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探析

2023-01-11赵雪花宁祎

种子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中药材加工

赵雪花,宁祎

(1.六盘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2.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的用途越来越广,中药材原料需求不断扩大,发展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中药材产业作为贵州省12 项优势产业之一,占据重要地位,其为贵州省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六盘水市中药材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助力乡村振兴。

1 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1.1 气候优势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乌蒙山脉的南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在1 400~1 900 m,境内最高海拔2 900.6 m,最低海拔586 m,地型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全市年均气温13~14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季候。六盘水市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能满足亚热带、温带各种植物生长需要,孕育了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中药材资源[1]。

1.2 资源丰富

向红等(2013)[2]对六盘水市药用种子资源的调查研究表明,六盘水市药用种子植物有159 科668 属1 512 种,珍稀濒危名贵和特有药用植物较多,其中列入国家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有38 种、中国特有药用植物37 种、贵州特有药用植物15 种。六盘水市境内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

1.3 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医药法》《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 年)》,明确了西南道地药材产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贵州省委、省政府已明确要把贵州省建成全国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中医药得到高度认可,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最佳战略机遇期。中药材产业作为中医药发展的产业基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六盘水市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聚焦发展白及、黄精、天门冬、薏苡仁、小黄姜、银杏等重点中药材单品,还种植鱼腥草、黄柏、杜仲、三七、龙胆草、土砂仁、头花蓼、续断、玄参、铁皮石斛、白芍、独角连、连翘、重楼、竹花、前胡、太子参等品种,其中六枝龙胆草、盘州头花蓼、保田生姜、妥乐白果、水城黄精、水城小黄姜等品种已注册登记国家地理标志。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不断壮大,规模稳步推进,是贵州省中药材的重要产区。2019 年,盘州市成功入选贵州省重点培育的15个中药材种植大县,成为全省中药材种植大县之一。

2021 年,六盘水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6 万hm2,中药材产量16.5 万t,产值10.13 亿元。培育扶持了葵花药业集团(贵州)宏奇有限公司、贵州苗十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凤凰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中药材加工企业12 家,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由单一种植逐步向多元化、立体化栽培发展,成功探索出六枝特区郎岱镇林下仿野生种植黄精、水城县杨梅国有林场林下套种白及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

3 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种苗供应不足

一是六盘水市中药材育苗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基地规模小,种苗繁育能力不足,远不能满足当地种苗种植需求。二是六盘水市中药材种植品种繁多,单品种植分散,全市中药材产业主打品种除食药兼用的小黄姜、薏仁米外,白及、黄精等中药材的种子种苗多采购于外地,种苗市场混乱,引种资源混杂。三是目前现有的种苗繁育基地数量少,远不能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中药材大品种数量的生产需求,在管理上缺乏科学系统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种苗质量良莠不齐,影响后期中药材长势。

3.2 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中药材作为贵州省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虽然有一定的财政预算扶持,但投入发展中药材的各级财政资金比例偏低,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二是大部分中药材产业发展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收回成本,企业银行融资贷款难度大,资金链易断裂,导致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不高。三是经营主体整体实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规模化发展方面后劲不足,制约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四是部分经营主体因资金欠缺,后期管护方面后劲不足,农业保险参保率不高,抗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风险能力较弱。

3.3 技术力量薄弱

一是六盘水市属于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多样,土地碎片化,中药材种植分散,机械化使用率低,中药材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如产业路、机耕道、储水设施等)不完善,制约了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种植管理粗放,大部分种植主体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依靠种植农作物的传统经验进行田间管理,种植技术不到位,导致基地苗木成活率较低、苗木长势参差不齐,影响中药材产量。三是大部分种植主体没有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从外地购买的种苗因地域、气候环境不同,导致同一品种苗木的生活习性不一致,在种植技术、后期管护等方面的标准上存在差异,影响产业健康发展。四是技术人才队伍薄弱,在施肥、农药使用、采收、贮存等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部分种植主体为了提高产量,盲目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中药材品质[3]。

3.4 产业链条短

一是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普遍处于上游种植阶段,大部分种植户烘干、清洗、分级、贮藏等一体化初加工设施设备配套不完善,加工企业以原材料供应、初加工产品为主,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足,这样不仅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而且还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二是虽然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加工实力不强,加工能力不能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产业链条不深、精深加工不多,中药材产品以出售原材料为主,对中药材饮片、配方颗粒等精深加工产品研究力度不够,中药材加工体系不完善。三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基本属于没有计划的自行上市,市场规模小,销售渠道窄,市场占有率不高。

4 六盘水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4.1 科学布局产业

一是优化品种布局。通过系统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布局,着力打造贵州标志性中药材,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4]。结合六盘水市的资源优势,选择市场潜力大、经济价值高、生产技术相对成熟的重点单品。二是优化种质资源。强化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强培育六盘水市道地优良品种,打造一批规范化种苗繁育基地,注重示范推广,引导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5]。三是试验示范引领。通过集中力量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扶持重点优势品种,围绕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科学布局一批初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引领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6]。

4.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积极谋划项目,精心包装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可执行的中药材项目,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整合农业、水利、扶贫、交通、供电等部门资金,加大对农业中药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二是拓宽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空间,推动与医药、食品、旅游、大健康等融合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中药材产业建设。三是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强化农业保险政策扶持,推进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将更多品种纳入保险范畴,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3 夯实配套设施

一是夯实基础配套。强化基地产业路、机耕道、水利、电力、通信等设施建设,完善产业上下游配套设施设备,提高中药材种植效率,推进中药材规范化发展。二是提升加工能力。根据中药材品种、布局、产量、交通等因素,配套清洗、烘干、分拣等一体化初加工设施设备,加强对传统加工方法的研究,传承道地药材加工技艺和采收技术,不断推进加工工艺创新,提高药材加工比例和技术水平,保障药材加工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改进技术设备。扶持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中药加工企业改进技术装备,鼓励研发中药材饮片、颗粒等药用产品,引导企业规模化发展。

4.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注重中药材科研人员配备,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药材科研项目,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为中药材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多渠道引进专业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柔性引才等政策,引进中药材种苗培育、驯化、移栽、管护、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的人才,专职化种植和管理中药材。二是开展技术培训。聘请中药材种植技术专家、技术能手,通过带出去参观学习、引进来培训指导,从理论知识讲解到现场实践教学,对种植户进行培训,提高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三是壮大技术人才集体。根据中药材各单品特性,对企业、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中药材产业专业技术人才。

4.5 壮大经营主体

一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适宜六盘水市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为主,如黄精、白及、天门冬等,带动地方种植主体发展,扩大道地药材种植规模,提高中药材产业发展集中度,打造“长势好、产量高、市场广、有收入”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为下一步培育中药材产业供应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以药材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为核心,积极引进和培育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原料加工、产品研发、产品品牌溢价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区域内中药材产业由原材料产出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三是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4.6 打造“定制药园”

依托“定制药园”建设,紧盯“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以销增产”,建立订单生产,打造一批规模化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实现产销无缝对接。

一是大力发展“定制药园”。目前,六盘水市通过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的方式,已发展两家“定制药园”,成为贵州省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之一[7]。下一步要强化建设选址、种植规模、种植品种、种植方式、采收加工等环节,继续推进“定制药园”,助推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定制药园”的奖补力度,优先列入中药材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鼓励各地区在政策范围内,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木本中药材种植,推动中药材快速发展。鼓励中药生产企业采购“定制药园”种植的中药材,在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优先采购以“定制药园”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中药饮片和药品,建立中药材稳定消费市场。

4.7 拓宽销售渠道

推进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中医药电子交易网络,利用“互联网+”强化产销对接,助力实施六盘水市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利用贵州省中药材(大健康)电商平台,完善初加工、贸易、物流、仓储、交易中心、电商配套体系,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道地黔药”集散市场。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发展运营中药材线上交易平台,借助京东、淘宝、拼多多等购物APP,拓宽销售方式和路径,提高市场占有率[8]。

4.8 提高质量

一是紧抓产量和品质两大关键要素,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产投入品使用管理,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生物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中药材产量和品质。二是强化《贵州省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的应用实施,全力推动中药材生产流通领域建设全过程追溯体系,加强质量监管。三是推动“定制药园”大数据,形成覆盖种植、生产、初加工、仓储、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实现中药材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4.9 推进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发展,加快药食同源产品、中药保健产品的研发,拓展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药旅、药膳、药养、药浴”等特色药业,实现中药材产业与大健康深度融合。二是在中药材种植基地核心区,建设康养、餐饮、医药文化深度体验区,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推进中药材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10 加强宣传推广

一是加大对中药材的宣传力度,以现有的7 个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各类媒介,宣传推广六盘水市中药材亮点特色,力争在国家、省级媒体和省级部门网站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宣传报道,提升六盘水市中药材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二是积极组织辖区企业、种植大户参加全国药博会、中药材交易会等,大力宣传、展示道地中药材,全面推进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共同助力将“黔药”打造成为社会广泛知晓并且认可的区域性公共品牌。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中药材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一线光阴入洞中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山的国度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My Room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