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特色要素识别与分析
——以祁门县为例
2023-01-11侯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601
文/侯捷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601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启动编制,在全域全要素空间管控要求下,如何突显地方空间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成为规划编制的热点与难点。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
2019年5月23日自然资源部下发《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 号)中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之一,为“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想要突显地方风貌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及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则需要对县域国土空间特色要素进行识别与分析。本文所指国土空间特色要素为自然生态要素、历史文化要素和其他特色要素,以祁门县为例。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域南部,与江西相邻,境内多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典型山区县。
1、自然生态要素识别
1.1 识别标准
依据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公布的水系湿地、自然保护区、公园等名录进行识别。主要为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明确的三级体系自然保护地、2011年农业农村部公布《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 中规定的四大类水体。
1.2 自然生态特色要素识别
(1)水系、湿地
祁门现有四大水系,主要为阊江水系、秋蒲河水系、新安江水系和青弋江水系。
阊江水系基本上覆盖全县,流域面积高达县域总面积的82.1%,主要河流为大洪水、大北水、新安河、文闪河。秋蒲河水系位于县域北部安凌镇,主要河流为梅溪河和赤岭河,总流域面积159.4 平方公里。 新安江水系位于县域西南部凫峰镇,流域面积121.1 平方公里。青弋江水系流域面积较小仅34 平方公里,零星分布于安凌镇的王村。
现有湿地110 处,总面积达26.32 平方公里,其中永久性河流108 条,湿地面积达25.82 平方公里;人工库塘三处,分别为南溪水库、佛子岭水库与湘溪岭水库,面积达0.5 平方公里。
(2)自然保护地
祁门自然保护地系现有国家公园1 所,为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53 个,其中国家级与省级各1 个,分别为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查湾省级自然保护区,县级51个;自然公园2 所,为“倒湖十八湾”省级水利风景区与柏溪乡燕山省级森林公园。祁门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状1 处,为阊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资源保护区。
2、历史文化要素识别
2.1 识别标准
依据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等名录进行识别。
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定义的历史文化三级保护体系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不可移动文物、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中规定的传统村落(古村落),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已批准设立的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省(区、市)已批准设立的146 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2 历史文化特色要素识别
祁门县现有历史文化名村3 个,其中国家级1 个,为闪里镇坑口村;省级2 个,分别为历口镇历溪村和芦溪乡芦溪村;历史文化街区两处,为祁门县城内的东街与西街;历史建筑马寄航宅、王郭培宅、戴国勤宅等269 处;传统村落44 个,其中国家级25 个,省级19 个;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5 处,其中国家级2 处,省级12 处,市县级41 处。不可移动文物675 处。
2019年祁门县位列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祁门县现有祁红舍会山皖赣特委会会址、第一届民主政府旧址、查湾红军标语、安凌红军医院烈士墓等20 余处革命文物点。
祁门属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之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2 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7 项,市级6 项,县级5 项。
文化遗迹:工业遗产3处,分别为上海“七一”医疗设备厂、上海为民磁性材料厂、上海朝阳微型电机厂;古驿道2 条,分别徽池古道(榉根岭古道)、徽安古道(大洪岭古道)。
祁门县身处皖南地区,属于长江文化辐射范围区,因地处皖赣交界,处于长江文化亚文化——徽州文化与赣文化的交叠区,城乡风貌也因此呈现多种文化交融的情况。比如靠近黟县、石台的乡镇内民居多呈粉墙、黛瓦、马头墙,造型灵巧楼氏风格等徽派建筑风貌,靠近婺源、景德镇的乡镇内民居则以灰色为主调,造型古朴简洁,天井式风格的赣北建筑风貌。祁门的古戏台建筑兼具两派风格。
因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城乡空间格局均依山傍水,城镇乡村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布局,建筑布局形式多采用台地建筑,体现出强烈的山城特点。
3、其他特色要素识别
其他特色要素主要为特色产业要素,主要为农业特色要素和旅游业特色要素。
3.1 识别标准
农业特色要素主要依据201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意见》皖政[2017]97 号规定的特色小镇、2017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的田园综合体、以及特色农产品种植区。
旅游业特色要素则是特色旅游风景道,依据黄山市重点建设10条风景道名单以及黄山市2020年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名单。
3.2 其他特色要素识别
3.2.1 风景道
(1)旅游风景道
问道探秘旅游风景道是黄山市重点建设的十条旅游风景道之一,其中涉及祁门县的线路为S326、路、S221 以及赤岭口至雷湖的县道,总长约89 公里。
(2)徒步探险步道
“黄山168”国际越野探险项目祁门段,全场90 公里,经过祁门箬坑、历口、安凌、柏溪等7 个乡镇。此项目串联14 个重点村落,与3 条古道共线。
3.2.2 特色产业区
祁门红茶世界闻名,主要发源地为平里镇,有祁红鼻祖胡元龙故居、当代茶圣吴觉农创办的茶叶初制厂等诸多祁红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已有华茗园茶业等相关业态,依托相关项目正在开发黄山市首批特色小镇——祁红小镇。
祁门现有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区1 个,祁门县箬坑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以红茶复合旅游等产业园2 个,即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箬坑祁春红茶庄园、天之红庄园)。
3.2.3 特色田园综合体
目前祁门正在建设的市级田园综合体有6 处。分别为历口镇西塘村的祁红漫谷、文堂田园综合体、闪里镇文堂中心村的磻村田园综合体、金字牌镇莲花村的“祁门十里茶乡”田园综合体、金字牌镇石川村的皖南(祁门)油茶文化博览园以及历口镇湘东村的湘东田园综合体。
4、国土空间特色要素保护及利用现状分析
4.1 保护利用现状
祁门县人民政府与各级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祁门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祁门县湿地保护规划》、《安徽省祁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 ~2020)》、《黄山市祁门牯牛降国家生态旅游实践区总体规划》、《祁门县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祁门燕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9-2030)》、《祁门舍会山红色研学基地发展规划暨皖赣会议旧址修建性详细规划》《祁门县空间特色规划》等一系列保护发展规划,对于县内的生态、文化、历史以及旅游资源提出科学的规划保护发展指引。
国务院关于同意新增部分县(市、区、旗)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批复国函〔2016〕161 号中,祁门县为安徽省9 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祁门县人民政府发布《祁门县河长名单及管理河湖名录表》、《祁门县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及《祁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祁门县第一批一般湿地名录的通知》、《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优化林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祁门县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政策,积极保护生态资源。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方面,积极申报西街、东街历史安徽省文化街区工作。六都、黄龙等17 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修缮工程,陈氏宗祠等世行贷款项目,芦溪“一本堂”灾后修复主体工程、查湾“报本祠”抢救性维修工程、安凌曾氏宗祠修缮工程全面完工。稳步推进文堂村、桃源村等5 个古村落,文堂村奎光牌坊等28 幢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祁红特色小镇建设完成投资1.5 亿元,茶园酒店一期基本建成,双程老街改造扎实推进,红茶产业园一期主体完工,平里镇入选2018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名单。国际户外运动小镇五一桥至上汪旅游公路项目启动实施。启动御医康养小镇规划编制工作。
成功创建历溪、文堂乡约文化基地等3 家县级研学旅行基地,2 个A 级旅游村庄,3 家星级农家乐。
完成9 个乡镇政府驻地、6 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芦溪、祁红等乡镇集镇风貌明显改观,奇岭、湘东等重点村整治成效明显。祥源祁红文化博览园获批4A 景区。新建改造特色民宿37 家,桃源南山客栈入选“全省20 个不得不去的客栈”。
4.2 存在问题
祁门县的特色资源种类多,质量高,政府保护力度亦不小,但是县域魅力空间的展现与资源利用,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资源与周边县市同质性较高,竞争力有待提高。祁门县牯牛降风景区、六都、黄龙等传统村落这些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的黄山风景区、瑶里风景区、黟县西递、宏村、婺源等全国知名景区、传统村落,存在一定同质性竞争,祁门县在资源数量、品质、品牌推广等方面竞争力不足。
(2)县域各乡镇发展产业趋同,缺乏统筹,造成整体竞争力不足。通过现状座谈调研,县域内18 个乡镇90%以茶叶、林木、油茶、中药材等为主要经济产品,发展产业趋同。各乡镇产品同质竞争,缺乏统筹,对外不能形成规模优势,造成祁门产品整体性竞争力不足。
(3)祁门县魅力资源整体知名度不高,需加大对外推广力度。通过百度热词搜索,祁门千年古戏台群119000 条,新安御医文化以及祁门中医药相关词条34500 个,相比祁门红茶词条7960000 条,对外认知度与市场品牌度都相对不足。祁门县身处旅游资源类型效应、强度效应、集聚效应都很高的黄山市境内,受到周边其它相关旅游资源的强烈屏蔽,发展受到严重抑制,从而导致其旅游资源整体知名度不高。
(4)魅力资源开发配套设施不足,且品质有待提升。截止2018年,祁门县旅游接待量达到298 万人次,祁门县星级酒店1 个,床位数也只有190 张,而同年黄山市其他区县旅游接待量黟县达1196.09 万人次,歙县达1000.47 万人次,与歙县、黟县等旅游强县相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通过调研,发现祁门县90%乡镇均反应旅游停车场设施不足。部分配套设施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存在项目无法落地或是违法建设的问题。
(5)部分地区文化认知偏差,城乡风貌混杂。祁门县城区资源本底优越,靠山面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城内有东街、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及多处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由于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期,老城遗留很多上世纪的旧建筑,风格相对杂乱,对城市形象有很大影响,未能体现出祁门县古城的风貌。
祁门县处于皖赣交界,靠近江西的部分乡镇,其实村庄的格局与古民居风格明显受到赣文化的影响,但是新建住宅未因地制宜,考虑相关文化底蕴,强行采用徽州文化风格建筑,导致部分村庄的风貌混杂。
(6)部分新建建筑缺乏管理,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周边风貌。
(7)现状综合交通体系不完善,未形成公路网,道路等级有待提高。现状建成有皖赣铁路、黄祁高速、国道237、5条省道、6 条县道。目前祁门县仅有一条东西向高速公路过境,境内设置闪里、渚口、金字牌三个出入口,境内还没有一条对外连接的快速通道,严重制约了祁门县经济发展。
连接县城和高速公路的G237,存在线形差、等级低、弯道多等特点,随着县城规模的扩大,G237 穿城而过,城区交通压力不断增大,亟待形成规划区边缘的绕城通道,缓解城区过境交通流量。
路网有效衔接较弱,主要表现在缺乏县域内部路网的有效衔接,乡镇之间交通不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统筹及全域旅游业的发展。
5、建议策略
5.1 生态优先,全域网络化管控
祁门县的城乡魅力的塑造,首要是生态优先,生态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基石。由于祁门县的地形原因,一般生态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优越的生态资源局部集中。建议采用线、面分区形成多区块的全域网络格局,划分生态廊道、不同生态功能区等手段,实施全域管控。
5.2 保护为主,分级差异化管理
针对不同的保护区域及不同文物类型及级别,制定差异化的保护利用措施,实施分级分类保护与利用。
5.3 因地制宜,区域性统筹协同
在黄山国际旅游城市的区域层面,祁门县积极协同黟县、石台县、歙县等周边市县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统一统筹协调县域各乡镇魅力产业发展。
5.4 科学利用,绿色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又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有效挖掘枯牛降、仙寓山、查湾、东西街等自然历史文脉蕴含多元价值,找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充分发挥其生态保育、科学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进行合理科学开发利用,实现祁门县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5.5 强化支撑,城乡品质提升
通过完善祁门县县乡道路交通系统,对接黄山市旅游风景道建设,增加酒店、民宿、特色市场、加油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提高相应供应质量,增强祁门县的旅游接待水平,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5.6 风貌修复,魅力特色彰显
祁门县的传统村落众多,城乡风貌独具特色,应结合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及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特色风貌的修复,加强城乡民居建筑风格、色彩等规划建设指引,突显祁门山区小城、徽派文化、长江文化等区域魅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