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社区健康大数据中心背景下我国蛔虫病的流行与感染特点及中西医防治策略浅析*
2023-01-11丁超宏沙衣代依明江王瑾瑾
马 征 丁超宏 沙衣代·依明江 王瑾瑾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蛔虫感染作为目前我国还未突破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感染特点随着社会环境和年龄段的不同,呈现片段化、高峰聚集性分布。即使医学科学不断进步,人们对蛔虫病的了解不断深入,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人群蛔虫感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幼龄儿童感染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各地蛔虫病的流行及感染特点、发病机制及中西医防治策略做一综述,并结合目前构建社区健康大数据中心这一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便捷,大力推动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蛔虫病患者的救治率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1 蛔虫概述
《诸病源候论·虻虫候》中对于蛔虫的记载:“虻虫者,是九虫内之一中也”。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它是目前人体内最常见的无脊椎寄生虫之一。受精的蛔虫卵和未受精的蛔虫卵在形态和颜色上都有不同之处,受精卵一般呈现棕黄色且卵细胞和卵壳之间存在一个间隙,便于提供营养物质。蛔虫卵在成功受精后进行卵裂和发育,在成为成虫后会通过粪便、水源等方式进入宿主体内寄生,一般情况下宿主内的蛔虫数量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可达到数百数千条。
2 蛔虫生活史
雌雄成虫在小肠内交配受精后雌虫产卵,卵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污染土壤环境和水源,受精卵在适宜的环境和温度中可以发育成杆状蚴。受精卵成功蜕一次皮后会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幼虫通过口入小肠,会在肠内逸出发育成幼虫[1]。幼虫移行会侵入肠壁,随血液到达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然后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最后回到小肠,以上整个过程需要1 个月左右完成,在此过程中幼虫脱3 次皮,再经30 d 左右就可以成功发育为成虫进行寄生活动。
3 胆道蛔虫流行现状
据2015 年全国寄生虫病分布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蛔虫平均感染率为1.36%[2]。蛔虫病在全国呈广泛性分布且偏远地区上报被感染者数量最多。报告显示,蛔虫感染呈现区域性分布,感染率热带分布最高,依次是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带和青藏高原特殊地带。在地区分布上贵州、江西、四川占全国感染率的前3 位,西藏地区感染率最低。蛔虫感染特点是随着社会环境和年龄段的不同呈现片段化、高峰聚集性分布[1],从职业分布来看,幼龄学生感染率最高,为48.5%,依次是渔民、农民、学龄前儿童[3],根据统计图分析可见,蛔虫病感染伴有区域性和聚集性分布。从区域和流行来看,蛔虫病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各个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4 中西医致病机制
中医防治寄生虫病的历史较为久远,也是记载最早最完整的,从最先的《黄帝内经》中对寄生虫的简单阐述,随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九虫候》中对寄生虫也做了相应的总结。可见,中医对寄生虫早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观察与研究。中医对寄生虫致病的认识较为独特,《圣济总录》云:“五脏虫者,缘脏真衰弱,热气熏蒸而成之。”可以说,寄生虫致病的根源不在于寄生虫寄生于人体,而在于人体本身的精气、正气充盈与否。如果自身脏腑之气充盈有余,即便寄生虫寄生于人体也不会导致病变。
而对于治病情况,根据蛔虫年幼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蛔虫幼虫一般通过蛔虫性肺炎和蛔虫性哮喘致病,成虫通过掠夺营养引起发育不良、发育障碍,损伤肠黏膜,此外,就是引起变态反应,如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并发症,其中胆道蛔虫症占64%,肠梗阻占32.8%,蛔虫窜扰也可引发并发症。
5 感染因素
5.1 环境影响因素 据调查显示,我国现有9 亿以上的偏远地区和落后国家的儿童由于没有家用厕所,导致有超过1 亿人有易患蛔虫病的风险,好的卫生设施建设和生活条件可以大幅度降低蛔虫致病率[4]。
5.2 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各类寄生虫患病的预防逐渐提升,但家庭孩子的成长过程却一直被忽略,成年人一心奔赴工作而忘却孩子的行为养成和习惯塑造,儿童的手部清洁和卫生清洁时刻关乎着是否患病和是否易感[5],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每天用肥皂水冲洗手部、保持手部卫生的幼龄孩童可以从源头和感染途径上有效减少感染[6]。因此,居民家庭进行系统性的卫生防控,将会大幅度降低蛔虫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感染率。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的不同也对蛔虫的感染率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清晰地发现,对于教学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区城市,孩子们对于蛔虫的了解更多,也更加注重日常护理和防护[7],而山区或偏远地区的孩子毫无概念,对于蛔虫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因此患病率要远高于城市的人群。因此,加大各个地区人体寄生虫的宣传力度,普及人体寄生虫和身体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集体认知水平,对于降低居民生活中的蛔虫感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 蛔虫病的中西医防治
针对普通的蛔虫病,我们可以通过服用处方药如甲苯咪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进行治疗,经临床试验观察发现,上述药物对一般的蛔虫病治疗效果较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而针对蛔虫成虫诱发的胆道蛔虫病可采用乌梅丸进行治疗[8],但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的不同,可适时性地进行外科手术,将蛔虫从体内患病处取出,从而达到防治目的。与此同时,针对特殊性蛔虫病或某种并发症必须要住院观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根据蛔虫病的发病、致病特点和因素,我们需要加强卫生管理,大力推广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家庭卫生设施[9],始终以坚持提升环境卫生为基础,扩大健康教育普及范围,加强各社区居民对于寄生虫相关教育和培训,养成勤洗手、不饮生水、不食生肉的习惯,防止病从口入,通过开展多样化、适应性模式的卫生宣讲去改善生活习惯,减少不健康或高危行为,增强可塑性和教育性,进而降低各地区居民生活成本和发病率。
7 健康大数据的建立对社区居民蛔虫病防治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可以通过未病先防来达到目的[10],针对未患病的社区人员,要积极利用健康大数据中心的便捷化和信息共享化,采用大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有效推动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的发展[11],大大降低社区居民的患病率。通过建立和完善健康大数据中心系统,可以让患者、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更加直观地查看患者健康状况,对日后的定期复诊有着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健康大数据中心的建立还能更好地利用医院的门诊及住院系统,使专人专档的数据统一化、规范化,让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了解程度进一步提升,减少二次问诊和不恰当诊断,提高医护人员诊断的准确率,为救治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就诊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8 结语
蛔虫的治愈率随着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但其致病因素和易感率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12],仅通过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针对以上阐述,我们建议积极使用中医诊察技术与西医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挖掘、处理分析每位社区居民的健康数据[13],从而有效推动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实时采集蛔虫病患者基本状况,患者可以通过社区健康中心更好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实时获取针对性建议,大大提高了蛔虫病患者的治愈率。总的来说,我国蛔虫病防治需要从源头出发,利用社区健康大数据这一必然趋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共享化的积极作用,蛔虫病将不再是人类通往幸福生活路上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