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冰治水精神”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与探索

2023-01-11金寿莲

四川水利 2022年3期
关键词:李冰都江堰仿真技术

梁 丹,高 键,金寿莲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为、六要、八统一”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现在全国不少高校积极思考,不断创新,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设备、新方式,以实现思政课的实效性、时代性和引领性。在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少学者和学校开始进行思政课VR虚拟仿真的初步研究,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水利型高职院校,既肩负着培养高技术水利人才的责任,也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的重要使命。如果能采用最新的VR虚拟仿真技术,将“李冰治水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弘扬“李冰治水精神”的奋斗历程、深挖“李冰治水精神”的精神内核,推动大学生积极学习水利精神,将水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水利精神,用于自己的水利专业的学习与实践,为国家水利事业的建设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意义非常重大。

1 “李冰治水精神”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李冰治水造就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治水精神是都江堰水文化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镌刻在水利遗产、水利工程、治水建筑、水利文物等具象实体上,也深深融入进治水科学、水利史、水哲学、水思想、水文学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中。都江堰在2000年与青城山一起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于2018年成功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都江堰所创造的双遗成绩离不开李冰的治水方法和策略,更离不开由此孕育出的千年水文化精神的滋养,李冰治水精神已演化成水文化精神并潜移默化于都江堰社会生活中,对都江堰乃至水利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经过长年的水文化滋养,李冰治水精神在都江堰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创新中迸发出了较大的文化影响力,每年定期开展放水节活动、举办水生态文明高端论坛、开设古堰讲坛等,使治水精神、水文化和水文化精神延伸出更多传承和发展的形式;通过讲李冰治水事迹、办水精神宣讲、开水文化、水精神研究论坛等社会形式,《古堰讲坛》、《遇见都江堰》等在全国也有了显著影响力;水文化知识和精神也开始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教育阶段进行相应层次的普及和学习,特别是在一些具有水利相关专业的大学校园内,通过开设多项水文化选修课程、建设一批水文化研究中心、进行一系列水文化宣传,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了解、学习和研究李冰治水精神、水文化和水文化精神的机会和条件。

李冰治水精神是水文化精神的根源和基础,也是水利职业院校专业学习的基础,水利学子学习李冰治水的专业技术、方式方法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挖掘李冰治水精神中的精神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最先进的VR虚拟仿真技术,用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承李冰治水精神和水文化,并将其内容进行系统地教育,培育水利学子的“工匠精神”“为民服务”精神等,更能进一步增进学生的行业理解和精神。因此,都江堰水文化、李冰治水文化及延伸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都为“李冰治水精神”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提供了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2 “李冰治水精神”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备的理论依据

2.1 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结合研究情况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较短,从年份来看,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2011年之后,思政界学者开始陆续探讨如何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2011年至2017年的7年里,相关的论文基本上维持在5篇左右,一直没有突破两位数[2]。之后北京理工大学以团队形式,建立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室,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从2018年开始,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的文献也有了量的提升,一下子增加到18篇,到2019年则增加到20篇[2]。发文单位也有所变化,由少数高校发展到更多的高校参与其中,研究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2020年之后,该研究成果在量上和质上都有突破和飞跃。

2.2 实例+虚拟仿真+思政课研究情况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结合运用于实践得到更多的教育和教学成果,很多专家又开始进一步更细化这一项目的研究,将更多具体的实例与思政课和虚拟仿真技术结合起来,如高义栋等[3]尝试以红色VR展馆为例探讨了沉浸式VR场馆设计和实现模式问题,逐一分析了手机VR和VR一体机、主机VR、主机VR+大屏以及VR立体投影四种VR教学应用模式,探讨了红色VR场馆建设的原则和策略;冯思琪[4]在前期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基础上,开始了水利思政虚拟仿真的尝试,形成红旗渠精神+思政教育模式,采用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沉浸式了解修渠的历史背景、体验式感受虚拟修渠全过程和惊险场景、交互式参与劳动模范的“对话”等环节,探索了红旗渠精神、思政教育、VR虚拟仿真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了水利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水利精神的“获得感”。冯思琪的探索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也为本课题研究“李冰治水精神”与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结合的可行性提供了更好、更多的理论范本。

3 “李冰治水精神”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备的实践基础

3.1 外校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依据

从2017年开始,国内就陆续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VR成套设备,建设思政课VR实验室,例如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国内最早比较系统引进并研究VR与思政的是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该院不但将VR技术用于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而且进行理论总结,发表了7篇相关的学术论文,从哲学理念到实践应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2]。四川省部分高校利用自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先后有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始引入设备、建设实验室并进行实验教学。

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思政课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实验手段和实践途径。自2011年以来,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步展开,思政课虚拟实验室也逐渐在国内各大高校建设并投入使用。从目前来看,不少学者对思政虚拟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尝试,对思政课虚拟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对思政课与虚拟技术的结合路径、内容开发、效果评价、改进举措、技术使用、教师技术掌握是否熟练等问题的研究尚欠缺,今后将沿着这些问题开展深入探讨。

在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对中国精神内容丰富,中国精神也是延续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会延伸出不同的中国精神,如“李冰治水精神”之后还会延伸出更多新的内容。因此,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治水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中,并研究其虚拟仿真技术,既是对以往“李冰治水精神”的总结,又是对未来水利高职“李冰治水精神”教育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中国精神”和中华优良传统的丰富。同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治水精神”虚拟仿真运用于水利高职思政课的可行性研究是具有长远性和衍生性的。

3.2 本校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尝试

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属于四川水利高职院校,承担着向大学生教授水利专业知识和技术,及李冰治水精神传承的责任。为进一步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敬业、为民服务的水利精神教育,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在前期阶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与相关VR虚拟仿真研发团队引进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成熟的VR虚拟仿真项目,并用于思政课和党史教育课的实践中,软件安装方便,过程操作简单,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VR虚拟仿真实践的所有过程。实践中,利用声音、图片、影像、习题等多维形式为学生呈现了立体化的博物馆的沉浸式体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也在多维学习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升华,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上也是一项成功的实践。本次实践作为成功的案例也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

基于前期的实践基础,立足于学校的水利行业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将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将思政课程与水利专业相融合,积极打造具有水利行业特点的思政课,积极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全面准确把握“李冰治水精神”,结合思政课程特点探讨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治水精神”思政课虚拟仿真建设,利用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建设的机遇,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现实效果展开教学,重塑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工匠精神”的教育,系统、本质性地提升“治水精神”所体现的爱国主义、“人民至上”、“工匠精神”等水利行业内核精神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时间与空间。

4 “李冰治水精神”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4.1 水利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治理水患时所形成的世界瞩目的水利工程,同时也孕育了以李冰父子为代表的“治水精神”,体现了“人民至上”“工匠精神”“精神力量”的优势。“治水精神”的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精神”应该被继承与传承,作为培养水利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切实将“治水精神”融入其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根据水利行业特征,将都江堰李冰“治水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并将其内容转化为更符合时代和青年需要的虚拟仿真技术,用好鲜活素材,讲好中国治水故事,使大学生增强对李冰“治水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担当精神,增强专业能力,培养爱国报国情怀,激励青年大学生为国家的水利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4.2 水文化的传播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蕴含的李冰“治水精神”是发展和传播蜀水文化、构建四川文化强省具有创新意义的大事,要充分利用都江堰水利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树立“尊水爱民”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通过李冰“治水精神”在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建设研究,并用于实践操作与运用,以深入研究李冰“治水精神”为建设内涵,搭建“蜀水文化精神”学习平台,着力于打造水利高职院校的水文明、水生态、水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以水为师、上善若水、疏堵治水、兴水为民”李冰“治水精神”的理解,着力于治水思想、治水理念、治水方略、治水艺术、治水管理的水文化传播;同时让学生重视水的哲学、水的精神、水的民族优良传统、水的价值观、水的国家观、水的美学、水利的职责、水的生态、水的民风民俗,建立和发展“水利精神”,加强水利人才的培训、培养,结合各自业务工作加强对水文化和水利精神的传播、学习和理解,在水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出应有的水利行业专业精神。

4.3 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弘扬“李冰治水精神”,厚植爱国主义,需要以课程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李冰治水精神”教育和“中国精神”教育的主渠道。“李冰治水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要从传统故事中讲出新意,再继续沿用过往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既无法深刻阐述“李冰治水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也无法使“李冰治水精神”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精神”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接受偏好形成有效连接,触发他们的情感认同。因此,思政课教师需积极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全面准确把握“李冰治水精神”,结合思政课程特点探讨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治水精神”思政课虚拟仿真建设,利用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建设的机遇,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现实效果展开教学,重塑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工匠精神”的教育,系统、本质性地提升“治水精神”所体现的爱国主义、“人民至上”、“工匠精神”等水利行业内核精神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时间与空间,对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李冰治水精神”是水利行业、水利人、水利文化的重要精神根脉和思想之基,同时“李冰治水精神”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从文化底蕴、理论依据、实践基础、现实价值四个方面探索与分析了“李冰治水精神”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水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是具有实施的可行性的。理论的可行性将直接有效、有针对性、有理论性地指导下一步具体操作实践,从而使具体操作实践能更好地在高职水利院校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水利思政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高水利素质和优水利素养的新时代国家水利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李冰都江堰仿真技术
拜水都江堰
李冰与都江堰
模拟仿真技术在电子电工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仿真技术支持情景构建
电工维修中电子仿真技术的应用分析
AMESim仿真技术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都江堰安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