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型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23-01-11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1期
关键词:成长型愿景共同体

刘 勇

(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48)

目前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着诸多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各种困境和问题,他们在课堂的生存非常艰难,浅表学习普遍存在。大量的学生在被动听讲,他们跟不上教学节奏、听不懂老师的讲解、缺少好的学习方法、不敢讲出自己的想法,不能真正弄明白所学习的知识,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也感受不到归属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多的学生逃离和放弃学习[1]。课堂教学之余,教师之间交流的其中一个话题就是班级里有多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有多少学生已经彻底放弃了学习。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严重背离了“新课标”提出的这一理念。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认为,强化成长型思维、构建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一、成长型思维的内涵及基本认识

(一)成长型思维的内涵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认为智慧及其他素质、能力与才华是固定特征,不可能发生显著的改变;而成长型思维——认为智慧及其他素质、能力与才华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与专心致志培养出来的[2]。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能够积极寻求正确的归因,更能从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他们更乐于寻求帮助,不易放弃,复原力更强。

(二)对成长型思维的基本认识

成长型思维可以通过训练而获得。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如同肌肉一样,能够通过训练而发生改变。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负责传递信号的“突触”会根据环境的刺激和学习经验不断改变。每次当人们遇到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或产生错误时,大脑获得新信息,就会产生新的突触。而复习已有知识时,突触的连接会更加巩固。只有认识到了大脑能够改变,人们才能获得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不断努力的力量,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自己。其次,成长型思维的训练是有一定方法的。我们要接受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共生的事实,观察自己某种固定型思维触发的原因、情境、频次和最近一次触发的情景;为了便于描述和改变,给自己的这种固定型思维命名;当遇到可能触发这种固定型思维的情景时,进行自我暗示和说服,并尝试用成长型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每月一句月度口头禅的方式引导学生专注于月度成长目标,整月都要一起说我们的小主张,进行心理暗示[3]。其中一些月度口头禅如“我是这个学习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我们喜欢挑战”“会做,会说,还要会听”“进步就好,不论大小”等都与我们接下来要阐述的“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着很大的关联。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1995年,美国教育学家博耶尔提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既具有共同的使命并朝相同的愿景一起努力,又可以满足每一个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中的人可以共享差异化的学习兴趣,共寻通向智慧殿堂和理解人与世界运作方式的路径[4]。博耶尔还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运作方式,一种学习型组织,所有成员有着共同愿景,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分享[5]。20世纪末,东京大学教育学教授佐藤学开始在日本的公立学校进行学习共同体(School and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SLC)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最终形成由愿景、哲学和活动系统构成的理论和实践体系[6]。我国学者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潘洪建教授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真实任务为核心,师生、生生之间持续的、深层的合作和互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学习组织与精神追求。它既是一种组织与实体,更是一种意识与精神[7]。他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界定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认同。

(二)学习共同体和合作学习小组的区别

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通常会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集体划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这些合作小组大多是座位相邻的四到六个同学被教师确定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教师确定组长,组长再进行组内角色分工,定期进行角色轮转;通常组内是学优生教学困生,组间是竞争关系。随着合作学习小组的深入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合作小组是被教师人为确定的,他们之间缺少心灵之间的联结,往往学优生嫌弃学困生,不能建立平等的学习关系,组长掌握着组内的话语权;组长有着天然的心理优势,虽然组内角色分工保证了人人有事做,但往往学优生会嫌弃学困生笨手笨脚,影响了本小组的成绩,替代学困生动手操作及表达,合作小组内的差距越拉越大;学优生教学困生,往往只是学优生讲,学困生听,学优生的认知天花板就决定了本组成员的认知高度。

而学习共同体是在教师指导下自愿组成的,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心理联结、价值情感基础和目标愿景。学习中有冲刺和挑战的真实情境的“大问题”引领的学习任务促成学习真正发生,有以倾听、互学、协作探究和互动展示交流为主要学习方法保障学习不断深入。师生之间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共学”关系。由于学习共同体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成员自愿组成的,他们愿意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由于有“大问题”引领的学习任务提供给共同体成员安静地操作、思考和相互学习,学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团队冲锋”,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进行高质量的协作学习;由于成员之间重倾听,重互学,重协同探究,学习共同体之间重互动展示交流,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自主,思维不断发生碰撞,课堂学习更加深入;由于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同时课堂也不是学生的意识流,因而教学在师生的“共学”中促进学生进行高品质的学习。

(三)学习共同体的要素

从中外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对学习共同体概念的界定中不难看出,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有:共同的目标愿景、价值和情感基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持续深入的合作互动。笔者认为,还需要对学习共同体进行适切的评价。共同的目标愿景是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个目标指向团队的共同进步。它不仅指那些可以量化的学生学业成绩与知识技能的进步,还包括那些难以量化的诸如情感态度、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多元智能等方面的进步[8];由于共同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自愿组成的,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能够遵循“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原则建立深度的联结;在“大问题”引领下,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是学习共同体不断向前的驱动力。只有具有一定深度和复杂度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合作和共同探究的欲望;持续深入的合作与互动是学习共同体的生存机制,为个体展示和经验共享提供了域场,在互动中相互认同,强化共同的目标愿景;而对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对个体的评价,更要注重对整体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三、成长型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在本文中,成长型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指的是,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训练方法进行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过程。笔者将从学习共同体的组建、目标愿景的确立、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对学习共同体的评价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我是共同体的重要成员

如果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将几个学生拉在一起组建的,那么成员之间未必心甘情愿,他们可能会相互嫌弃,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团队,学习共同体内部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心理联结。但是,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也很难符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要求。经过实践,笔者采用分组与自选相结合的形式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按照学习现状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类别,要求每个学习共同体必须由每个层次中的2名同学组成。引导学生按照组建原则,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既符合了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基本要求,又遵循了学生的意愿,保证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联结。为预防部分基础很糟糕的学困生被各个学习共同体都嫌弃,笔者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注重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笔者也宣布了学习共同体的考核评价方案,引导学生意识到,在评价和考核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团队整体的进步,拥有学习困难的同学,意味着团队进步的空间更大。在学习共同体组建的这一个月里,学生的口头禅是:我是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笔者引导学生说口头禅,同时注重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让学生随处可见口头禅(下文凡是涉及的口头禅的,均采用诸如此类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强烈的心理暗示:我对我们这个学习共同体很重要,我的进步可以带动团队的进步;我的帮助可以推动团队成员的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进步了,团队就进步了。

(二)目标愿景的确立: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

学习共同体的组建,仅仅是迈出了共同学习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帮助团队形成凝聚力,确立共同的目标愿景。目标愿景指的是学习共同体想要达到的境地、标准以及所向往的美好前景。首先,各学习共同体(为了表述的方便,下文时常会简称“小组”或“团队”)要自主产生团队召集人,产生的方式可以是组内投票、自荐或推选。接着,各小组要围绕目标方向给本小组命名,并写下相应的解释。只要学习共同体的命名初衷没有发生方向性错误,教师就不去干预各小组的命名。在学习共同体运行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如果觉得最初的命名不合适,也可以随时修改名称,并写下修改的原因。如:笔者班上有一个学习共同体,刚开始命名的时候,叫作“老子天下第一”。他们认为,我们团队就要把争做天下第一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团队运行过程中,他们认为这样的名称使用不方便,也太过霸气,给人桀骜不驯的感觉,所以他们团队就把名称改为“向阳花开”: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就可以了。接着给自己的小组确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引导各小组分析成员现状,指导团队从学业成绩、精神面貌、协作探究、学会倾听等确立团队的长远愿景和近期目标。并通过口头禅“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我们的目标是……”把这样的目标强化下来,让团队每位成员铭记在心,并时时作为团队的努力方向,定期检视自己团队是否向着目标有所前进。

(三)学习任务的设计:我们喜欢挑战

优质的学习任务是学习共同体不断向前发展的载体,能够提升共同体的凝聚力,持续促进深度的协作探究、互动交流和展示汇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发展。那么,何为优质的学习任务?笔者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真实情境的任务,二是“大问题”引领。学者金轩竹、马云鹏教授认为,真实情境包含两类:一类是诸如“从式子中寻找规律”“画出长方体展开图”等直接对数学问题进行呈现的纯数学情境,另一类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改编或创设的包含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9]。本文中的真实情境指的是第二类。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体验到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调动团队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大问题”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本质指向而设计的、对整节课具有统领性的数学问题。“大问题”能够为学习共同体提供大的合作学习、协作探究、互动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学习共同体下的学习任务设计,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研,了解学情,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提出“大问题”。在这个过程里,引导学生把“我们喜欢挑战!”作为口头禅,引导学生积极迎接挑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长方形面积的知识本质,创设学生很熟悉的比较两个长方形教室哪个教室坐的学生多的情境,提出了“怎样求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可以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协作探究、互动交流的积极性,为学习共同体取得具有冲击力的探究成果提供了可能。

(四)学习方法的运用:会做,会说,还要会听

有了好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仅仅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还要注重以倾听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方法指导。“大问题”引领的学习任务为共同体的学习留下了大空间。可是怎样才能用好这个大空间,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服务,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笔者认为,要设计好清晰简明的活动要求和学习单,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支架;设计必要的学习“锦囊”为独立探究的学有困难的学生指明探究方向;提供必要的学习素材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自主选择;在学习共同体内交流,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其他人听,看看别人能不能听清楚,听明白。如果别人听不明白,要反思自己哪里学得有问题或者哪里没能说清楚,再听一听别人怎么做的,怎么表达的。其他成员认真倾听,他有没有说清楚,如果是我的话,我打算怎么说,有没有说出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自己还有什么要跟他交流和沟通的。这个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不再是“互教”的关系,而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平等“互学”的关系;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上台进行全班展示互动汇报,展示小组共学成果。展示汇报时,共同体成员相互配合,有的负责讲解,有的分别负责演示、板书、组织互动和总结陈词。台下学生同样以倾听为基础,和台上学习共同体进行充分互动交流,进行补充、解释、提问、质疑、辩论和评价,形成全班共学的良好氛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引领、点拨和总结提升的作用。这个阶段,笔者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强调听的作用,让“会做,会说,还要会听”这样的口头禅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从而引导每一个学生安全地说,安静地听,安心地学。

(五)对学习共同体的评价:进步就好,不论大小

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还需要通过评价来促进。不仅要评价个体,更要对学习共同体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以诊断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激励共同体不断进步;不仅要在横向对比中评价整体的成绩变化,更要在纵向比较中评价整体的自我发展情况;不仅要评价学业成绩的发展变化,更要评价非认知层面的,诸如评价团队的向心力、精神面貌、抗挫折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评价中,常用的口头禅是“进步就好,不论大小”,引导团队跟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例如,笔者在学习共同体刚组建,学生确立共同奋斗目标和愿景时,引导学生制定每个个体及团队本学期的成绩目标,在每阶段评价时,把个体成绩和团队成绩与目标成绩相比,折算出的百分比作为个体和团队的成绩,以此考量个体和团队是否取得了进步。学期末,各学习共同体检视团队是否达到了学期初制定的目标。达到目标了,总结团队进步的原因,制定新的目标;没有达到目标,深刻反思团队进步不明显的原因,调整目标继续前行。这样评价有效解决了特困生没有团队愿意接收的问题,相反地,特困生及学困生反而变得很受欢迎,因为只要团队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他们进步的空间很大,团队整体进步的可能性也增大。

从近年来成长型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独立操作,放心表达,安静聆听,他们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思维在操作、表达、倾听和互动中得到了深化。他们改变了被动听讲的状态,课堂上生生共学、师生共学,听的本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真正弄明白所学习的知识,学困生人数逐渐减少,他们时常忘我地投入探究和交流,有了明显的团队归属感和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当然,笔者所进行的只有一个班级的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检视上述实践经验的成效。

猜你喜欢

成长型愿景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