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湑水河平川段系统治理探索
2023-01-11郑云云强丹平赵彤彬
郑云云,强丹平,赵彤彬
(1.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8;2.志丹县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陕西 志丹 717500)
“湑水流太极,群山呈五行,浩气贯五门,文明传千秋”,湑水河是一部流淌千年的水文化史,五门堰、杨填堰素称“城固人民养命之源”,被誉为陕西的“都江堰”,2017 年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近代李仪址倡修“湑惠渠”,惠泽一方,利及当代。本世纪初,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沿岸生态渐趋恶化,修复千年古水,保护千年古堰,已刻不容缓。
1 河流概况
湑水河系汉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秦岭光头山,流经太白、洋县和城固,于城固县汉王城汇入汉江。流域面积2340 km2,干流全长167.5 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34 亿m3。在城固县境内长81 km,沿岸涉及城固县城及5 个乡镇,养育着全县一半以上的人口,集中着全县2/3 的生产总值,灌溉着两岸19 万亩良田,历史遗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兴水利、除水害,历经千年盛世治水,湑水河平川段已建成各类防洪工程长24.2 km,拦水古堰2 处,建成湑惠渠低坝引水工程。
2 存在问题
(1)防洪体系不完善,水灾害防御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湑水河峪口以下仍有23.5 km天然岸线存在防洪安全隐患。五门堰、杨填堰及湑惠渠低坝引水堰内淤积严重,严重威胁沿岸防洪。
(2)河道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水文化彰显不足。
现状湑水河杨填堰以下河段普遍存在乱采乱挖现象,对河道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已成防洪工程采用硬质防护,缺乏生态性、景观性、亲水性。沿河水文化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有代表性的水文化产品,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湑水文明保护和开发利用不够,对两岸发展支撑不足。
湑水河沿岸人文历史文化厚重,但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及系统开发,与沿岸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差距很大,河流治理对两岸的发展支撑作用不足,服务于两岸的流域文化功能未能充分释放。
(4)沿岸交通体系未形成,绿道、亲水廊道缺失。
目前,桔园景区带动沿岸旅游业发展,但沿岸交通系统尚不完善,右岸仅有城石路,宽约15 m,可直达桔园景区;左岸有通村镇公路,宽约8 m。两岸均缺失自行车道、人行步道等绿色通道,岸边亲水廊道建设不足,低碳交通体系尚不完善。
(5)管理手段落后,智慧管水发展缓慢。
目前,五门堰、杨填堰管理手段和设施落后,沿岸管理权责不明确,岸线管理范围不明晰,土地权属不明确,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3 治理目标
以修复、保护湑水河为主线,以水网、路网、林网建设为架构,以文化、景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堤岸防护、滩槽整治、生态修复、岸线开发、智慧管理、交通旅游、人文产业等方面全面规划,把湑水河建成“安澜健康、景美智管、路通游畅、人文业兴”的目标,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生态画卷和深厚历史人文画卷。
4 总体布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运用“经营流域”的全新规划思路,根据沿岸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遵循河道特性和自然地理条件,在空间上形成“一河、两屏、四廊、八景”的总体格局。
“一河”为纵贯南北的湑水河,上段水利遗址保护区,治理重点为保护遗址、修复生态为主,营造“水安全保障、水景观优美”的河道景观;中段城市发展区,治理重点为修复生态、恢复自然为主,营造“深潭与浅潭交错、水岸蜿蜒曲折”的自然河道景观;下段河口湿地区,治理重点为治理水、净化水,营造“碧水绿岸、万木争荣”的河道湿地景观。
“两屏”为湑水河两岸生态屏障,通过庆山和斗山山体公园建设、河岸带生态修复、渠系增绿,重现“山雄水绕、水岸交融、人水共生”的历史胜景。
“四廊”为沿湑水河通过生态林带建设、河岸生态修复、滨河景观建设,打造最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通过沿岸旅游大道、观光绿道、亲水步道建设,打造最便捷的低碳交通长廊;通过挖掘沿岸历史人文元素,保留历史文化基因,打造最丰富的历史人文长廊;通过构建以旅游产业、绿色产业、低碳能源产业为支柱,打造最具活力的“黄金走廊”。
“八景”为湑惠渠水利风景区、桔园景区、庆山山体公园、五门堰水利遗址公园、杨填堰水利遗址公园、太极湖公园、斗山山体公园、湑水河口湿地。
5 治理举措
5.1 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水库、灌渠、堤防,构建“调蓄、分滞、排洪、疏导”的湑水河生态防洪保障体系。整治洪水标准:水利遗址核心保护区防洪标准为100 年一遇,城市发展区为30 年一遇,其余河段为20 年一遇。
1)“调蓄”工程
通过规划修建焦岩水库进行调蓄,能将100 年一遇洪水削减至50 年一遇以下,大大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2)“分滞”工程”
利用湑惠渠、五门堰、杨填堰灌溉渠道与河道外水库、陂塘、景观水体连通,将洪水资源进行分流、蓄滞,不仅减轻干流防洪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
3)“排洪”工程
在保护沿岸天然植被林的基础上,规划两岸修建“岸线自然、上下贯通、防洪封闭”的堤岸防护工程,防护断面型式采用自然缓坡和硬质固基相结合,顶宽10 m,两侧坡比缓于1∶5,新建堤岸防护工程长23.5 km。
4)“疏导”工程
规划对湑惠渠低坝引水堰、五门堰、杨填堰坝区进行清淤,对现状下段采砂严重河段滩区进行疏浚整理,以利用洪水天然修复为主,人工为辅,疏浚面积20 万m2;编制湑水河河道采砂规划,合理划定采砂区域,按照采砂与疏浚相结合的方式,有序采砂。
5.2 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体系
5.2.1 水生态修复
(1)“一河”生态体系
按照自然、生态、缓坡、柔性的设计理念,规划对河道现有硬质防护工程进行生态修复,修复河岸工程长24.2 km。
规划沿湑水河堤岸两侧种植防护林带,营造“车在树荫停,人在林荫行”的生态环境,临水侧宽不小于10 m,背水侧宽20 m,规划林带长51 km。
为稳定河床,营造湿地景观,规划新建4座景观潜坝,形成水面面积63 万m2。
利用现状五门堰坝区夹心滩建设生态湿地,面积为60 万m2;在阳安铁路桥以下河段建设湑水河口生态湿地,面积为180万m2,通过湿地净化水质,确保入汉江水质达标。
(2)“两屏”生态体系
规划沿湑水河两岸500 m范围打造绿色屏障,重点打造庆山、斗山2 处山体公园,发展桔园、桃园、猕猴桃园、油菜花海、垂钓乐园等绿色农业;规划生态修复湑惠渠、五门堰、杨填堰灌溉渠道,两侧恢复不小于5 m宽防护林带。
5.2.2 水生态保护
保障河道生态流量:应保证湑水河道生态流量优于良好生态流量7.56 m3/s,最低不小于河道基流3.78 m3/s。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利用灌渠将湑水河与河道外灌区水系、水库、陂塘、城市内部景观水体连通,形成城固“两河绕城流、四渠润万田、明珠映乐城”的大水网格局。
灌区提升改造:规划对五门堰、杨填堰修复保护,引水坝采用仿古条石铺装,分水闸房采用仿古装饰改造,管理站、设备更新改造,实现灌区信息化管理;干渠清淤疏浚长23.6 km;为适应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对灌渠穿村庄、城镇段进行景观提升改造,改造渠道长度为19.5 km;发展高效节水面积约2.3 万亩。
水资源保护:治理区水质目标Ⅲ类;推进城市发展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同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入河水质标准;配套建设桔园镇、原公镇污水处理厂;完善五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建设乡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通过涝池建设,湿地生态净化,提升入河水质。
监测断面建设:规划对湑水河干流和景观水体流量、水位、水质进行监测,设立监测断面10 处。
5.3 水景观建设体系
沿湑水河两岸打造“湑水八景”。
湑惠渠水利景区:“赏治水兴农,咏山水太极”,由引水枢纽、东西干渠、升仙谷、湑水流太极等景点组成,打造成省级水利风景区。
桔园景区:“游柑橘之园,品柑橘之甜”,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巍巍秦岭为体、万顷桔园为裙、升仙文化为魂,打造中国柑桔生态观光第一园。
庆山山体公园:“登高入青云、一览五行景”,由观景阁、登云梯、滑索等景点组成。
五门堰遗址公园:“赏千年古堰寺庙,品千古治水文化”,由五门古堰、龙门寺、湿地公园、水文化展览馆、水利休闲运动区、水利乡村旅游区等景点组成。
斗山山体公园:“登道源之圣地,观日月之变换”,由奉真观、摘星台、揽月楼等景点组成。
太极湖公园:“体丛林探秘,赏荷塘月色”,由河西丛林湿地、河东荷塘驿站景点组成。
杨填堰遗址公园:“观古堰渠之变迁,拜杨从仪之伟业”,由杨填古堰、古渠道、杨从仪墓、水杉林等景点组成。
湑水河口湿地公园:“忆汉王城韩信台之雄伟,赏湑水汉江交汇之美景”,由汉王城、韩信台、湿地公园、景观水体、杨树林景点组成。
5.4 智慧管理体系
按照建立水利遗址管理机构、全面推进水域岸线规划、全面实施水资源和水域岸线空间划界、全面落实河长制、全面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布局。
5.5 多规协同体系
5.5.1 低碳交通专项规划
沿湑水河两岸以堤路结合的型式,构建“两主、两次、多支脉”的低碳交通圈,打造“最快的旅游通道、最长的观光绿道、最美的游憩步道”,总长92.7 km,其中旅游通道长20 km,观光绿道长47.7 km,游憩步道长25 km。
5.5.2 协同产业专项规划
在湑水河治理的带动下,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农业、低碳能源、生态人居”四大产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产业带。
生态旅游:以山水林田湖为绿脉游,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为地脉游,以千年治水兴水为水脉游,以历史人文遗迹为文脉游,形成沿湑水大旅游圈,塑造汉中旅游第一地的品牌。
低碳能源:重点发展现代硅材料及新能源产业、石墨烯产业,打造陕西重点硅材基地和国家级石墨烯产业化示范基地。
绿色农业:重点发展柑橘、弥胡桃、油菜花等绿色农业“观光、采摘、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园,打造“桔乡胜地、金色花海”绿色农业基地。
生态人居:滨水而居的生活是人类的崇高梦想,规划在城市发展区,重点布置滨河高尚居住区。
5.5.3 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以“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核心理念,将历史文化融入景观建设中,展现湑水“千年古堰治水文化、遗址古迹历史文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得道升天道源文化”四大特色文化。
6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体系、水景观建设体系、智慧管理体系、多规协同体系”湑水河五大治理体系,修复千年古水,再现古堰历史胜景,必将引发沿岸产业集聚,一举改变城固之发展格局,可对类似河道治理提供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