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新思考
——以淮南龙湖公园改造为例

2023-01-11陈城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22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15期
关键词:龙湖分区入口

文/陈城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22

1、研究背景

城市综合性公园一般在城市中占据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完善的功能分区、交通路网和基础设施,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随着时间迁移和城市发展,城市综合性公园,尤其建设年限较久远的公园,逐渐出现功能减退、场地不足、设施不全等问题,较难满足市民活动需求;而城市老城区受用地限制,也难再有较大的场地供公园新建使用,已建成的公园更加可贵。因此,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改造提升,也随着“人文关怀”的提倡和“城市更新”理论的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2、城市综合性公园存在的问题

2.1 功能分区弱化

城市综合性公园在设计之初一般有着较明确的分区,并设有零售业态。随着公园使用年限的增加,存在设施老化甚至废弃等情况,功能分区不明确,活动形式受干扰。

2.2 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身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公园健身、开展亲子活动,活动场地愈显拥挤;尤其专门为老人、儿童活动设计的健身场地和游乐器械极其缺乏。

2.3 植物景观品质下降

随着时间流逝,公园树木生长愈加茂盛,乔木林密闭影响下层灌木、地被生长形势,加之市民活动踩踏,经常出现黄土裸露现象。而受时间影响,上层乔、灌木也需要修枝、间植。过密的上层乔木、稀疏的中层灌木和裸露的地被,使得公园植物景观品质下降。

2.4 基础设施老旧

综合性公园最普遍的问题即是路面、场地、管网、设施等污损、陈旧、老化、损坏、缺失,急需修缮、修整和补全。

3、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措施

3.1 保护原有格局

保护公园原有格局,尤其尊重公园原有的山体、水系;保留公园原有架构,避免“大动干戈”,维持公园原有风貌基底,延续市民的记忆载体。

3.2 提升绿化品质

绿化景观,按种植场地可分为道路绿化、滨水绿化、山体绿化等,按种植密度可分为密林、疏林草地、草坪……改造时,应根据公园特色选择合适的分类,针对性改造。

年限较久远的综合性公园,通常会有大树、片植林,甚至有古树名木。在改造时,不仅要原址保护古树、名木及其周边生长环境,也要对大胸径、大冠幅的大树和片林予以保护,一般不可大面积砍伐。

植物是生长的,因此绿化景观是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景观。在改造时,应考虑时间线上绿化景观的变化,对植物的补植密度、生长速度、观景时段予以充分考虑。

3.3 更新活动场地

活动场地是承担公园内人群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人民生活观念的改变,市民活动类型愈加丰富,对场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同时,市民活动对场地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街区改造中,我们常常“见缝插针”补绿,而在公园改造中,我们努力地“见缝插针”增场地。更新活动场地包括增加、整合和提升。增加,即选择疏林下的荒地或开阔草地的局部,硬化成场地。在增加场地前,需要对公园人流量进行测算,避免盲目扩大场地面积;整合,即合并被步道、植物分隔的或过于形式化的零散场地,化零为整,形成更加集中的活动场地,并在场地边缘增加休憩设施,提高活动舒适度;提升,即对现有的场地进行面层更换或维护、设施增加和补全,提高使用舒适度。

活动场地类型很多,包括中心广场、集散广场、老年儿童活动场地等。考虑公园人群使用效率,不同类型的活动场地应予以针对性改造,如中心广场可考虑其仪式感,儿童活动场地应舒适、安全,老年活动场地考虑无障碍和防护设施等。

3.4 梳理慢行系统

综合性公园的交通系统通常较完善,改造的侧重点是强化其连通性。改造后的综合性公园一级园路应成环,并可与二级、三级园路形成游赏片区或功能分区内成环,方便市民游赏和穿行。根据人们健身需求的提高,划分专门的慢行步道,方便市民散步、健步走、慢跑、骑行等活动的开展。

3.5 完善基础设施

综合性公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服务设施、水电管网设施、城市家具等,这些设施使用率高,也更易损坏。同时,智慧导览、智慧游乐等设施也与导览牌、背景音箱、游戏设施等相结合,大量的应用于公园改造项目中。

3.6 传承文化脉络

文化内涵,彰显公园特色。年限久远的综合性公园通常有许多景源承载城市文化和市民记忆。

设计时,首先应以图表形式调研已有的文化节点或内容的形式、位置;再根据其分布与新的分区、场地结合,最大化展示,尽可能互动;其次新增加的文化节点要在内容、风格上予以统一,不同风格、时代的文化节点可通过植物、场地、分区等方式予以划分和协调;除此之外,公园内座椅、灯具、导览牌等城市家具,也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并可以通过全园应用来串联公园文化内涵。

4、案例的应用

4.1 龙湖公园概况

淮南市龙湖公园,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北临淮河,总用地面积约66.80 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26.84 公顷。龙湖公园筹建于1957年,1980年10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公园内部整体地势平缓,功能分区较明确,交通系统较完善,公厕、廊架、座椅等公共设施均有配备,绿化、水体等自然景观基底品质良好,是淮南市老城区唯一的综合性公园,是淮南市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绿地。

4.2 龙湖公园现状分析

(1)公园周边交通及用地分析

龙湖公园位于淮南市老城区,四周紧邻城市主、次干道,交通方便,可达性较强,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公园周边紧密分布着居住区,并分布有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公园东门临近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周边城市居民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

(2)公园功能布局分析

龙湖公园现分为游乐活动区、水上活动区、安静休憩区、动植物园区和美食休闲区五个功能分区。

游乐活动区的主体是经营性儿童游乐设施,在设计之初由公园管理方租赁私人经营。随着设施租赁期限到期,设施老化、拆除,以及公园公益性、开放性要求,场地儿童活动功能极度退化;相似的,美食休闲区也因租赁到期和公园管理更新原因,功能已不具备。水上活动区、安静休憩区虽然具备一定场地和功能,但是边界也逐渐模糊,人群活动交叉,管理、活动相互干扰。动植物园区是淮南市城区内唯一的动物园,具有良好的环境和市场。

(3)公园交通系统分析

龙湖公园设有两个主要出入口和五个次要人行出入口,主出入口具备通车功能,但平时封闭管理,限制外部车行,且南入口设有门楼景墙,是公园极富历史传承意义的礼仪迎宾大门。两个主入口前集散广场,兼做停车场使用,人车混行。

公园内部路网密集,受用地影响,一级园路呈C 字形连通公园南大门和东入口,未形成闭合环路;次级园路宽幅不等、衔接交错、局部破损,连通性不足。

(4)公园水资源分析

龙湖公园以大湖面为中心,水资源丰富,驳岸多为硬质驳岸和置石驳岸,亲水设施较少,亲水性不足。

(5)公园植物景观分析

龙湖公园开放至今已有40 余年,内部植物品种较多、生长茂盛,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公园内乔木林过密,林下地被光照不足、生长不佳,加之市民踩踏、公园管理不足,黄土裸露现象严重;二是公园内整体景观层次单一,密林和草坪是主要的种植方式,季相景观不明;三是绿化景观缺少亮点,尤其主入口、中轴线、重要节点等景观不突出。

(6)公园建筑分析

龙湖公园内现有公园管理处一处位于东入口附近,游客服务中心一处位于南入口附近,老年活动中心一座,另有公厕4 处、亭4 处、廊架2 座、阁1 座、轩榭一组,动植物园区内有动物馆舍、管理用房等若干,均在使用。存在问题主要为风格多样、老旧残损情况较多。

(7)公园基础设施分析

龙湖公园配备有公厕和环卫设施、座椅、标识标牌等城市家具,但数量和覆盖范围有限。尤其东入口附近缺少公厕、停车位数量不足、活动场地及道路两侧座椅不足、标示标牌残损指示不明,市民活动舒适度不高。

4.3 龙湖公园设计框架

结合前期调研和理论研究,本此规划设计制订了总体规划——专篇规划——分区规划的设计框架。

总体规划,主要对龙湖公园整体的分区、交通、场地、基础设施等进行了规划层面的改造、提升,并补充了智能化设计,以在宏观层面把控公园改造。

专篇规划,针对公园特别突出并覆盖全园的问题,制订了文化、建筑、夜景亮化和植物四大专篇,各专篇采用总分形式,制定相应引导性原则和针对性措施,解决以上内容在公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分区规划是依据重新划分的功能分区进行分区、分节点详细介绍,以具体、详细的方案把改造进一步细化并落到实处。

4.4 龙湖公园总体规划

(1)功能分区布局

设计在公园动、静分区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功能分区,将公园划分出入口形象区、市民广场区、滨水休闲区、文化体验区、欢乐健身区、安静游赏区、密林游憩区7 个分区,并原区保留动植物游览区。

(2)交通系统规划

设计于公园东南方向拓宽二级园路至4 米,与原一级园路形成闭环,方便管理用车行驶和市民市民步行、慢跑等健身活动开展。同时整合各功能分区内路网,通过升级三级园路、增加二、三级园路等方法,形成片区内步道成环,为片区内活动提供便捷的游线。

(3)场地布局规划

根据现有场地分布和使用情况,结合市民活动需求,对公园场地改造采取三种策略:重建、新增和更新。

重建场地主要针对公园拆除经营性娱乐设施后的儿童游乐场地,总面积约2 公顷。场地改建为儿童活动场地,以无动力活动设施为主,适当增加声、光、电结合的互动体验设施。新增场地,依据市民活动增设活动场地,主要于林下开阔草地作硬化或架空处理,依靠天然的乔木林形成自然、荫蔽的活动场地。更新场地,对现状活动场地采取面层更新、设施更新和增加庇荫、休憩设施的策略,提高场地使用率。

(4)公共设施布局

设计保留公园原有四处公厕,并在公园东入口附近增加一处公厕,满足《公园设计规范》对公园公厕服务半径的要求;沿步道间距25 米增加座椅,广场周边增加景观座椅,方便市民游览路程中随时休息;增加环卫设施,选择分类垃圾桶;主要路段和节点出入口,补充无障碍设施。

(5)智能化设计

为方便公园日常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规划新增完善的智能化服务设施。智能化系统总控制室设置于公园管理中心,在步道路口、重要节点等处设置智能导览设施,停车场增加智能门禁,直观提示车位数量,方便引导和管理。

公园内重要节点增加互动认知设施,如在欢乐健身区增设互动体验空间和科普展廊,增加公园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公园吸引力。

(6)基础设施设计

在公园原有水电管网基础上,进行线路优化。借助新增市政中水设施,补充公园景观用水,进一步活化公园水景观。

4.5 龙湖公园专篇规划

(1)文化专篇

龙湖公园现有庑殿迎宾、淮南春秋、国学经典、凭栏在望、珠亭赏月等文化景观十余处,但许多节点已不具备观赏价值;在公园的多次改造中,涌现出法制广场等新的文化节点,公园内文化景观内涵丰富却杂乱。

规划根据龙湖公园名称,并依据公园原有核心景观节点,即体现淮南核心历史文化的淮南春秋、国学经典节点,梳理公园的核心文化内涵是“龙”文化和“淮风汉韵”。根据现有节点分布,“龙”文化主要在公园南门入口延伸的中轴线沿线展开,保留原有的龙雕塑、龙喷泉,补充龙纹地砖、龙纹浮雕,强化“龙”元素。“淮风汉韵”提炼了汉风建筑元素、色彩等,保留淮南春秋、国学经典节点,增加竹简景墙、竹简座椅设计,并将元素应用于灯具、标示标牌、垃圾桶等城市家具,全园使用,以此来协调统一全园风格。

(2)建筑专篇

公园现存建筑风格有明清风格亭廊、汉风临湖建筑,形式差别较明显,但拆除重建显然不现实。规划采取“留、改、建”三步策略:保留现有结构良好的管理建筑、公厕和亭廊轩榭等休憩设施,进行外立面粉刷,做到色彩、材质协调;改造闲置建筑,重新赋能,例如将临湖建筑改造为淮河文化展馆,对外开放,并借助其地势高度,打造全园制高点,并提供远眺淮河的良好观景视线;新建公厕与现有公厕风格协调,新建亭廊,除儿童活动区可采用活泼、多彩的设计外,其他均以明清风格为主,即公园原有亭廊风貌。

(3)夜景亮化专篇

龙湖公园现有照明设施基本满足照明要求,设计首先要求对线路和灯具检修、维护,统一庭院灯、草坪灯等基础灯具样式。其次,对公园重要节点进行分类,按照建筑单体亮化、广场景观亮化、桥体亮化、植物景观亮化进行特色亮化设计。

(4)植物专篇

植物改造通常是公园改造的重点,是公园景观优劣的最直观体现。规划以“保、理、特、补、专、制”六字方针,指导全园绿化提升,即:保留大树和片林,梳理、修剪、管理、移除部分植物,强化入口和节点特色,补充遮荫大树、季相植物和耐阴地被,打造专类欣赏片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日常维护。

4.6 龙湖公园分区规划

(1)入口形象区

该片区主要整合梳理公园南入口、东入口及周边停车场交通,做到人车分流,剥离集散广场的停车功能,强化入口仪式感。南大门门楼及两侧龙纹景墙整体保护并予以修缮,广场增加龙纹地雕铺砖,强化“龙”文化内涵。东入口广场整理后,原入口景石得以全貌展示,入口更加开敞明显。

(2)水上活动区

规划利用现状步道、场地和亭榭等构筑物,连通交通环线,增加滨水活动场地,满足市民亲水活动需求。同时移除部分水生植物,局部透景,把开阔的水面景观更好地展现出来。

(3)欢乐健身区

规划依托拆除设施后的硬地,设置老年儿童活动区。片区内以无动力设施为主,增加智能互动设施以丰富活动内容;老年活动区增加扶手等安全防护和辅助设施;场地内部增加座椅式树池,周边增加大量座椅和遮风避雨设施,方便休息和家人看护。

(4)密林游憩区

规划片区内间植大树、修剪余植、补植季相植物和地被,提升绿化品质;适当增加林下步道和空地,增加停留、休憩区域;设置音乐角等特色轻活动区。

(5)动植物游览区

该片区整体情况良好,规划主要对场馆、设施除新改造,并增加休憩设施和风雨廊,提高使用舒适度。

猜你喜欢

龙湖分区入口
高速公路入口疏堵解决方案及应用
龙湖的细水长流:产品主义者的29年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龙湖金地双剑合璧 打造城市中心“立体都荟”创新IP
手诊分区法之原理探析与诊断应用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邂逅异龙湖 恋上山光水影
龙湖·首开湖西星辰美学馆
秘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