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建议
2023-01-11朱岩海
朱岩海
(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全市耕地面积46.3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4.86万hm2。区域属渤海湾南岸和徒骇、马颊河水系诸河下游,全市淡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仅为265 m3,属于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 m3的水危机区。水利工作者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1-2]、水资源综合开发保护、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3]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对区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高质量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先天禀赋差、资源型缺水严重的区域,坚持水资源最大的刚性约束,贯彻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优化配置区域水资源,对于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水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滨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2020年年均供水量为16.60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4.62亿m3、地下水供水量1.54亿m3;地表水供水量中提水工程供水量为2.34亿m3,跨流域调水量12.32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供水量1.24亿m3,深层地下水供水量984万m3,微咸水供水量2 009万m3。从2015—2020年,滨州市的总供水量从15.41亿m3增加至16.69亿m3,供水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1.38%。2015—2020年年均用水量16.60亿m3,农业用水量12.25亿m3、工业用水量2.07亿m3、城镇公共用水量2 007万m3、生态环境补水量0.92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1.17亿m3,分别占总用量的73.74%、12.47%、1.21%、5.56%、7.03%。从2015年到2020年,滨州市的总用水量从15.41亿m3增加至16.69亿m3,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1.38%。其中,农业用水量占比逐年下降,工业用水量和生态环境补水量逐年上升。
2 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禀赋差
滨州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全市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10.21亿m3,可用水资源量仅7.78亿m3,当地人均水资源量265 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70 mm,而蒸发量1 258 mm,降雨形成的有效地表径流少;境内主要河流来水多为上游下泄尾水,保证率低,基本无当地可靠地表水;全市属于深层承压水禁采区,境内55%区域浅层地下水是苦咸水,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要求。
2.2 结构不合理
按照要求,滨州市黄河水指标应占用水总量指标的53%,但实际却达到了86%,年均超引约4亿m3。2020年12月,滨州市被划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区,取用黄河水的新增取水许可被暂停审批,用水形势更加严峻。而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率却很低,实际用量仅占分配指标的31%。另外,受常规水价偏低、污水处理不达标、配套工程不到位等影响,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率仅占用水总量的2.39%。
2.3 用水效率低
受产业结构影响,滨州市高耗水工业项目较多,全市万元GDP用水量66.5 m3,全省第二,是全省平均水平(30.9 m3)的2.2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7.1 m3,全省最高,是全省平均水平(15.4 m3)的2.4倍。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灌溉用水价格低,造成农业生产大水漫灌,浪费严重,节水型农业发展缓慢,还未全部实现精准计量和定额灌溉。城镇用水方面,居民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户对水资源紧缺形势、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农村供水管网老化严重,漏损率高,用水浪费问题突出。
2.4 供需矛盾大
滨州市年可用水总量16.27亿m3,实际年均(近5年)用水量已达到16.84亿m3,其中2020年实际用水量16.69亿m3,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极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工业用水进一步提高,据预测,2025年全市需水量23.75亿m3,与目前可供水量相比,缺口将达到7.48亿m3,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2.5 水环境恶化加剧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功能,决定着水资源的用途。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滨州市年均废污水排放量约2.38亿t,其中工业废污水排放量为1.8亿t,占总排放量的79%。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较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低,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染了水环境,水质恶化,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短缺。
3 建议
3.1 科学开源,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
1)“抢”雨洪水。把抢抓雨洪资源利用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充分论证、合理规划,通过新建拦河挡潮闸工程,新增雨洪水拦蓄能力。2)“保”黄河水。加强引黄工程体系改造升级,推动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恢复和提高灌区引水输水能力。3)“用”再生水。加快推进污水深处理、海水淡化、地下咸水淡化等工程,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3.2 立足节水,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
1)农业节水。大力推广节水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减少农业耗水量。建立健全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管护机制,推进灌溉用水精确计量。2)工业节水。强化工业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严格高耗水项目水资源论证,设立专项节水支持资金,鼓励企业推广节水新工艺,推进“一水多用、循环利用”,提升用水效率。3)社会节水。严格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构建节水社会体系。
3.3 科学开发,提升水资源置换利用水平
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强化调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按照“新建增容、加固复容、挖潜扩容”思路,推动实施水库新建、除险加固等工程,进一步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坚持全域治理,持续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河道输水、蓄水能力,实现“以河代库”。坚持全盘规划,互联互通,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网联合调度能力,实现水资源“余缺互济、丰枯互补”。
3.4 严格保护,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
深入落实“以水四定”,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实施非居民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探索建立水权转让制度,稳步推进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农业水价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定期开展节约用水监督检查,加强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建立起完善的节水改革制度体系;加强工程与机制建设,加大超载治理力度,解除水资源超载地区限制,对全市引黄调水实行统一管理、调度,实现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坚持做好节水宣传,不断加大宣传“节水优先”的理念,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共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风貌。