祐六年),是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写作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既然《留侯论》是一篇考场作文,交流会上同学们决定给《留侯论》判分,要求用当下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判分,并给出判分的具体理由。用“考场作文”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用苏轼的才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当下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判分让学生做到有理有据地思考。活动二: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的一些内容与今天的考场作文要求不是很契合,经过讨论,同学们决定大胆修改《留侯论》的部分内容,使其在今天的考场上也能得到高分。大胆修改名家文章这一学习行为破壁学生被动接受的心理态势,而如何修改则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要求学生回到文本的写作原点——中心论点,从题目、开头、行文思路、段落论证等方面进行思考表达。活动三:学习了这篇史论散文,同学们对张良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收集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材料。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分析张良成功的原因,纷纷决定向苏轼学习,写一篇观点不一样的“留侯论”。跳出苏轼的写作角度,另辟蹊径地思考问题,这不仅仅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地思维习惯,更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是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应该成为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追求。因此,教师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敏锐地找准学生学习中的“痛点”,依据文本的文体特点,创设具有语文味的学习情境和与之对应的学习活动,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深度参与,不断收获。

猜你喜欢

痛点深度创设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儿童用药“痛点”多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